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态经济理论指导市域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生态与工业经济良性循环

时间:2022-08-27 07:07:18

用生态经济理论指导市域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生态与工业经济良性循环

枝江是一个“无矿藏资源、无水能资源、无人文旅游资源”的三无市,又因位于鄂西南地区,与大中城市郊区相比,在区位上也存在相对劣势,对市域经济发展构成一定程度制约。近年来,我市以生态经济理论指导经济工作,利用有限的土地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成功建立了多级良性循环、工农互促互荣的生态经济模式,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与工业经济系统相互协调发展,完成了传统农业大市向新兴工业城市的转型。2003年以来,我市连续五年被评为湖北省“全省市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连续四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评前十位,连续四年入选中国中部百强县(市)。

解决好农民提篮小卖问题,把工厂建成农产品保险柜

我市按照生态经济学关于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提升市域经济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以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基础,找准产业定位,不断壮大“农”字号工业产业集群,使工厂成为农产品销售的终端市场,一举扭转了农民“提篮小卖”和农产品贱卖的被动局面。

按照农业区划,集聚工业板块。我市西南、西北部为丘陵岗地,东部和中部为平原湖区,按照这个地势,我们将全市化为西南、西北水果生产区和东中部粮棉油生产区。相应建立了果蔬食品工业和粮棉油加工产业区,通过政策激励,引导项目向产业区集中。目前,全市工业园区已容纳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7家,形成了酿造、食品、纺织等大规模产业集群,年产值达100多亿元。随着农产品加工业板块的形成,农产品的价值迅速提升。“农”字号工业不仅使本市农产品不愁销,还“吃掉”全国各地运来的大量油料、棉花和水果等。

依托核心企业,延伸产业链带。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不同产业企业之间的关联,而这种产业关联就是各产业中的企业之间供给与需求关系。通过宏观引导,将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使得产业链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和开发更高层次的产品。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枝江酒业的技术、市场、品牌和资金优势,拓展围绕白酒生产的下游企业,形成了拥有20余家相关配套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链条和多元化产业格局。2007年,枝江酒业集团收入25亿元,其中由延伸产业链创造的收入就达到10亿元,占40%。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加工业对农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农民坐在家里,就有企业上门收购农产品,甚至出现未种先销和未产先销的“抢购”局面。

对接国际市场,放大规模效应。我们瞄准国际市场,批量、重点兴办外向出口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搭建农产品通向国际市场的桥梁。近年来,共兴办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30余家,年出口额达3000多万美元。棉花是我市传统农业主打产品之一,利用这一优势,我们引进香港等地一批大型棉花深加工企业,生产高档面料、医用卫生材料等120多个品种,出口到北美和西欧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阔的市场吸引棉纺企业顺势扩规,形成产业内部的良性循环和规模效应。目前,仅纺织行业规模企业就有26家,配套企业60多家,棉花加工规模达到50万锭,2007年实现产值15亿元。

按照企业需要调整农业结构,使耕地成为工业原料大车间

我们跳出农业抓农业,依托工业带动农业发展,把农产品基地建设视为工业生产流程的第一个循环点,有目的地调整种植业结构,使耕地成为工业企业的巨型原料车间。

围绕支柱企业,实施区域化种植。通过几年的发展,我市已经形成食品酿造、纺织等四大支柱工业。随着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料趋紧问题日渐突出。我们按照“市场引导企业,政府服务企业,农民跟紧企业”的思路,规划和布局农产品生产,以支柱企业为圆心,就近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根据测算的支柱企业加工原料需要量,确定种植面积,组织专业化生产,做到企业需要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目前,我市已建成基本满足企业需要的农副产品基地70多万亩,不仅缓解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吃不饱”问题,还为广州、长沙和重庆等大中城市输送了大量的鲜活农产品。

服务品牌打造,组织标准化生产。在创工业产品名牌中,我们首先把好农产品的质量关,对农产品基地推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质量检测、统一制度规范等管理制度;健全基地管理档案,与种植户签订质量合同书,强化基地农产品质量管理。目前,全市无公害粮食、油料、水果和优质棉花基地面积达到160多万亩,确保了供应给企业的农产品各项指标达到国际标准。我们还积极引导基地搞好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商标注册,共注册优质农产品商标13个,培育20多个知名农产品品牌,新增无公害品种16个,建设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2个。

