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剪纸艺术初探

时间:2022-08-27 04:20:48

阜阳剪纸艺术初探

摘要:关于我国剪纸风格,有“南秀北雄”之说,南方剪纸多纤巧秀丽,北方剪纸多粗犷浑厚。而阜阳因地处南北文化分野线的位置,使当地的剪纸艺术吸收了南北方剪纸艺术特点,形成了刚柔并济、朴实优美的地方风格。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目前对阜阳剪纸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对阜阳剪纸的产生发展、题材内容、风格特征等作以梳理、分析。

关键词:阜阳剪纸;产生发展;题材内容;风格特征

阜阳地处安徽北部,淮河流域中游,黄河流域与江南之间,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要道,南北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形成了刚柔兼备的地域文化面貌。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这里的民间剪纸也呈现出这种地域特色。在阜阳乡间,铰花(阜阳人把制作剪纸称为铰花)是很普遍的,每个村庄都有名声远扬的铰花能手,有的是农家妇女、有的是靠剪纸为生的剪纸艺人。他们剪出一幅幅反映自己生活、抒感的剪纸作品,装点了生活、丰富了生活,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

一、阜阳剪纸的起源与风格演变

民间艺术来源于民间,它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阜阳剪纸和其它艺术一样有其产生、发展与演变的过程。

关于阜阳剪纸产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汉代歌颂巾帼英雄花木兰(古谯郡,今亳州人,亳州隶属阜阳,2000年划出)的《木兰辞》中就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诗句,“花黄”就是剪纸的形式;亳州在唐代还出产过著名的“亳绢”,①唐代以绢为纸,剪绢花的风俗在此地肯定繁荣过。这种剪的形式和剪纸是同源的。两千年来阜阳人民逢年过节、祝寿送礼,均习惯用剪纸装饰物品、点缀门窗、美化环境。平时妇女绣花也都喜欢用剪纸做花样。但是,历史上由于淮河的频繁泛滥,阜阳地区的人们经常流离失所,保留下来的剪纸比较少。今天保存下来的阜阳剪纸有清代的“兰桥会”“牧笛”“祭塔”(图1),构图简洁,剪口清晰,形象十分生动,当时据有关专家考证做鞋花、袜底花之用。②

自建国以来阜阳剪纸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纵观阜阳剪纸近六十年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其风格的演变历程,是由淳朴的民间剪纸风格向多元的文人剪纸风格发展。建国后,特别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安徽省和阜阳地区文化部门派出专业部门收集和整理阜阳剪纸作品,培养农民剪纸创作队伍。1976年起,阜阳文化部门对全地区剪纸作者进行普查,搜集整理作品,据统计当时阜阳民间剪纸作者近千人。阜阳剪纸艺人陈之仁、吕凤毛、王家和、程建礼、贾培秀、戴氏三姐妹等都在这次普查中相继被发现。由于这些剪纸艺人的农民身份,使得的这一时期的剪纸作品呈现淳朴的民间剪纸风格。上世纪80年代有很多美术工作者,纷纷走入剪纸创作的队伍。这些美术工作者有的是文化部门的领导者,有的是文化创作组织者,有的是美术教师……他们一边组织创作一边向民间艺人学习。原民间美术研究室主任刘继成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与农民剪纸艺人王家和创作的剪纸作品《红楼梦》被作为馈赠联合国的礼品。这一时期的阜阳剪纸有浓厚的艺术氛围和良好的交流舞台,逐渐形成自成一格的文人画剪纸风格。进入21世纪以来,阜阳剪纸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如融合了多种其它艺术形式,如绘画、版画等。“民间剪纸”和“文人剪纸”风格呈现共同发展的面貌。

二、阜阳剪纸的类型与题材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阜阳剪纸根据用途形成以装饰性和实用性为主的两类:一类是在喜庆节日的装饰花,一般包括喜花、窗花、门笺、灯花等,内容多为吉祥纳福、戏曲故事题材。另一类是鞋、帽、枕头以及衣服的刺绣花样,取材多为花卉、虫鸟等。在题材内容上,由于长期以来剪纸大多出自乡村妇女或农民之手,所以既有反应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平常事物,也有表现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按内容主要分为:吉祥喜庆、花鸟鱼虫、戏曲人物和现实生活四类,承载着当地人们的信仰、道德、思想等文化内涵。

