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短缺:资源配置与利益分享是关键

时间:2022-08-27 02:32:15

告别短缺:资源配置与利益分享是关键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经济的成就世所罕见,堪称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正在崛起,中国力量正在影响和改变世界格局,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但与此同时,也要警惕正在滋长的某种沾沾自喜、盲目乐观的情绪,这种情绪不可取,不可长。尤其是各级决策者,如果被这种盲目情绪所支配,头脑发热,好大喜功,动辄大思路、大手笔,胡来一气,对我国的发展决不是什么好事,我们对于中国的发展更多地需要“居安思危”。

高速增长背后的五大隐忧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至少有五个方面的隐忧。

隐忧之一:高增长与低效率并存。我国经济长期处于“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态势,属于典型的粗放型增长。近几年土地荒、电荒、煤荒、水荒的呼声不绝于耳,原材料不断涨价,都是源于这种增长方式。各种研究表明,在同样的增长率条件下,我国所耗费的成本与代价数倍于发达国家,甚至大大高于印度、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

隐忧之二:资金过剩与资本匮乏并存。发展中国家往往缺钱,缺少建设资金,我国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如此。但是现在突然发现,我国连“钱”也“过剩”了。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15万亿元;外汇储备居然高居世界第一,达到一万多亿美元。大量资金既不能用于消费,又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渠道,在股市、期市、房市上“狼奔豕突”,弄得政府防不胜防。大量外汇储备用于购买美国国债,“支援”美国建设。而与此同时,企业又感到资金匮乏,尤其是中小企业常常叫喊“贷款难”;各级政府更是“求资若渴”,纷纷使出绝招,以宝贵的土地资源和财政补贴为筹码,拼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这种奇怪的现象表明,我们现在缺的不是钱,缺的是把资金转化为资本,激励民间创业、投资的环境与机制。

隐忧之三:出口扩张与经济依赖并存。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且出口大于进口,拥有大量贸易顺差,“中国制造”已遍布全球。但由于自己创新能力弱,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这种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出口扩张已形成了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的过度依赖,使经济的依附性增强。

隐忧之四: “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我国每年有1200万左右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农村3.6亿劳动力中至少有2亿就业不足,大批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而目前就业弹性系数已下降到0.1以下,即经济增长10%,就业还增加不了1%,失业的压力不言而喻。我们曾寄希望于增加人力资本投资,靠“科教兴国”来推进就业能力和劳动者素质,但近几年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求职难,求职成本高。而与此同时,又出现“民工荒”,在就业压力如此之大的中国居然有大批岗位空缺找不到工人!把这两个现象联系起来说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一方面没有能有效带动就业,而且缺少一种自动吸纳高素质劳动者、排斥低素质劳动者的内在筛选机制。

隐忧之五:城市化加速与二元结构强化并存。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而经济现代化标志是要消除二元结构,建立一体化的现代经济。这里的关键是要转移农村劳动力,但可惜的是,尽管我国这些年城市化、工业化在加快,但农业劳动力转移却滞后。

上述矛盾现象表明,我国经济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当,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经济结构不合理等种种问题。高速增长不能“一俊遮百丑”,把这些问题统统遮盖起来。我们要很清醒的意识到中国经济发展到底还“缺什么”。

经济繁荣背后的利益分配失衡

经济发展中不仅要解决如资源合理配置问题和生产效率问题,而且要解决利益分配问题和国民福利最大化问题。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这个政策一直陷入两个误区:工资总额增长不能超过国民收入增长,企业工资水平增长不能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其实施的结果必然使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水平低于经济增长,从而导致居民收入在GDP中的份额下降。改革开放以来,这两个信条仍然成为收入分配的“金科玉律”,造成国民收入分配向国家和企业倾斜,劳动者收入比重降低。

收入分配关系失衡。居民收入不仅总量偏低,而且分配不合理,收入关系继续恶化,利益矛盾加剧。具体表现在区域差异、行业差异、城乡差异所造成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明显。据统计,目前我国50名富翁的财产等于五千万农民的年收入,300万富人的财产等于近9亿农民两年的纯收入。问题还不仅在于差距本身,还在于这种差距产生的根源,由于市场秩序失范,收入差距扩大与经济主体的贡献缺乏内在关联,有些人甚至是靠非法手段敛财,或权钱交易寻租而暴富。

公共资源分配失衡。近十余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大大快于GDP增长,1995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只有10.7%,到2004年增加到19.3%,比重翻了一倍,绝对数则增长了3倍以上,加上国企利润、土地费等预算外收入,全国政府部门实际掌握的公共资源超过6万亿。如此庞大的财力在使用上却很不透明,用途上也不尽合理。上不起学、看不起病、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更是令人堪忧,社会保障还有统筹层次低、异地转移难、农村地区大部分空白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深化改革,健全体制: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

解决深层次的利益矛盾问题必须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着重推进以下几方面改革,构建起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益公平分享两大机制。

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规范和市场秩序,确保市场主体自由选择、公平竞争的平等权利,以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作用。通过竞争与价格杠杆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公众对政府决策的民主参与和监督机制,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大力推行政府问责制和公众对政府的考评制,以公众和舆论的力量促进反腐倡廉和政府创新。

从财政支出体制改革入手,促进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村民委员会的财务要公开,各级政府财政支出更要透明,数以万亿计的公共财政资源的使用必须有明确的法定程序,必须服从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不能让公共资源成为少数官员任意支配的私产,更不能让其成为腐败的温床和寻租的对象。

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初次分配领域要改变抑制工资增长的管理理念和不合理的税收制度(例如计税工资制度),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资方侵犯,保证劳动者报酬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在再分配领域,要加大扶危济困的力度,加强教育卫生投资,尤其要重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把更多的公共资源用于社保体系建设和民生改善。

以近30年国民经济增长积累的物质财富为基础,种种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班子坚持改革开放,重视民生的执政理念给人民以信心和希望,但我们不能没有忧患意识,中国的未来并不轻松。有这样一种意识,中国向着现代化前进的步伐将会更加坚定和稳妥。(作者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上一篇:用节约弥补短缺 下一篇:会风改革:向官场陋习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