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控行天下

时间:2022-08-27 11:02:31

使用双控卫,应该算是近年来才出镜率颇高的战术,甚至在本赛季还被向来视为传统捍卫者的马刺采用。这套战术的流行并不奇怪,它是现今球场位置模糊化的必然结果,与之相随的还有双能卫。

关于位置模糊化的现象,“神算子”帕特・莱利早就有过预言,而在21世纪初,锋卫摇摆人大行其道,几乎到了街知巷闻的地步。不过近年来,双能卫一词也频繁地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算是位置模糊化的另一衍生物。

位置模糊化

关于球场上的位置定义,虽然有过《灌篮高手》这样经典漫画作为参考,让五个位置的区分一目了然,然而真实的篮球世界里,却并非如此。

与其说,莱利在上世纪80年代预言了位置模糊化的结果,倒不如说这是返璞归真,在NBA的最早时期,球场只有三个位置:中锋、前锋和后卫,是吉姆・波拉德、鲍勃・佩蒂特等人诠释了大前锋的意义。而后卫则直到上世纪70年代,也没有出现单独的“控卫”定义。

奥斯卡・罗伯特森算是混沌时代的产物,这位史上大名鼎鼎的三双王,在上世纪60年代,他与杰里・韦斯特并驾齐驱。除了一身无敌的战斗力,罗伯特森还有一个特征引起了争议,那就是他的身高达到1.96米,在身高普遍迷你的上世纪60年代,罗伯特森1.96米身高在得分后卫中也是出类拔萃,要知道普遍被认为打2号位的韦斯特也不过1.88米。

罗伯特森的体型和全面的才华,使得他被冠以“高大控卫鼻祖”之名,为之后“魔术师”约翰逊等人开创了先河,然而另一方的观点则是,罗伯特森的位置并不能定义为“控卫”,因为在整个上世纪60年代,NBA是没有“控卫”的,在那个后卫位置没有给出具体定义的时代,罗伯特森只不过是能者居之,包办了得分后卫和组织后卫的两项工作,如果用确切的定义,那么“核心后卫”更适合罗伯特森的位置。换句话讲,如果说锋卫摇摆人的鼻祖是乔治・格文,那么新近崛起的双能卫鼻祖就是罗伯特森,这显然要比格文早上十几年。

无独有偶,和罗伯特森享用同等荣誉的韦斯特在其生涯晚期也遭遇了类似情况,上世纪70年代随着盖尔・古德里奇的崛起,年龄渐长的韦斯特此时让出了得分王宝座,但却承担了更多的控球和组织任务,把进攻权让给了身高更矮的古德里奇。韦斯特和古德里奇的移形换位,就是上世纪70年代双后卫的典型。

当然,早期的位置模糊化与现在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其间球员,战术都经历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黄金盛世的洗礼,控卫的职能也在变化。尤其是在乔丹之后,锋卫摇摆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大大弱化了控卫的地位。

在这些摇摆人中,他们有的具备强大的破坏力,并且有着不俗的传球视野,这让他们掌握了球队大部分球权,并依靠自身的破坏力来主导全队的进攻,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身边的控卫们,往往只扮演着定点投射、带球推进和防守任务。将这种现象归于乔丹的影响力虽无明证,却也是差不多的推测。至少在纳什、保罗、德隆等人崛起之前,这个联盟充斥着锋卫摇摆人,纯控卫仅有基德一枝独秀。

双能卫,是打破这一局面的关键,这和德隆、保罗的影响力有关,两大后起之秀凭借在球场的成功,才让控卫这一角色获得更多的垂青,尽管很少有人将二人定义为双能卫,但“能得分的控卫”又有别于基德、斯托克顿这样的传统后卫,影响力大约可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的加里・佩顿。借此,“核心控卫”重回人们视野。

