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泳品味,趣读歌谣

时间:2022-08-26 08:26:17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我确定了3个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初步感知“月光启蒙”的内涵,感受母爱的博大。(2)通过朗读歌谣,感受文字的音律美、意境美。(3)知晓本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走进“月光启蒙”的美妙世界。在朗读歌谣的指导部分,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师:母亲唱了几首歌谣?(出示幻灯片:(1)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2)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师:咱们共同来读一读,谁来分配一下任务。

生:老师读简单的,我们读难的。

老师字正腔圆读第一首,接着学生认认真真读第二首。因为有了老师的节奏和重音的示范: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老师读时还自打拍子。学生读得也像模像样,其中,纠正了“娘俩”的读音,并教学生可以读成“娘儿俩”。

师:歌谣是唱出来的,它没有固定的曲调,老百姓口口相传,传唱至今。你们能唱吗?

生:不会。

师:肯定行,老师只要教一句,你们就会了。月——亮出—来—亮堂堂——(不是名曲的调子,但是简单,上口容易。只唱了半句,学生便跟着和起来。)

师:一学就会,歌谣就是这样传唱至今的。第二首谁来唱?

(一位同学站起来唱,别的同学都跟着打拍子轻声和。)

看似在唱,其实是将“吟诵”的“平长仄短”方法教给大家。虽说不是古诗词,但吟诵的技巧是一样的。在声音的长长短短中,学生感悟到文字的音律美。

师:我们刚刚唱的歌谣中讲的是什么故事?

生:嫦娥奔月、牛郎织女。

师:还有呢?

生:后羿射日、八仙过海、开天辟地……

师:接着,母亲又给“我”唱起了童谣(出示幻灯片: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师:接下来举行师生童谣PK,共三个回合。你们先练练。

(生开始大声练习。)

师:第一回合开始,女士优先,我先来。

(开始读,故意读得声音只是适中,语气语调略微有一点儿起伏,中规中矩。)

生:(大喜)我们来,保管赢你!

(读得声音响亮,抑扬顿挫。)

师:我宣布,第一回合,同学们赢!不过你们是人多势众嘛!

生:(笑)这回,我先来。老师你等会儿。

(学生仍然用刚才的方法读完,并自发为这名毛遂自荐者鼓掌,并“挑衅”地看向老师。)

老师使出了真功夫。尤其是节奏,快慢无序可循,仿若讲故事。当念到“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时,全班一片寂静,同学们凝神细听,佩服之余深感泄气。

师:我继续念——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野猫来哄你。

生:(群情振奋)老师你念错了,还是我们赢!

生:(转念一想)不对,老师你故意的吧?是不是为了告诉我们“狸猫”的意思?

生:老师念得声情并茂,而且神情惟妙惟肖,应该是老师赢。

生:学生老师各得0.5分。

师:好,这回打个平手。决胜盘开始!

充分利用儿童好胜的心理,在师生PK赛这样的外衣下,有着情趣的激发,技巧的点拨,涵泳的反复,语文的延伸。学生学习的潜能完全被开发,三维目标得到高度统一。环节可以预设,但幽默情趣无法预设,读之清新,教之无痕,得于顷刻。

教学反思:

很多老师不愿在各种比赛中选择第一课时,认为其“难上”。难就难在第一教时肯定要学习字词,要通读全文。完成这两个任务是不难的,但怎么教,是难题。文似看山不喜平,课亦如此,寡然无味,谁也不能忍受。在此课的设计中,我带领学生在多梯度、多样化的“读”中,很好地实现预定目标。

1.“读”中出奇,层层推进。

从读课题开始,到一读课文,解疑释难;至二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最后趣读歌谣,情味盎然。读课题,读出全文的诗意;初读课文,语言导向明确,课堂清爽;二读课文,紧锣密鼓,短时有效;三读课文,读得满堂生趣,读得欲罢不能,读得真真切切。这样的层层推进,于轻描淡写中化解了教学难点,所以步步生辉。

2.“疑”中教读,收放自如。

怎么指导学生读书?怎么高明地指导学生读书?成了许多节语文课上老师们直接指向的“焦点”。平面化、技术性地进行指导:“声音高(低)些”“这儿停一停”等直白的话语是可以收到成效的,但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只有学生的朗读热情被唤起、被激发,他们才会做到不仅仅是用声音在朗读,而是用心,用整个的智慧在读。“带着感情读”是语文课上经常说的话,而这节课上,老师用自己的体态、自己的情感、自己对文本深入浅出的解读,成功地让学生走进了朗读的世界。学生一直在愉快的、富有挑战的状态下学习,不断通过主体的认识去同化课文内容,这种同化并不完全是“顺应”,而是烙上了个体鲜明的烙印。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滨江学校)

上一篇:追寻有趣的英语课堂教学 下一篇: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