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江南私家园林的景观意境

时间:2022-08-27 07:33:25

浅析江南私家园林的景观意境

摘要:江南私家园林“令居之者忘忧,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能使人不出城廓可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这“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融自然关和艺术关为一体的造园艺术折射出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景观观念。

关键词:私家园林;山水文化;人文;意境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4-40-2

一、“山水文化”的意境

“山水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景观观念为造园艺术奠定了美学基础。在古代景观实践包括城市建设、造园等活动中,山水文化的影响表现为“以人合天敬畏山水,象天法地范摹山水,淡泊出世寄情山水”三个阶段。在山水文化中,对山的态度只有生存性、可容性而无征服性,对水则追求静穆明澈而无喷泉的波涛汹涌,对林木则是共享移情式的关系而非征服式处理,“意义”胜过“形式”,而“形式”重于“内容”。江南私家园林,继承发展了宋元写意的艺术经验。园林风格更趋向小型化和象征化,小者一二亩大者几十亩。园林仍以天然景观的趣味为主,往往以水池为中心,四周点缀山石花木,有的以假山为中心,周旁浚池和种植花木。

江南私家园林中的“蓬莱仙岛、百仞一拳、城市山林、洞中天地”,虽然是“模山范水”的产物,然而加入了文人士大夫的哲思和造园工匠的智慧后,谁又能断定哪一处是自然界的翻版呢?园林之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在托物言志,在创造意境。拙政园远香堂,堂前水池假山,玉兰数竿,扶疏相接,古榆依石,幽竹傍岩。堂北宽阔的平台连接荷花池。夏日荷花盛开,清香满堂“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在这里,我们就会联想起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体会到周敦颐“非斯人,吾谁与归”的喟然心态。其实这又何尝不是造园之人意欲倾诉的心曲呢?意境之美靠体会,靠联想。意境虽“无形”,然亭台楼阁、花草树木、水池假山、字画雕刻均为“有形”之物。以有形创造无形,正是造园艺术的精髓所在。园中建筑,亭台楼阁、轩馆廊榭,虽然造型各异,精美绝伦,却很难严格区分它们的功用。特别是亭,既不能栖宿,亦无避风雨之功用;虽有瓦有柱,却无门无窗。然而它可用乘凉,可作曝书,可来饮酒,可以赏月,虽无明确实用价值,精神功用却最多最奇妙。

二、“藏”与“比”的意境

受儒释道、阴阳五行等传统文化浸淫,江南私家园林追求内敛、平静、和谐,崇尚中庸之道。从其造园手法可略见一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藏”一直是造园艺术中营造无穷意境的核心手法。不论观赏者站在任何一个位置,他都不可能尽窥园林全貌,园林设计必须能够将观赏者诱入园内,不断寻找分布各处的兴趣点,造成游园路径中一个又一个戏剧性的高潮。一道幽暗的长廊,尽端缀以芭蕉湖石,光线从旁射人,扑朔迷离,转过长廊便觉豁然开朗,精神也为之一振,这是欲放先收的“藏”。造园时也有既藏又露时隐时现的手法,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境况令观赏者兴趣倍增。在留园“古木交柯”处,从北侧一排漏窗中,可隐见窗外的湖光山色和参差的楼阁。此处赏景有“寸步一景,步移景异”之妙,观赏者必定会对庐山真面目产生极大的兴趣,这便是藏境。古人所谓“景愈藏境愈大而意愈深”。

