放射科DR应用QC管理

时间:2022-08-27 11:30:47

放射科DR应用QC管理

1小组概况

在我院放射科成立以主管领导为组长,科室所有医护人员为组员的QC质量管理小组,健全科室各级管理制度,制定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加强医德教育,确立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提高诊疗质量。

2选题理由

在数字化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平板X线系统(DR)取代了传统X线设备,通过DR强大的质量控制模块后处理技术保证图像质量的稳定性,避免图像畸变、模糊与失真,提高甲级片率,大大减少疾病的漏诊和误诊,旨在提高DR应用能力、保证图像质量,提高甲级片率,减少疾病的漏诊和误诊。

3制定目标及可行性分析

本院安装使用日立DR系统,经近1年的实践、探索,依据DR系统成像的特点,把其过程分为:信息采集、信息输入与图像重建和图像后处理3个环节,根据3个环节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细则与管理办法,经1年多的试用,收到良好效果。

4现状分析及制定对策

4.1信息采集

4.1.1非晶硅平板探测器的使用 非晶硅平板探测器是整套DR系统中的核心设备,也是最昂贵的部件,对图像成像质量起关键因素。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必须严格按照生产商提供的维护手册要求定期进行探测器维护;熟悉其原理特性,切实做好日常维护,才能延长其使用寿命,保证获得高质量的X线检查影像。

DR是在具有图像处理功能的计算机的控制下,采用探测器把x线影像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的一种摄影技术。我科的DR采用的是非晶态硅型平板探测器,该探测器主要由三层结构组成。表面一层为碘化铯闪烁体材料,第二层是以非晶硅为材料的光电二极管电路,最底层是TFT(大面积薄膜晶体管阵列)电荷信号读出电路。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当含有人体信息的X线入射到闪烁体材料后,闪烁体发出与所吸收的X线成比例的可见光,然后由下层的光电二极管阵列收取这些可见光并转换为电荷信号,最后经底层的电荷读出电路将每个光电二极管所收集的电荷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送入计算机处理,产生数字影像。

非晶硅型平板探测器是X线影像信息的载体,也是影响DR影像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实际使用中的注意事项与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4.1.1.1注意经常保持非晶态硅型平板探测器的清洁,防止平板上积灰影响图像的清晰度和洁净度,破坏成像效果,造成误诊。在清洁时用干净的软擦布、中性肥皂液,不得使用任何腐蚀性的溶剂,磨损性的去污用干净的软剂或者抛光剂。

4.1.1.2防震 剧烈振动对平板探测器有很大影响,在操作中要防止与探测器外壳发生碰撞产生震动,尤其是检查床探测器。在与转运床交接患者时,特别是接诊急诊患者时,极易发生转运床与检查床探测器外壳发生碰撞。

4.1.1.3恒温 温度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平板探测器各像素输出的稳定性。我们保持机房内温度(22±3)℃,相对湿度40%~65%,以达到适宜的环境温湿度。这也有利于探测器的空气散热冷却。平板探测器如果置于温度、湿度过高的环境,可致信息读出错误,并可能损坏探测器。

4.1.1.4校准 按照要求1~2个月做1次平板探测器的校准。

平板探测器是精密电子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探测器矩阵的某一行或某一列的像素失效,在图像上表现为点状或细线状伪影,其原因是在电场作用下导体中的电子发生定向运动出现了空洞,丧失了原有的成像功能。平板探测器的定时校准可以将失效的像素屏蔽。因此,探测器的定时校准是极其必要的。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应随时对平板探测器进行校准,如①整个系统突然断电;②图像出现伪影;⑧环境温度的剧烈变化导致平板探测器不能正常工作。

4.1.2摄影 不正确的摆放,在任何一台DR上都不会得到纠正。为规范的摆放,本科室除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外,还经常集体讨论标准。

4.1.3摄影条件 一般认为DR摄影拓宽了X线摄影条件的适应范围,使人们往往误解为摄影条件的选择已不再重要。实际上摄影条件的选择仍然是优质图像的决定因素。选择摄影条件受基本因素和可变因素的影响 。患者是最重要的可变因素。选择X线摄影曝光条件的重要依据就是在摄影前仔细阅读申请单,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及仔细观察病情。