越级挑战者

然而,保罗、德隆并没有被称作双能卫,双能卫多是形容那些能够组织进攻,同时攻击力又不俗的后卫,保罗、德隆因为深厚的组织功力,反而被排除在外。

双能卫的佼佼者,最具影响力的当然是阿伦・艾弗森和德维恩・韦德,艾弗森出道之时打的是控卫,但嗜血的进攻欲望不是披着“控卫”外衣就能掩盖的。韦德的身高在得分后卫中明显偏矮,但这没有影响到他卓尔不凡的进攻能力。两人过于强大的攻击力,使得人们忽视他们也能够打控卫。

艾弗森,韦德之外的次一级双能卫中,也有不少实力不俗的球员,活塞的本・戈登、快船的埃里克・戈登、小牛的贾森・特里、老鹰的克劳福德、国王的菜鸟泰瑞克・埃文斯、奇才的吉尔伯特・阿里纳斯、勇士的蒙塔・埃利斯、活塞的罗德尼・斯塔基、这些球员都在NBA站稳了脚跟,甚至有能力成为全明星级别球员。他们的通病就是身高介于得分后卫和组织后卫之间,如果让他们安分打控卫,无异暴殄天物,浪费进攻才华,甚至还会适得其反,让球队进攻混乱不堪。

某种程度上说,双能卫更像是“双不能卫”,当球员的特征更偏向于控卫或者得分后卫时,他也就跳出了“双能卫”这个范畴,这就是为何很少有人提及韦德的控卫属性,或者保罗、德隆的不逊二号位的得分能力。

有一种后卫,他们的身高在1.90米以下,不仅是偏矮,连打控卫都不够高,但他们在NBA立足的法宝却是得分,如果限制他们的出手,或者当进攻能力丧失时,这些人几乎肯定会从NBA消失,因为他们的组织功夫实在平庸,1.90米以下的身高并没有给他们组织带来便利,反而制约了他们的传球视野。这些人可以视作“非典型双能卫”,“迷你”身高使他们很难归于二号位,但身高挡不住进攻欲望,用武侠小说的话来说,他们就是越级挑战者。当他们在高中、大学时,身高并没有对他们的进攻造成太多影响,但到了NBA,就较为另类了。

越级挑战者中,艾弗森的成就当然是最高,1.83米的身高却拿到四届得分王,但其他人就没那么好混了,走向极端的一例就是内特・罗宾逊。内特身高仅为1.75米,但他的进攻欲望极强,基本上,每两分钟就要出手一次(相当于球队核心的频率),如果主教练想要抑制他的出手,最好的办法就是别让他上场,因为他基本不怎么愿也不怎么会传球,而先天劣势又限制了他的防守。

有着类似情况的还包括尼克斯的埃迪・豪斯、76人的路易斯・威廉姆斯、马刺的乔治・希尔、小牛的何塞・巴里亚、山猫的奥古斯汀等,这些人身高无一例外都在1.90米以下,甚至有的才1.80米出头,但传球能力欠佳,视野有限,却都有几分进攻火候,或以投射见长,比如豪斯;也有的以突破为主,如威廉姆斯,希尔,奥古斯汀等。

这些人奇怪的存在,构成了NBA一大风景,很多球队因为人手紧缺,也曾将他们提入首发阵容,但最适合他们的位置还是替补。表面上看,是身高缺陷影响了他们获得更高的地位,但内在实力才是主因:如果火箭的阿隆・布鲁克斯不是在本赛季爆发,他同样会陷入这种“双不能卫”的困境。

有能者居之

有了大量的类似于“双能卫”人才的存在,才会出现“双控卫”这样的新鲜战术,说到底,篮球是攻防游戏,只要能保证攻防质量,你甚至可以派出五个控卫的阵容。

常规的排兵布阵是按照5个位置列队,但很多球队都会有位置重叠问题,当一支球队拥有两名优秀控卫时,即使将其中之一降为替补,主教练也不可能把控卫的48分钟对半分,换句话说,一支拥有多名好控卫的球队都会有双控阵容:即使不是同时首发,他们在某个时段必然同时在场。这个道理很简单,你必须让最好的球员出场,就像一条选秀定律:选最好的,而不是最合适的菜鸟。

