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百老汇如何走?

时间:2022-08-26 05:58:57

中国式百老汇如何走?

如何才能把中国的剧院和演艺中心变成“东方百老汇”?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发展轨迹显示,要充分发挥演艺中心的聚集效应,内容的聚集比建筑群落的聚集更重要,内容与资本的结合,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以中小剧院为主体的梯级剧院群,不仅能够推动文化业的发展,还能够通过辅助收入的创造带动周边产业群的发展,实现投资方、制作方、消费者与地方政府的多赢。

演出市场:待开发的金矿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演出市场的票房收入从2006年的1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4.3亿元,四年时间翻了3倍。再加上各级政府下发给演出院团的71亿元财政拨款,2010年官方统计的演出机构总收入达到105亿元,而非官方的统计数据则是108亿元(附图)。

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贡献了演出市场总收入的70%左右。2011年,北京票房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28.9%至14.05亿元,21000场演出吸引了1026万观众。剧种方面,话剧和音乐剧成为增长的新亮点,近几年,北京的话剧市场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上海的增速也达到20%以上,而中文版音乐剧《妈妈咪呀!》更是异军突起,首季演出190场,票房8000万元。但这样的增长还只是起点,已达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的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文化消费还远未开发。

再加上政策的支持,资本开始向文化产业聚集。据统计,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基金的整体规模已超过300亿元,截至2011年底,文化产业基金至少有40家。除文化产业基金外,国家开发银行也宣布“十二五”期间将向文化产业提供逾2000亿元的融资支持,证监会则鼓励有资格的文化企业上市。在此背景下,各地掀起了一股文化产业的投资热潮。

今天,中国正快步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多豪华剧院的国家: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2013年全国在建和筹建的大剧院约40家,总投资320亿元,平均每年新落成10家大剧院;2011年以来新报的剧场项目成倍增加,仅北京市在未来5年就要新增50家剧院,加上各地方政府和民营资本投资新建的剧院,未来5年中国将新落成数百座剧院。这对于中国的演出产业来说是机遇,也是个负担,因为现实中,这些剧院的盈利状况都十分令人担忧。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2112个正规演出场馆的演出收入合计13.8亿元,平均每个演出场馆的年演出收入仅65万元,加上7.5亿元的财政补贴,每个演出场馆的平均收入也仅为100万元。即使是在文化消费相对发达的北京地区,专业演出场馆的经营情况也不容乐观,2011年北京94家营业性演出场所中,国家大剧院等15个综合性多功能演出场所的演出收入为5.4亿元,占全市演出总收入的38.4%,其中国家大剧院1家就独揽了3亿元收入,其他14家合计收入才2.4亿元,平均每家票房收入1700万元;梅兰芳大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等17个以戏剧、音乐、儿童剧为主的专业演出剧场合计的演出收入7018万元,仅占全市总收入的5%,平均每家剧场票房收入400万元;18家旅游演出场所演出收入12983万元,占全市总收入的9.27%,平均每家票房收入720万元;其他剧场及各类小剧场35个,演出收入2287万元,占全市演出收入的1.63%,平均每家票房收入65万元。

与之相对,伦敦西区2010年46家营业剧院的平均票房收入达1100万英镑(约合1.1亿元),而百老汇40家剧院2011年的的平均票房收入2700万美元(约合1.7亿元)。中外剧场的票房收入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盈利能力自然也不可同日而语。

基于内容的资本聚集:提升资本效率的最佳途径

在政府鼓励下的投资热潮中,中国有了世界级的剧院场馆,有了豪华的音响灯光设施,却严重缺乏能够支撑这些“硬件”的“软”内容,凸显巨额投资背后内容匮乏的瓶颈。以北京为例,到2015年东西城区将新增50家剧场、到2020年新增80家剧场,届时,仅天桥、天坛一带就有120家剧场,这需要每年至少24000场演出来维持剧院运营,用什么填补这个市场空缺?进一步,即使靠着政府的高额补贴,一些剧院勉强完成了任务,举办了足够数量的演出活动,但如果无法吸引到足够多有真实观看意愿的观众,文化投资的初衷仍然无法实现。从百老汇到伦敦西区的经验看,建筑不重要,“内容为王”才是不变的主题。

当然,内容的背后同样需要资本的支持,上世纪70年代,每部百老汇音乐剧的投资额在几十万美元数量级,到80年代已上升到百万美元级,90年代则达到了千万美元级,2011年百老汇新剧《蜘蛛侠》投资额达到6500万美元,堪称史上最昂贵的音乐剧,与百老汇的大手笔相比,伦敦西区略显小气,但音乐剧《指环王》的投资额也达1250万英镑。

高额投资的背后,更残酷的事实是,百老汇每5部新剧也仅有1部能够盈利。当然,这1部的成功足以覆盖其他4部剧目的投资,如《歌剧魅影》连演25年,全球票房超过32亿美元,超越《阿凡达》成为当之无愧的票房冠军。这些经典剧目的投资回报已经无法用传统的投资回报率的概念来衡量了,也因此,百老汇成为“天使投资人”的诞生地。所谓“天使投资人”,最初是用来形容那些赞助百老汇演出的富裕投资人,后来才被引申用于其他投资领域,泛指高风险高收益的早期风险投资。

当然,成功的剧目并不一定都是大制作。但低成功率、高回报的风险投资特性决定了,在这个领域里,专业的投资人一定是规模化、分散投资的—随着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专业投资机构和证券化投资产品,它们在集合大量资金的基础上,通过分散投资保证了成功率,通过经典剧目和创新剧目的“混搭”提供了稳定现金流,于是这个市场不再只有天使投资人,也有了追求稳定收益和承担适度风险的投资人。融资渠道的延伸和投资人范围的扩大加速了产业创新,使它不再单纯依赖于天才的诞生。

中国的百老汇,除了剧院的平台,更需要以内容为核心的资本平台,这里既包含了对原创剧目的风险投资,也包含了对小成本制作(如实验话剧)的组合投资、对经典剧目的固定收益投资以及对优秀制作团队的PE投资。多样化的资本平台和多样化的剧院平台共同推动了内容的繁荣,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真正意义的中国式百老汇。

上一篇:信息传媒富人简历 下一篇:布莱恩·琼斯:Fairline游艇亚洲疾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