依靠龙头驱动,粘牢利益化接点。经过几年摸索,我市已经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等多种农企利益粘合模式,用“龙头”企业来内联种植基地,外联消费市场。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预付定金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链接机制,进行适度规模生产,达到了企业发展、基地壮大和农民增收的效果。以鸿新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果蔬食品加工企业,带动全市30多万亩柑橘和蔬菜基地发展,农民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农民收入连年以两位数速度增加,去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43元,位居湖北省县(市)区前列。

着眼于城乡一体化经济格局,让城镇成为区域经济领头雁

近年来,我们突破城乡二元经济格局,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将空间优势转化为经济生态优势,吸引大批客商投资和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洗脚进城”,使城镇成为区域经济的领头雁。2003年以来,我市9个乡镇共引进客商项目投资70多亿元,吸纳农村人口6万多人,大大提高了城市化率。

一是傍道兴镇,发展道口经济圈。汉宜高速公路纵贯我市东西,在我市留有两个道口。我们主动接受沿线大中城市经济辐射,加大道口附近城镇基础建设投入,完善能源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环境系统和防灾系统等工程设施,努力构建具有竞争活力的优势平台,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市以“放水养鱼”的方针放手吸引埠外资金进场开发,使汉宜高速公路俩道口所在地仙女镇和安福寺镇成为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两大看点,这两个镇出现了大量上班在工厂当工人、下班在田间理农活的“双栖农民”。

二是沿江兴镇,激活港口经济圈。我市沿长江港口作为本地区与外界物资和信息交换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推动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沿江日新月异的城镇逐渐形成由港航、临港工业、商贸等相关产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长

江北岸的马家店街道办事处和白洋等镇,充分发挥黄金水道优势,推动城镇建设与乡村联动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马家店街道办事处吸引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在辖区落户,现有规模以上企业22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2亿元。纺织卫材和食品饮料等工业柱产业已初具规模。据我市劳动部门提供的数据,近三年沿江城镇吸纳39000多个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厂务工和兴办二三产业。

三是临站兴镇,壮大站口经济圈。全国第二条南北大动脉焦枝铁路横贯我市,境内设有2个客货车站和1个铁路二级编组站,货物年吞吐量达2000万吨。我市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借助车站带来的物流、商机流和信息流,大力发展站口经济,形成了以三个车站为轴心,短轴5公里,长轴15公里的椭圆形站口经济圈。近年来,铁路站附近的三个镇充分利用铁路优势,大刀阔斧发展镇域经济,吸引韩国等地30多家企业落户兴业,形成了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的果蔬食品加工特色,在湖北省乃至在全国都具有一定影响。

不断拓展现代农业新视野,将乡村建成都市的后花园

在发展市域经济中,我市确保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持续发展的连续性,弥补人文景观资源先天不足的缺陷,充分利用农业生态资源发展观光、体育休闲和循环等现代农业,使乡村田园不仅是工业的原料车间,更是整个市域经济生态系统的“氧吧”和都市“后花园”。

一是启动观光型农业。我市以农村丰富的果林、田园等自然风景资源为依托,启动以农村周边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以观赏农村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观光型农业。三峡桃花艺术节已成为我市一年一度开春旅游的传统盛会,已连续举办了7届,除万亩桃花笑迎八方宾客外,还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不仅每年吸引成千上万海内外游客入园观光,增加门票和农家接待收入,还提升了当地白桃的知名度。我们还鼓励农村开发荒山荒坡种植景观林木,既可为城镇建设提供苗木花卉,也为游客提供旅游去处。目前,我市已形成了沿江汉大道和318国道宽1公里长20多公里的园林观赏带。

二是开发体育型农业。我们鼓励农民开发能够让游客既能感受农事辛苦与乐趣又能锻炼身体和调节工作紧张状态的体育型农业。目前,我市田园乐和休闲垂钓中心比比皆是,沿枝当路、汉宜高速公路和318国道形成了三条体育型农业休闲带。

三是发展循环型农业。目前我市已探索出以下几种循环农业模式。即,立体复合型。全市建沼气池5万多口,池上建畜舍搞养殖,利用牲畜粪便产沼气,沼气用于生活燃气,沼渣、沼液作农用肥,既改善生态环境,又节约农民生活支出;田园式生态模式,利用沼气能量,给猪舍、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温湿度条件,猪粪、沼渣(液)为农作物提供优质肥料,农作物脚料、秸秆等副产品搞养殖,从而实现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和农产品无害化;复合式生态模式。以粮棉油和水果加工的副产品和秸秆饲养牲畜,形成多层次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全市现有复合式生态园区430多处,建小果园10万多亩,亩平增收300多元。

(作者系湖北省枝江市委书记)

上一篇:WTO反倾销争端案件特点及趋势 下一篇:旅欧札记(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