吉庆喜庆是阜阳剪纸中的第一题材。“隐蔽的苦难越深,剪纸艺术创造的吉祥与美好就越鲜明。”③阜阳地区频发的洪涝灾害,激发了人们对风调雨顺、丰衣足食、无病无灾、子孙绕膝幸福生活的向往。阜阳剪纸艺人创作了大量的吉祥喜庆题材,如:富贵牡丹、喜鹊登梅、吉庆有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象更新、百鸟朝凤、福寿无边等等。体现了阜阳地区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期盼与热爱。花鸟鱼虫题材来自于当地人们对自己自足小农生活的感触。阜阳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区,人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花开花落、春去秋来,直接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他们就地取材,牛马羊猪、瓜果蔬菜等都成为剪纸的题材。阜阳还素有安徽的“曲艺之乡”的美称。流行于全地区的曲种有清音、淮词、莺歌柳、坠子、道情、大鼓等近20种,民间舞蹈有花鼓灯舞、斗牛舞、狮子舞、竹马舞、肘歌舞、赶犟驴、八仙庆寿等40多种。阜阳人民爱听戏、看戏,逢会搭台、逢集唱戏,只要有戏看,十里八村的乡亲都会赶来。剪纸能手看过了就用剪纸记录下戏曲的内容,产生了很多的戏曲剪纸。如:花木兰、三岔口、白蛇传人物、红楼梦人物、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而现实生活题材主要以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的现实场景为依据进行创作。包括耕种、织布等生产活动;还包括家禽、家畜以及种植的五谷等。剪纸艺人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如:指公骂婆、小康人家、喂鸡、织布等。阜阳剪纸丰富的题材与形成,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阜阳人民的思想感情、道德观念和审美取向,均在阜阳剪纸中一一呈现出来。

三、阜阳剪纸的艺术风格

阜阳剪纸兼有南方剪纸的细腻,北方剪纸的豪放,是我国剪纸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其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刚柔并济 节奏和谐

老子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阜阳剪纸艺人对画面的布置较为讲究。追求工而不腻,纤而不繁的效果。剪纸艺人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对黑白关系进行大胆处理与把握。作品中有时会出现大面积的空白,不着一剪,有时又不厌其烦的细致刻画出具体物象,使剪纸画面呈现刚柔对比明显,大刀阔斧中又不失细腻婉约的面貌。在剪制技法上,阜阳剪纸较多使用的是阴剪与阳剪结合的剪法,与现代构成中正负图形的道理相似。利用阴阳剪塑造出虚实的变化的效果,同时更好的突出主体物象,画面层次感丰富。

2.构图饱满 朴实优美

构图饱满是阜阳剪纸的重要特征。这是由于剪纸艺人追求完美、好看的观念所致。在构图上特别注重图形的分布,画面被图形充满,呈饱满丰富的效果。强调在空间中穿插与主题有关的物象,以突出主题。如在空白处经常运用一些花、鸟等动植物图形来配合主体图形。在注重画面构图的完整性的同时,考虑各部分形象相互呼应的关系、图形大小的分布和疏密关系。画面自由、饱满、生动活泼。(图2)阜阳剪纸有浓郁的“乡土味”,塑造的形象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取材多为身边常见事物。在剪纸造型的处理上,运用夸张、变形、取舍等手法,把生活中的东西作以理想上升华。用深厚的生活基础,勤劳的双手和纯朴的情感塑造出朴实优美的剪纸形象。

3.善于吸收 飘逸浪漫

由于是道家的发源地④,阜阳地区的文化受道家文化影响较深。道家美学具有浪漫飘逸、自由洒脱的艺术特征。阜阳剪纸受其浸润,在线性的塑造上多用曲线,充满飘逸的动感。无论是剪纸画面的分割线,还是装饰纹样,都采用曲线形式。常用装饰纹样是由剪纸中典型的月牙纹和锯齿纹派生出的,如涡纹、圆弧锯齿纹等。这些派生出来的纹样也呈现为曲线形式。在形象的塑造上,阜阳剪纸还大胆地融合了绘画、版画等设计语言,具有自由而又浪漫的文人气质。我们不得不赞叹,道家文化对阜阳剪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阜阳剪纸艺术是阜阳人民创造并享受的地域文化。其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吸收南北方文化,形成了题材内容丰富、精粗结合、构图饱满、朴实优美、浪漫飘逸的地方特色。它是历代阜阳人民以富于抗争的精神创造出的艺术成就,成为我国剪纸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

注释:

①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

②周拓,刘继成.清代阜阳剪纸选 [J].阜阳:民间美术(内

部版),1987,5(1):14

③乔晓光.空花•剪纸研究与创作[M].山东美术出版社.

2010,9

④阜阳是到家的发源地,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和道家

学派的最高发展者庄子的故乡。关于老子故里有争议:

一种说法是在今河南鹿邑;另一种说是1990年提出,在

安徽涡阳(隶属阜阳),并被马叙伦等众多学者研究和

佐证。

参考文献:

[1]阜阳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阜阳地区[M].合肥: 黄山书社,1994

[2]顾淮南,程兴宏. 程建礼与阜阳人物剪纸[M]. 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2001

[3]吴玉红.山东高密和安徽阜阳剪纸造型特征比较分析[J].北京:装饰,2008,187(11):122-124

作者简介:

郭艳,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阜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及民间美术的研究。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上一篇:夏加尔的梦幻与艺术表现 下一篇:维吾尔族装饰图案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