举一个最为球迷熟悉的例子,火箭的控卫是布鲁克斯和洛瑞,前者的本赛季场均上场时间为36分,洛瑞是24分钟,合起来超过60分钟,两人经常同时在场,这是因为洛瑞是火箭最好的后卫之一,阿德尔曼不会因为两人同为控卫而只让洛瑞打12分钟。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猛龙队过去几个赛季都到了优秀控卫多到打架的地步,之前T.J.福特和卡尔德隆两名一流控卫相争,福特被送往步行者,招来杰克后,结果两人再次引爆了首发之争,即使现在杰克坐稳首发,但猛龙也不可能因为德罗赞、安托万・莱特之流,而生生把卡尔德隆摁在板凳上。

典型的例子还有马刺,二年级生乔治・希尔本赛季进步明显,场均得到12.1分。波波维奇起初还是常规出牌,首发得分后卫一直是由博甘斯、芬利占据,甚至偶尔将吉诺比利调入首发,但从未是希尔,只有当帕克受伤时,希尔才被提升到首发阵容。但即使这样,希尔并未因首发或者替补而影响出场时间,直到波帅觉得博甘斯等一众人实在难堪大用,索性彻底扶正希尔,让他和帕克同时首发出场。

这正是能者居之的典型,即使使用者是波波维奇,可见双控卫战术并不是剑走偏锋,只是把你最好的球员派上场。乔治・希尔、帕克的双控卫首发,只是吸引眼球的表面现象,在此之前,波帅早就使用了双控战术。

波帅尚且如此,对于向来被视作离经叛道的唐・尼尔森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老尼尔森近来以“一大四小”阵容使用率最高出镜。双控阵容常见,但双控首发的其实只有4,5支球队,尼尔森玩得更是离谱,他甚至能凑出三控卫首发。

2009年12月24日对阵黄蜂,这场比赛勇士的首发名单简直是骇人听闻,1.91米的正牌控卫史蒂芬・库里、1.91米的兼职控卫蒙塔・埃利斯和1.88米的C.J.沃特森,而且这其中没有一人是假首发,埃利斯和库里的上场时间均超过了47分钟,沃特森也打了37分钟。

互为补充

不过即使是能者居之,联盟中能够派出双控卫首发的,也是屈指可数,本赛季双控卫首发的队伍,不过四支而已。这是因为过多的双控卫阵容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防守端的身高不足等。能够使用双控卫首发的球队,除了球员自身能力突出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互补。这种互补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身高补充,双控卫首发中,有一人的身高在1.90米以上,能防守对方的二号位球员;另一方面互补则是球员能力方面,比如正牌的控卫在传球或者进攻端有缺陷,于是将另一名控卫提升到首发中。

本赛季公牛队起初使用的首发后场是德里克・罗斯搭档约翰・萨尔蒙斯,这原本是沿用了上赛季的首发,不想萨尔蒙斯表现平平,外加球队战绩不佳,主教练文尼・德尔・尼格罗在12月底将辛里奇提入首发,把萨尔蒙斯贬为替补,公牛反而收到意外效果,战绩一度强势反弹。

在此之前,罗斯和辛里奇都未打过得分后卫,但尼格罗把辛里奇提入首发的原因就是为了解放状元罗斯,身为球队核心的罗斯并不属于传统的控卫,而是喜欢用他犀利的突破撕开对手防线。罗斯的传球视野并不算出色,辛里奇首发为他分担了组织和控球任务,减轻了罗斯的压力,在辛里奇进入首发名单后,罗斯的个人数据也是暴涨,两人在进攻端的互助作用明显。尼格罗此举并不属于能者居之范畴,自进入首发之后,辛里奇的场均出场时间增加到了35分钟。

