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之关系

时间:2022-08-26 05:19:13

试论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之关系

摘要: 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增强学生自身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关键词: 学校体育终身体育作用要求

著名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他的代表作《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阶段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就变成了‘插曲’。”这就明确提出了终身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关系,以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依据和目标。那么,到底何谓终身体育?我国体育理论专家认为:“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即要在人的一生中实施体育。”依据终身体育的观点,体育将持续人的一生,它将是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等体育教育层次构成终身体育的教育全过程。因此,学校体育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阶段。

1.学校体育对实施终身体育的作用

体育应伴随人的一生。如果我们把人生中的身体锻炼活动分成若干个环节的话,那么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整体中刚好处在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因此,学校体育对实施终身体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我们在这个关键阶段对他们施以科学的体育方法,就能促使他们在身体朝正常的方向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他们一生的健康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此外,在校期间是人的一生中接受系统身体教育最长、最有时间保证的阶段。而且,学校体育还为学生培养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提供了实践环境,并让学生认识到学校体育不是人的体育实践与身体教育过程的终结,而只是人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阶段,是终身体育的一环,使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层次得到提高,最终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受益者。

2.学校体育对实施终身体育的要求

2.1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其树立终身体育观。

体育教学改革,首先是体育教育思想上的变革。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使学生既学到全面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又有一两项突出的、热爱的、可以坚持终身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终身喜爱体育的态度,以及正确的体育观点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独立锻炼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设计体育锻炼计划和自我组织与管理的能力,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的能力,在自我参与中获得自我发展。再则,高等学校体育是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体育学习的最后一站,也是学生体育的最高层次,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2.2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兴趣,使其养成运动习惯。

运动兴趣和锻炼习惯是许多人坚持终身体育的第一动因。因此,我们必须深刻地领悟到体育教学大纲中把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要求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所以,在学校体育期间,体育教师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地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乐趣,无论是讲解、示范和组织教学,都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能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能,感受到参加运动对增强体质的实效,从而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喜爱。体育锻炼贵在有恒,教师要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使学生明确锻炼目的,提高锻炼自觉性,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做到锻炼身体科学化、知识化、经常化。

2.3更新体育教育,保障体育课时和“两操一活动”。

首先,教师应树立终身体育教育意识,努力更新知识,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由过去的侧重传授运动技术转变为加强现代化体育科学理论与方法的传授,由“技术型”向“智能型”转变,由传习运动技艺向终身受益的体育教学转变,成为学生进行体育实践的组织者,学生科学锻炼的咨询者。其次,教师要善于应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发挥学校体育的多种功能,因材施教,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后,以终身体育教育为前提的学校体育要将体育教学、运动竞赛、课外活动等协调地统一起来,从而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促进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建立,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形成最佳衔接。

学校教育要克服“重智轻体”,片面追求文化学习效果和升学率,而忽视体育教学的课时和设施保障的弊病。教育部门要建立健全学校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发动全社会关心体育、支持体育。现在许多高校已认真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保证了体育教学和竞赛需要,配备了较先进的计算机电脑系统和体育设施,有效地保证了体育教学和体育竞赛的需要,使之更好地为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作贡献。

3.结语

终身体育不仅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提高全民族体质的需要,更是全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我们只有认真研究与探讨终身体育教育观下学校体育教育内容的更新,树立终身体育教育观,才能使学校体育成为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全过程中的基础阶段。因此,终身体育作为一种现代体育思想,已成为终身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林诗娟.论终身体育.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3,(3).

上一篇:贯彻新课程理念,在体育教学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下一篇:对太极拳和瑜伽健身效应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