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怨旷”条释义商榷

时间:2022-08-26 09:00:22

《汉语大词典》“怨旷”条释义商榷

摘要:“怨旷”最早见于《毛诗诂训传》,语本《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孟子》“怨女”之“怨”本是“蕴”的借字,“怨女”指蕴积之女;“旷夫”指无妻之夫,“旷”义为“空”,为“无”。大约从汉代开始,“怨女”、“旷夫”与“怨旷”由词组凝固为词。同时,由于“怨女”与“旷夫”经常对用,“怨旷”经常连用,义相渗透,故“怨”亦有“旷”义。《汉语大词典》“怨1:7,别离”为虚假义项,应该取消。“怨旷”条的第一义项“长期别离”释义有误,“怨妇”之“怨”也不能理解为“别离”。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怨;怨旷;怨女;怨妇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2)03-0092-05

一、问题的提出

《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作为“一部集古今汉语词语之大成的巨著”(后序),在汲取训诂材料营养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疏失。作为《大词典》的忠心读者,笔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这里试就“怨”字条尤其是“怨旷”的释义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不妨把《大词典》“怨”字条相关内容引述如下:怨:别离。参见“怨旷”。怨:通“蕴”。蕴藏,蓄积。《荀子・哀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富有天下而无怨财,布施天下而不病贫,如此则可谓贤人矣。”杨惊注:“怨,读为蕴,言虽富有天下而无蕴蓄私财也。”《晏子春秋・杂下十四》:“廉之谓公正,让之谓保德,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怨利生孽,维义可以长存。”张纯一校注引王念孙日:“《左传》作蕴利,本字也。此作怨利,借字也。”

【怨旷】长期别离。《诗・邶风・雄雉序》:“军旅数起,大夫久役,男女怨旷。”《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怨旷思归,流涕北顾。”吕延济注:“怨,别;旷,久也。”《旧唐书・狄仁杰传》:“越碛瑜海,分兵防守,行役既久,怨旷亦多。”指女无夫,男无妻。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中:“大业已来,巡幸过度……每起离宫,峻宇雕墙,亟成壮丽,良家子女,充仞其间,怨旷感于幽冥,靡费极于民产。”明沈德符《野获编・内监・对食》:“皆宫掖之中,怨旷无聊,解馋止渴,出此下策耳。”康有为《大同书》丙部:“人权之自立既明,男女绝无怨旷之苦。”③专指女子无夫。唐陈子昂《感遇》诗之二六:“宫女多怨旷,层城闭娥眉。”唐白居易《新乐府序》:“《上阳白发人》,愍怨旷也。”《新唐书・李绛传》:“去官无益于治者,则材能出;斥宫女之希御者,则怨旷销。”

“怨旷”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毛诗诂训传》,凡两见:一见于《诗・邶风・雄雉序》,即《大词典》所引,一见于《诗・小雅・采绿序》:“《采绿》,刺怨旷也。幽王之时,多怨旷者也。”怨旷语本《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从语法结构上来看,“怨旷”当属并列短语。但若按照《文选》吕延济注解释为“长期别离”,就意味着将“怨旷”看作前正后偏的偏正短语,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我们认为,《文选》吕延济注“怨,别;旷,久也”纯属臆测,不足为据。《大词典》根据误注为“怨”设立义项“别离”,为“怨旷”设立义项“长期别离”,值得商榷。

二、“怨旷”之“旷”当训“空”,指“成年男子无妻独居”

我们先讨论“怨旷”之“旷”。

首先,将“怨旷”之“旷”训为“久”,不如诸家训为“空”合理。《诗・邶风・雄雉序》:“军旅数起,大夫久役,男女怨旷。”孔颖达疏:“由国人久处军役之事,故男多旷,女多怨也。序直云‘男女怨旷’。知男旷女怨者,以《书传》云‘外无旷夫,内无怨女’,故谓男为旷,女为怨。旷,空也,谓空无室家,故苦其事。《书传》‘旷夫’谓未有室家者。此男虽有室家,久从军役,过时不归,与无不异,犹《何草不黄》云‘何人不矜’也。此相对,故为男旷女怨,散则通言也。故《采绿》刺怨旷,经无男子,则总谓妇人也。”又《汉书・贡禹传》:“是以内多怨女,外多旷夫。”颜师古注:“旷,空也,室家空也。”

王宁先生认为:“在编纂辞书选用古代文献已有的训释材料时,分别贮存与沟通这两个目的,弄清词义训释(概括义训释)和文意训释(具体义训释)这两种性质,是非常重要的。……将以沟通为目的的文意训释误作词义训释来分析词义,在理论上也极易发生错误。”诸家训“旷”为“空”,当即王宁先生所谓词义训释;所谓“空无室家”、“未有室家”、“室家空”指的就是没有妻子。“旷夫”即无妻之夫,无妻故言“旷”,实取“空”意。《国语・楚语下》:“民多旷也,而我取富也,是勤民以自封,死无日矣。”韦昭注:“旷,犹空也。”这里的“旷”,指没有财富,即财富匮乏。

