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的问题与解决

时间:2022-08-26 08:01:43

高新技术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的问题与解决

摘要:在国民经济的构成中,具有前瞻性、创新性与技术性的高新技术企业所占比例逐渐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只有从源头上对每个生产要素进行控制与分析,才能有效提高企业成本控制效率。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会计;成本控制

1、问题现状

1.1缺乏健全的会计核算体系

发展较为复杂、成本对象多元的高新技术产业很难归类,这就造成如何区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成为令人头疼的问题。在高新技术企业的所有成本中,研发占很大比重,研发活动势必带来产品的更新换代,而废品和停工的损失则因界定不清晰而很难划分,所以对产品的分析还是囿于单一动因分析而不能往多向动因分析拓展,再加上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层对企业成本控制熟视无睹、不够重视,预算数字也只是主观臆断随便填写,根本不能实现节约企业成本的目的。

1.2资本变现的流通性较差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周期较长,有时历经千辛万苦研发出来的产品还未上市便因各种原因早夭,前期大量的资金投入在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收益,不能很快变现转化为生产力的资本便很难应用于价值再造与增值的活动中去,这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言也是一种威胁。资本是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经营与发展盈利的前提和保证,与其他生产要素不同,资本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与无法超越的,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经营者大多以提高资本变现的流通性为锲而不舍攻克的难关。

1.3缺乏战略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理念

战略成本管理是指基于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思想,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的自身现状、资金流向、经营利润和成本变化等情况,将该企业的成本控制目标与长期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在一起,用发展、动态、全面的眼光进行全局定位。现阶段,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仍满足于“饱腹”之态而不主动寻求长期发展;在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只重视成本核算的单一成本控制,忽视价值链的整合作用及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售后五要素间的联系。

2、问题解决

2.1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是指产品在正式投入生产前就控制资源的投入与最终的产出,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资源在组织使用的过程中出现质和量的偏差,对保证活动绩效目标明确、资源要素投放合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价值链模型中,事前控制主要针对研发与设计两个环节。因为生产实践和技术发明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源泉,较高的研发设计支出包括了研发费用的花销、固定资产的摊销、高端设备的引进以及技术人员的工资等多个方面,所以对研发与设计两个环节进行事前控制很有必要。

第一,在产品正式投入生产前,设计部门要进行必要的前期调研与可行性论证。对前期调研结果进行分析研究,预估产品上市后面对的消费群体、市场需求、竞争潜力及经济利润等等,这有利于明确下一个阶段的方向和工作重心。第二,重视资金的重复利用,保证资金的使用效果,能实现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产品性能、提升科技含量的目的;坚持重点产品重点控制的原则,按照高新技术企业的成考控制目标,严格编制预算报告,仔细规划未来经营。基于高新技术企业的长期发展与经济利润考虑,合理分配研发环节对精简费用成本与减少资金占用很有效。至于成本消耗较高的生产项目,给予特别关注,实施特殊管理,明确高耗成因,认真思考哪些花销是必要的、哪些花销是可控的、哪些花销能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成本收益,力争以成本的最低化实现产品的最佳化。

2.2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高新技术企业的成本控制,该环节中成本控制的好坏对产品的成本决策及市场定价具有直接影响、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利润具有间接影响。在价值链模型中,事中控制主要针对采购、生产、营销和配送四个环节。高新技术企业对生产成本较为重视,一般采用主动控制方法。

生产经营活动中,采购环节重中之重,这一环节中要格外重视原材料的价格差异和质量差异。采购时期不同,原材料的价格也不同;运输工具不同,临时下单的紧急采购价格也不同;订货次数多的话,每次的运输费用势必增加;订货次数少的话,每次的订存货量势必增加,上述情况都会对仓储及保管费用有所影响,加上存放过程中原材料会发生损耗,所以合理确定经济的订货量与储备量至关重要。订货量确定合理利于减少采购成本,储备量确定合理利于降低物资损失。

生产经营活动中,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是灵魂所在。生产计划体现了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生产流程,因此对生产计划进行管理可以对产品生产流程做到了如指掌。生产计划管理是指主要以产品的生产过程为重点而实施成本控制,其中包括组织、分配与调度等方面的工作内容,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能够促进组织生产、提高生产效益、避免过度浪费。控制生产进度主要针对投入、工序及产出三个方面,对生产进度进行控制在跟进产品生产、调整生产节奏、按时保质完成、减少停工损失、降低企业风险、完善经营管理、减少运营成本、明确经济责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生产经营活动中,完善的营销和配送体系是高新技术企业的运营关键。这个环节中,高新技术企业凭借商品能够有效转化为运营资本的优势形成了“生产到销售再到生产”这一循环往复的生产系统,确保高新技术企业的再生产活动顺利完成。在营销方面,投入费用的多寡对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的销售情况有直接影响,如果营销费用投入得越多,那么心理预期的产品销售量就越多。因此基于经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将营销费用的投入控制在最低限度,即将成本控制在经济有效点的位置一举两得,能够达到以成本最低化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生产阶段所产生的费用不仅多且种类繁杂,其中主要包括管理费用、制造费用、销售费用、工资费用、待摊费用和固定资产维护保养费用等等。这就要求在应用主动控制方法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层及普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他们的关注点始终放在实现成本控制目标上,同时要进行适度的权利下放,因为成本控制是高新技术企业所有人员的共同职责,分解目标成本,落实责任成本,布置控制任务,明确责、权、利三者关系,不仅包括实施成本控制的相应权利,而且还包括承担成本控制的自身义务。

2.3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是指结束生产经营活动后高新技术企业的成本控制。在价值链模型中,事后控制主要针对售后服务这一环节。售后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改正高新技术企业在价值链分析中出现的问题而使产品附加性能有所提升,故而该阶段的成本控制要全面到位。产品质量的好坏决定了服务成本的高低,产品质量高,服务成本就低;反之,服务成本就高。此外,高新技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加强精细化程度也可降低售后服务成本。所以,控制售后服务成本不能仅把目光放在售后服务结构的优化上,还要重视事前和事中的成本控制。

按成本性态,售后服务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类。固定成本只依赖事先制定的计划,不会随产量有变而变;变动成本则随商品销量有变而变,其中又分为有益和无益两种。有益的变动成本是指为吸引和方面消费群体而提供的费用,必须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无益的变动成本则要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废品发生,避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作者单位:大连必捷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平思宇:《高新技术企业成本会计内部控制和风险投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3(17)

[2]苏吴英:《谈基于价值链的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J]商业时代,2013(19)

[3]黑丽艳:《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控制探析》[J]会计师,2013(13)

[4]郝丽娟:《浅析软件企业成本费用控制》[J]中国外资,2013(04)

上一篇:内部审计程序 下一篇:后金融危机时期民办本科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