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时间:2022-08-27 09:40:11

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机关枪扫射的“哒哒哒”、坦克开来的“轰隆隆”、玻璃落地的“砰砰砰”……难道正在播放一场战斗大片?错了,那是一堂公开课!笔者就听过不少这样的公开课,信息技术手段是从头到尾都在应用,整节课都是乒乒乓乓刺耳的提醒声音,让人一刻不能安宁。这种滥用信息技术的现象随处可见,既造成资源浪费,又降低了课堂效率。信息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滥用信息技术得不偿失,只能事倍功半;巧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才能实现有效数学课堂。

1. 创设数学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情境中诱发的。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首先应创设问题情境。而现代技术信息以其特有的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人机交互、即时反馈等优势,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模拟多种与教学内容适应的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激发学习兴趣。如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可制作一段动画:在一个清澈的湖面上,有许多美丽的荷花、荷叶。1只可爱的小青蛙蹲在一片荷叶上呱呱叫,然后跳下水。同时播放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再演示2只小青蛙跳水的情境图及儿歌: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学生被那漂亮的画面、逼真的跳水动作、琅琅上口的儿歌深深地吸引住了,不自觉就跟着往下读,轻而易举就归纳出了“n 只青蛙 n嘴,2n只眼睛4n条腿。”

如教《循环小数》时,上课伊始用多媒体演示和尚念经的情境图,播放如下的文字和声音: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是……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是……

……

老师启发学生:“谁能接着往下说?”当学生说了一会,迟疑地看着老师时,老师问:“为什么不说了?”学生说:“说不完。”这时老师告诉学生:“像这种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的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循环小数。”

这样的导入,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而且能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果。

2. 画龙点睛,化解教学难点

突破教学难点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为此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便如此,学生往往仍是启而不发。在教学重点处,如能恰当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图片、动画等,以鲜明的色彩和动态的画面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将静止的东西动态化,则能化枯燥为生动,化难为易。

如《平移和旋转》的教学中,通过游乐园的生活场景引入,直观感受缆车、摩天轮、旋转木马、滑梯、小火车、大风车的运动方式,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在判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时,可播放录像:正在升降的观光电梯、推拉的门窗、旋转的转门、风扇等,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解除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凭空想象、难以理解之苦,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相遇问题”是研究行程问题中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情况,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学中,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两人行走的情境图,通过演示两人行走的方向,让学生认识怎样运动是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同向而行,然后再演示“相遇”现象。多媒体课件,只用短短的几分钟,就将现实生活中相遇问题的具体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同时”、“两地”、“相向”、“相遇”等数学概念。

3. 适时点拨,走出思维困顿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媒体的演示不能代替老师的讲解、学生的操作和思考。只有当学生在进行了深度探究,思维出现困顿时,借助信息技术的点拨提示,既可使学生少走弯路,又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认识分数》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找伙伴。

有学生认为是3/6,有学生认为是1/2,也有学生认为两个都是正确答案。在学生争论不下,把探寻的目光投向教师时,教师使用多媒体演示,把其中一个阴影部分通过旋转、移动,变成另一个图形,如图:

这样,在关键时刻给予适时点拨,让学生拨开迷雾,走出困顿,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心情。

上一篇:职业倦怠的成因及矫正 下一篇:中学历史课堂人文精神缺失及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