其次,将“怨旷”之“旷”训为“久”,与《大词典》“旷”字条及相关词条的释义自相矛盾:

旷:指无妻的成年男子。亦指无夫的成年女子。《后汉书・荀爽传》:“通怨旷,和阴阳。”明孙仁孺《东郭记・钻穴隙》:“奴非怨女君非旷,慢劳相访。”亦指成年男子无妇独居。《新唐书・狄仁杰传》:“行役既久,怨旷者多。”李劫人《死水微澜》第五部分二:“他因为旷久了,所以对于嫖字,更为起劲。”参见“旷女”。

【旷女】无夫的成年女子。晋葛洪《抱朴子・诘鲍》:“内聚旷女,外多鳏男。”宋苏舜钦《感兴》诗之一:“唐制益纷华,诸陵锁嫔御。旷女日哀吟,于先亦奚补。”

【旷夫】无妻的成年男子。《孟子・梁惠王下》:“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后汉书・周举传》:“[陛下]循亡秦奢侈之欲,内积怨女,外有旷夫。”明无名氏《四贤记・构衅》:“念区区旷夫,正好琴瑟两和谐,花烛共欢喜。”郭沫若《山中杂记・菩提树下》:“你占领着一群女性。使同类多添一位旷夫。”

【旷居】单身独居。唐裴铡《传奇・封陟》:“姝长吁曰:‘我所以恳恳者,为是青牛道士之苗裔,况此时一失,又须旷居六百年。”

“旷”字条以《新唐书・狄仁杰传》为书证,是也;而“怨旷”条以《旧唐书・狄仁杰传》为书证,训“旷”为“久”,非是。由此亦可见其自相矛盾矣。

《大词典》“旷”字条为“旷”设立的这两个义项是非常正确,也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后者若修改为“成年男子无妻独居。也指成年女子无夫独居”,恐怕更为准确。

我们必须清楚的是,《孟子》“旷夫”还是一个词组,指无妻之夫,即没有妻子的成年男子。大约从汉代开始,“旷夫”由词组凝固为词。无妻就意味着单身独居,于是“旷”引申出“单身独居”之义。因此,单身独居之成年女子也可以叫做旷女。

男子虽有妻室,但是长期在外(如服役、求学、求官、经商等),跟无妻室没有什么区别,因此也可以叫做旷夫。女子虽有丈夫,但是由于丈夫长期在外,跟无丈夫没有什么区别,因此也可以叫做旷女。

三、“怨旷”之“怨”通“蕴”,指“成年女子无夫独居”。

下面我们讨论“怨旷”之“怨”。

“怨”之“成年女子无夫独居”义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先看近现代训诂学家对“怨女”的训释。

章太炎《膏兰室札记》“九五怨女”条云: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上有积财,则民臣必匮乏於下;宫中有怨女,则有老而无妻者。”按:怨与积同意,怨读为怨利生孽之怨。怨利,谓蕴利也。《荀子・哀公》云:“富有天下而无怨财。”怨财,谓滞财也。惟女有蕴蓄於宫中者,而民乃无妻,不论女之情怨与不怨也。即使千人同御,女无怨情,民之无妻,何以异于不怨哉?故知怨非怨恨,谊也。下云:“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旷者,虚也,与怨相对。内过实则外虚,理势必然。”

章氏根据“怨女”与“积财”对文,认为“怨”与“积”同义,训“旷”为“虚”,确不可易。“旷”训“虚”与训“空”一也,前面已经详加论述。《韩非子》“怨女”与《荀子》“怨财”之“怨”通“蕴”,《说文》:“蕴,积也。”《方言》:“蕴,饶也。”饶,多也。怨女,就是多余的女子。《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中同一个故事有另外一种说法:“畜积有腐弃之财,则人饥饿;宫中有怨女,则民无妻。”显然,“旷夫”与“民元妻”是同义的说法。

郭在贻在《训诂学》中曾经三次以“怨女”为例证:第一次称章太炎谓“怨女”之“怨”与“积”同义之说至确;第二次明确指出“怨”乃“蕴积”之义;第三次又认为“怨女”之“怨”为“幽独”之义。

陆忠发认为:“怨”字本身并无“幽独”之义。“幽独”之义与“怨”字字义系统不关联,“怨”不可能有“幽独”之义,即使有,也必是因假借的关系,应作进一步的推求,直至破假借为止。……强解“怨女”之“怨”为“幽独”之义,其说之不可通,是必然的事。