和公牛类似的还有76人,这支球队在最近几年着重培养了高中天才路易斯・威廉姆斯,甚至在去年夏天敢于放走安德烈・米勒,就和威廉姆斯有关。然而威廉姆斯并没有能力撑起全队进攻,此前作为米勒的替补,威廉姆斯最大的作用就是冲锋陷阵,用他的突破打开对手防线,米勒离开之后,威廉姆斯也没有就此“质变”,场均14.6分4.1次助攻,看上去仍然像个替补。在折腾了近半个赛季后,76人索性把威廉姆斯和霍勒迪同时放到首发阵容,一方面让威廉姆斯放手进攻,另一方面也借此磨练霍勒迪这位菜鸟。

另一个在双控卫首发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防守身高,假如两人身高都在1.83米,恐怕只有被对手投爆的份了,比如公牛的罗斯和辛里奇,身高都在1.91米,而且辛里奇曾入选过最佳防守第二阵容。较为明显的则是小牛的基德,在上赛季的比赛中,基德曾多次和巴里亚搭档首发,巴里亚身高仅有1.83米,不过基德的身高超过1.93米,又是多次入选最佳防守阵容的老将,可以胜任二号位的防守任务。巴里亚灵动小巧的风格,也弥补了基德速度慢,杀伤力不足的缺点。

两位控卫同时出击,两方面的互补极为重要,否则无法保证攻防质量的双控卫首发,不过是花拳绣腿,早晚被弃,即使开明如丹东尼,上赛季也只是因为人手短缺,无奈将1.85米的杜洪和1.75米的内特联袂首发,但也仅仅只用1场。

未来在哪里?

使用双控卫,首先必须拥有两名优秀的控卫,因此,与其说是战术出其不意,不如说是兵力优势。

遍观联盟,有很多球队都有这样的双能卫,这些人在特殊阶段,总是临时撑起控卫角色,又或客串得分后卫,有些人,慢慢坐稳首发,也不再被称作双能卫,而有些人则只能在板凳上徘徊,扮演着双重角色。

比如布鲁克斯,身高只有1.83米,如今坐稳了火箭首发,只不过他的特点是进攻欲望十足,杀伤力较强;骑士的莫・威廉姆斯,挂着首发控卫的牌子,干的却是“刺客”营生,但他们的控卫身份已经得到认可,这是因为他们在NBA找到了最适合自己能力的位置。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身高1.85米的豪斯基本上连控球推进都有些吃力,遑论盘活全队,但这位快照样能在联盟混迹近十年,这是因为篮球战术总是活的,控卫的份内事并不一定非要他们来干,极端如2.06米的“魔术师”,放眼现在也不差詹姆斯这样的“怪物”。

双能卫的前景在哪里?这是一个很形式化的问题,因为双能卫的定义本身就在变化,克劳福德,詹姆斯・哈登,杰瑞特・杰克,埃利斯是典型的双能卫,这是位置的定义,他们可以在比赛中自由切换身份。但其他如韦德,戈登,尼尔森等人,尽管他们具备双能卫的作用,但由于很少在比赛中更换位置,并没有被视作双能卫。双能卫们就像游戏玩家,在痛苦的磨练中升级。

双控卫战术,是人才堆积的结果。在保证防守质量的前提下,它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当一支球队同时拥有两名能控球、能传球的组织后卫在场,战术可以更出色的执行,这对全队的进攻能起到推进作用,尤其是面对快节奏对手,双控卫战术经常作为奇招使用。两名控卫可以保证球队能够在攻防节奏上跟住对手。

双控卫的作用,是在进攻端,它在防守端的弱点使得这套战术得不到普及,只能阶段性的使用,尽管在一二号位搭档的常规首发中,很多二号位进攻天才都不擅防守,但教练们总会让他们防守对手进攻最弱点,掩盖防守缺陷。而如果出任双控首发两名球员都是身高不足的话,那将给对手造成大量的错位进攻,即使对手的最弱点,也会因为身高差距而变成强点。

或许,如莱利所说,未来的篮球场,是由5个“魔术师”组成的,到此时,高大控卫们足以让身高差距消失殆尽,只是到那时,谁还会认为这是双控卫战术?

上一篇:猛龙不过江 下一篇:夏日的冬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