在园林中,我们往往很难望到一个完整的建筑,总是有所遮挡。见到飞檐翘角就会想到亭阁楼榭;见到一弯石桥,就会想到桥下之水,这正如戏曲舞台上马鞭示马、桨之代船一样。园林之美即在于藏之巧妙,藏露得当而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再说“比”的手法。我们的祖先相信宇宙万物、国运兴衰、行军进退、家人与自身的福祸、婚姻成败、屋宇园林宫殿和城市的设计以及店铺开张、远行和动土的日期均受制于阴阳五行。所以,不可避免地,在园林设计手法上也无不渗透出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而最明显最直接的便是阴阳之理即对比和调和的规律了。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古雅的中国园林,必须在阴、阳和中性之间达到平衡协调。如石头属阳而植物属阴,堤岸是阳而流水是阴;但水面反射的阳光属阴中之阳。烈日照射光滑的琉璃瓦顶,使瓦顶成为阳,而较暗的檐荫就成为阴,这些对比,使漫步园林变得趣味无穷。正因为有了大小前后的对比,才能小中见大;有了高低上下的对比,才能错落有致,疏朗有趣。留园中一汪池水,以紫藤曲桥分为大小两部分,加上飞落碧水之中的“小蓬莱”、跨越“峡谷”的“飞虹”,顿觉水面浩荡,美不胜收。阴阳元素如若适当组合摆布,那么结果就会充满对比,变化无穷。将一块石头放在墙洞后就能吸引视线,造成深度。如果石头后面还有墙,那么深度就更加明显,这时前后大小的对比已发挥作用。假如要进一步增加深度,就可以在后墙后面种一些树,并且让树枝从墙顶伸展出来;如果再在石头前后放置松树马厩会在同一空间里造成更深更广的幻象。此外,在石头旁边放置一些各种大小各种形状的石头,就会增加组合的趣味。由此可见,小小的空间可以造出层层深度,这便是“禅房花木深”的原因了。

江南园林就是成功地运用了“藏”与“比”的手法,加上了诗词书画等点睛之笔,才创造了小中见大、景深意远、气韵生动、回味无穷的绝妙意境。

三、人文意境的美学分析

(一)朴素的生态保护思想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既是中国人原始的景观观念,又反映了朴素的生态保护思想。“数千年来以聚居生活、收集、选择、积累、分类和贮存为主的基本行为方式必定给中国人的心理带来非常特殊的影响。人们最终以一种不带征服色彩的方式适应了自然。”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奠定了古代意识中的神学基础,这种源于敬畏的朴素的生态保护观念指导着中国人对待自然的行为方式,并培养了风景欣赏的品味,孕育了景观营造的思想。这西方的观点有所不同,“超越自然”反映了西方对自然的基本态度。在当代,中国传统景观观念中所反映出来的朴素的生态保护思想更显积极意义。

(二)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孔子曾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自然美学思想。其中心就是把人的美德与“自然美”相比,反映了传统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古代中国,山水自然之美成为景观体验的主要内容,也成为园林景观主要的创作对象。园林是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表明心志的场所。所谓“境由心造”,对意境的追求离不开人的感受,造园时对人与环境互动的考虑往往超越对客观对象本身的依赖。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建立起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对话体系,实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三)自然细腻的营造方式

如果说原始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导致了中国传统景观观念对于自然美的欣赏与依赖,那么江南私家园林叠山理水,营造“城市山林、洞中天地”,则表明了对自然的理解与尊重。园林景观包含了城市设计、建筑、水池、桥梁、园艺、雕塑、书法的种种知识,是把中国的民族精神与大自然结合起来的景观设计。自然细腻的营造手法和利用多种手段长时期小规模渐进式的精雕细刻成就了江南私家园林的精美绝伦,也提示着当代热衷于大拆大建的人们对于自然的珍惜与资源的集约利用。

四、结语

苏州古典园林在造园意境上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统一,并且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她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或再现生活中的美,而是以一种美的形体结构取于自然而超脱自然的意蕴和境界。“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古典园林艺术的灵魂;各种艺术综合的表现形式和追求“诗情画意”的造园意境,这也是古典园林艺术中最独特的艺术风格之一;追求“立意”,塑造“神似”,是江南私家造园艺术塑造园林意境成功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龙彬,山水文化与山水城市[J],规划师,2000

2 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 吴家骅,叶南译,景观形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 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空间的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宋代画院的发展及其考试制度研究 下一篇:跳跃在宣纸上的华尔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