郭氏为什么在同一部著作当中对“怨女”之“怨”的理解会有两种自相矛盾的说法呢?“怨”字究竟有没有“幽独”之义呢?我们先看看郭氏的具体考证:

《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怨与旷形成对文,旷有幽独义,则怨字也应该是幽独义,如果按照怨字的常义训为怨恨,则与旷的幽独义不相对应。又考刘向《新序》云:“后宫多幽女者,下民多旷。”以与《孟子》相较,证明怨女就是幽女,怨字确有幽独义。又考《楚辞・九叹・愍命》:“丛林之下无怨士兮,江湖之畔无隐夫。”怨与隐形成对文,则怨字当有隐义,而隐义与幽独义是相通的。又《荀子・哀公》:“富有天下而无怨财。”杨惊注云:“怨,蕴也。”蕴乃蕴闭之义,蕴闭与幽隐也是相通的。

我们认为,郭氏的论证其实是有很多问题的。其错误在于:

首先,误会了“怨”“旷”对文(这本身就有问题,应是“怨女”与“旷夫”对文,而不该是“怨”与“旷”对文)之间的意义关系。怨女指蕴积之女,旷夫指无女(妻)之男。前句为因,后句为果。女积于内,则外因之而空缺矣。

其次,提出了一个“旷有幽独义”的虚假命题。无女(妻)之男,当然也就是独居之人,因此说“旷夫”为无妻独居之男人也无不可,但却不能因此而说“旷”有“幽独”义。

再其次,误判了《新序》“幽女”与《孟子》“怨女”这一异对应词之意义关系。《说文》:“幽,隐也。”《荀子・正论》:“上幽险,则下渐诈矣。”杨惊注:“幽,隐也。”“幽女”即深藏宫中之女子,“幽”正用“隐”义。这些深藏宫中的女子,实际上都是单身独居的――宫女为数众多,皇帝实际上根本无法真正需要这么多女子。

业师王彦坤先生在《古籍异文研究》中多次强调,“异文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表现形式不拘一格,对应字词之间关系亦极纷繁复杂”,并不是所有异文的异对应字词都属于同义关系的。比如《庄子・天地篇》说:“百年之木,破为牺尊。”《淮南子・m真篇》则说:“百围之木,斩而为牺尊。”两者句意相同,但你能说“年”与“围”同义么?能根据“年”来推求“围”义或根据“围”来推求“年”义么?对文的关系同样如此。张永言就曾批评徐仁甫《广释词》中根据“林花初堕蒂,池荷欲吐心”、“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等一类对文,推出“欲犹‘初”’的结论,认为“‘初’和‘欲’虽然都是时间副词,意义也相近,但是‘初’表示已然(刚开始),‘欲’表示将然而未然(即将),二者不可等同”,这实在是经验之谈。

《新序》“幽女”指深藏宫中之女子,《孟子》“怨女”指宫中蕴积之女子,二者所指对象相同,但“幽”义为“隐藏”,“怨”义为“蕴积”,是两个并不相同的概念。

最后,将《楚辞・九叹・愍命》例中“怨士”、“隐夫”之“怨”、“隐”释为“幽独”,亦不甚贴切。《愍命》之“怨士”、“隐夫”,二词诚为同义对文,然而并不取幽独义,而是取蕴藏、隐藏义,也就是说,此“怨”亦读“蕴”。

总之,郭氏说“旷”、“怨”、“幽”有“幽独”义实不可从。正如陆忠发先生所说,郭氏为了迁就“怨”有“幽独”之义,把杨惊注中的“蕴”释为“蕴闭”,这样解释实在是曲解了荀子的意思。刘向《新序》中的“幽”和《楚辞》中的“怨”是同义词,但二者同义的基础是蕴藏、隐藏义,而不是“幽独”义。

下面再看《大词典》“怨”字条的其他词条:【怨女】指已到婚龄而无合适配偶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后汉书・周举传》:“陛下处唐虞之位,未行尧舜之政,近废文帝、光武之法,而循亡秦奢侈之欲,内积怨女,外有旷夫。”明梁辰鱼《浣纱记・别施》:“臣闻内无怨女,外无旷夫,乃圣王之政。”

【怨女旷夫】指已到婚龄而没有合适配偶的男女。语本《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红云:信者人之根本……却不当留请张生于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十四:“选僧尼少壮者一千人,即成婚配,一时怨女旷夫成得其和。”