DR系统能够检出极强与极弱的信号,与传统摄影系统相比其摄影条件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但并不意味着摄影条件可随意选择。摄影条件过小则X线量子斑点增加,条件过大则X线吸收能力差的肢体部分,甚至全部肢体都不能正确显示。为此,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本科室DR系统的摄影条件。

4.2信息输入与图像重建

4.2.1信息输入 DR照片上患者的个人信息也是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需正确输入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以及DR号。另外,对所拍摄的肢体部位、及探测器的放置方向要逐一进行准确的信息输入,这是确保原始DR图像与实际患者被检部位左右相一致的第二个环节。

4.3图像后处理工作站

4.3.1图像后处理技术 本DR系统图像后处理功能包括:基本功能,图像反转、放大、标记、测量、黑白反转以及像素灰度分布分析等。灰度直方图,间接反映不同组织的信息量分布情况,是窗宽、窗位调节的定量依据之一。窗宽与窗位,是最基本、最直接的图像后处理技术,也是DR宽容度大的体现,能在一定的曝光条件内调节出多个不同组织的最佳显示,如骨和软组织。图像校正,它是针对DR图像处理中把某些兴趣区的组织计算成背景来显示,而进行的错误校正,是非常实用的图像后处理技术。

在DR图像后处理过程中,操作者所掌握图像处理的知识与经验是影响DR影像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这一环节采取的质量控制措施是:工作人员根据不同的摄影部位和诊断要求进行窗宽、窗位的调整。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DR号以及摄影部位等认真逐一核对,发现有误立即修改,检查正确后再通过DR进行传输、打印和存储。对于因各种原因造成不能满足诊断要求的DR图像,及时与操作者联系,给患者重照,直到满意为止,使废片率降到零。对于重照的具体原因、信息输入有误等问题,建立专门的差错登记簿,记录差错现象、原因、出错人员等,定期集体讨论,并采取相应措施。

4.3.2图像存档与胶片打印

4.3.2.1图像存档 科室DR图像是直接储存在工作站,然后自动传输到服务器备份影像资料。对服务器设有专人负责管理。

4.3.2.2胶片打印 DR图像是通过打印机将荧屏图像真实地记录在胶片上,要保证胶片图像与荧屏图像有良好的一致性,应该用激光打印机内的标准灰阶测试图样进行严格的测试与调整,使荧屏图像、打印机测试图像、胶片图像三者匹配,调整到最佳冲洗效果。

5对策实施

5.1计划 提高影像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DR图像后处理器有很强的处理功能,大大放宽了摄影条件;但技术人员不能因此而放松,应该深入了解数字化设备的功能,加强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和交流,探索新的操作方法,不断总结经验。 影像诊断的正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影像质量,形成影像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导致影像质量下降的因素,并可能丢失重要的诊断信息。在摄影时应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并且在保证获得最优图像的同时,使患者接受照射的剂量达到最小。

其内容包括:根据DR系统成像特点,结合工作经验,制定每个工作环节的详细质量控制细则;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制定集体阅片制度与定期业务学习计划;专人负责DR系统软硬件、激光打印机以及DR系统的维护;实行各岗位对前一岗位进行差错登记、监督以及信息反馈。

5.2实施 各DR检查岗位严格按相应岗位质量控制细则进行工作,下一岗位对前一岗位进行监督。

5.3检查 每天早上由质量控制小组成员进行阅片,参照卫生部的《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及影像质量保证管理规定》。

5.4总结 每月质量控制小组成员对集体阅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汇总,针对影响DR影像质量较突出的问题,再制定相应的措施与细则,来不断完善质量控制的内容。

6实施效果

根据DR系统成像的特点以及工作经验,总结出放射科DR影像质量控制与管理的流程与细则,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DR诊断效率及准确度提高>20%,甲级片率达到了90%以上。

7结论

此项目开展近1年时间以来,影像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避免了图像畸变、模糊与失真,甲级片率提高到90%以上,大大减少了疾病的漏诊和误诊。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以提升患者满意度为目标,加强科室管理,提高影像质量。为医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个体化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外翻畸形术后随访... 下一篇:关于建立壤塘县医学检验中心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