【怨妇】丧夫或丈夫别离很久的妇人。唐吴少澄《怨歌行》:“城南有怨妇,含愁傍芳丛。”清赵翼《瓯北诗话・李菁莲诗》:“青莲深于乐府,故亦多征夫怨妇惜别伤离之作。”郑振铎《山中杂记・蝉与纺织娘》:“它们的歌声,是如秋风之扫落叶,怨妇之奏琵琶,孤峭而幽奇,清远而凄迷,低徊而愁肠百结。”

“怨女”条与“怨女旷夫”条都把《孟子》作为始见例,不同的是后者加上了“语本”二字。显然,后者的处理是正确的,因为《孟子》中的“怨女”与后来的“怨女”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是短语,指蕴积之女;而后者是词,指已到婚龄而无合适配偶的女子。由于郭在贻未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对“怨女”之“怨”的理解出现了两种自相矛盾的说法。由此可见,在研究词义的时候,坚持发展的观点是何等的重要。

“怨女”条书证《后汉书・周举传》中的“内积怨女,外有旷夫”与前面《汉书・贡禹传》“内多怨女,外多旷夫”、《抱朴子》中的“内聚旷女,外多鳏男”,以及刘向《新序》中的“后宫多幽女者,下民多旷”都来源于《孟子》,不同之处在于:《周举传》中的“怨女”前加上了“积”字,《汉书・贡禹传》中的“怨女”前加上了“多”字,《抱朴子》将《孟子》中的“怨女”变换为“旷女”并且在“旷女”前加上了“聚”字,《新序》中的“幽女”前也加上了“多”字。

我们认为,“怨”本来就是“积”、“聚”、“多”的意思,但汉代或汉代以后的学者大多不明此义,所以在“怨女”前又加上“积”、“聚”、“多”进行修饰。在他们看来,“怨女”与“旷女”、“幽女”一样,都是指无夫独居的成年女子。

那么,“怨”字之“成年女子无夫独居”义是不是因为假借的关系而产生的呢?非也。我们认为,可以用词义渗透说来作解释。由于“怨女”与“旷夫”经常对用,“怨旷”经常连用,义相渗透,因此“怨”也就有了“旷”(单身独居)的意义。于是,“怨女”与“旷女”就成为同义词。

后来,在“单身独居”这个意义上,“怨”不但可用于女性,也可用于男性。例如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民国曹绣君《古今情海》第七部:“甚至有的夫妇离异,怨夫旷妇,妒忌恣生。”《大词典》失收“怨夫”、“旷妇”两词。

应该顺便提及的是,《大词典》对“怨妇”的释义也是有问题的,可以修正为:无夫独居的妇女。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大词典》“怨1:7,别离”为虚假义项,应该取消。“怨旷”条的第一个义项“长期别离”释义有误,其他两个义项应该合并,例证亦须稍作调整。具体修改如下:

【怨旷】1.成年男女无偶独居。《诗・邶风・雄雉序》:“军旅数起,大夫久役,男女怨旷。”《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咸怨旷思归,流涕北顾。”唐陈子昂《感遇》诗之二六:“宫女多怨旷,层城闭娥眉。”康有为《大同书》丙部:“人权之自立既明,男女绝无怨旷之苦。”2.无偶独居的成年男女。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中:“大业已来,巡幸过度……每起离宫,峻宇雕墙,亟成壮丽,良家子女,充仞其间,怨旷感于幽冥,靡费极于民产。”唐白居易《新乐府序》:“《上阳白发人》,愍怨旷也。”《旧唐书・狄仁杰传》:“越碛瑜海,分兵防守,行役既久,怨旷亦多。”《新唐书・李绛传》:“去官无益于治者,则材能出;斥宫女之希御者,则怨旷销。”明沈德符《野获编・内监・对食》:“皆宫掖之中,怨旷无聊,解馋止渴,出此下策耳。”

最后,顺便提及《二十四史全译》对“怨旷”的翻译问题(以涉及本文例句为限)。《旧唐书・狄仁杰传》与《新唐书・狄仁杰传》将“怨旷”译为“怨恨”,而《新唐书・李绛传》译为“怨恨别离的情绪”,均属误译;唯《后汉书・荀爽传》译为“怨女旷夫之情”,近是。

参考文献: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缩印版・全三册)[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2]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杜,1996,

[3]章太炎,膏兰室札记[A],章太炎全集(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4]郭在贻,训诂学(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陆忠发,现代训诂学探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6]王彦坤,古籍异文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7]张永言,训诂学简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85,

[8]孙雍长,训诂原理[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9]黄永年,旧唐书全译[z],许嘉璐,安平秋,二十四史全译[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10]黄永年,新唐书全译[z],许嘉璐,安平秋,二十四史全译[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11]许嘉璐,后汉书全译[z],许嘉璐,安平秋,二十四史全译[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上一篇:预应力砼连续刚构桥设计几点体会 下一篇:创设民主氛围 培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