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惊喜与风险警示

时间:2022-08-26 04:51:56

三个惊喜与风险警示

回顾2009年,在中国液晶电视市场上发生了众多事件,其中,至少有三件大事备受业内人士关注。

事件之一:市场增速戏剧性反弹

2009年,中国液晶电视市场的第一亮点就是增长速度的戏剧性反弹,市场表现出人预料。从2005年开始,虽然中国液晶电视市场的规模一直呈扩大趋势,但随着市场存量基数不断扩大,增长速度却年年降低。2005年,该市场销售规模增速为450%,之后基本上每年减少一半,到2008年增速已下降到41%。受去年四季度开始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冲击,业内对2009年中国液晶电视市场的预测为,规模继续扩大,增速进一步递减,大约在20%~30%之间。

但是,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液晶电视市场的表现就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期,销量同比增长70%!随后的几个季度,市场表现越来越好,到2009年第三季度,销量规模同比增长超过100%!根据GfK中国的预测,2009年,中国液晶电视市场零售量将达到2300万台,比2008年增长92%,远远超过2008年末的预测(见图1)。

为什么中国液晶电视市场在2009年初就出现增速的戏剧性反弹的现象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产业结构加速升级:2009年,液晶电视加快替代CRT电视,从第一季度的销售情况来看,CRT电视销量大幅萎缩50%以上,且主要的缩减区域在三、四级市场,被称作cRT生存土壤的三、四级市场也在向着平板时代迈进,这一转变的剧烈程度令人乍舌。

2 各大节日促销旺:2009年元旦,平板电视出现爆发性增长,北京家电卖场火爆景象超乎预期,销售额同比激增近50%,销销量同比增幅达到148%,而液晶电视均价同比下降超过四成。

3 国产品牌齐降价:一季度,国产品牌液晶电视均价降幅高达14.3%,价格的下降有效地促进了国产品牌销量的增长,第一季度,国产品牌销量同比增幅达到135%,部分品牌销量增幅更是超过150%,国产品牌液晶电视销量比重电大幅上升至70%。

4 家电下乡显成效:2009年第一季度,液晶电视三、四级市场销量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势头,同比增幅达到了111.2%。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商务部综合司日前联合最新一轮的“全国家电下乡产品项目招标公告”显示,最新一期的家电下乡招标彩电的最高限价已提高至3500元,未来甚至有可能取消最高限价,等离子电视首次纳入下乡彩电的范围。限价范围的提高为32及37英寸液晶电视向三、四级市场推进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另外家电下乡对液晶电视市场产生的结构性影响也不可忽视,cRT销量的大幅下滑被液晶电视补足,这也成为液晶电视销量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

事件之二:县级市场迅速扩张

我们说县级液晶电视市场即三、四级市场,包括县、县级市以及乡镇等,中国有2000个以上的县和县级市,40000多个乡镇。

如上文所述,三、四级市场的扩张是2009年初中国液晶电视市场增速反弹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家电下乡政策,正是推动中国液晶电视从城市市场向三、四级市场扩张的原因之一。

中国的家电下乡政策试点从2007年12月开始(3省1市),2007年第四季度,在中国液晶电视市场中,县级市场(包括县、县级市、以及乡镇等)的销量份额不足20%。虽然那时候液晶电视在中国三、四级市场上还没有呈现明显的启动迹象,但我们预见到了这个市场爆发的可能。2008年4月,笔者曾提出了“三、四级市场,中国液晶电视产业的新机遇”的观点。当时的主要理由是:

1 人口规模巨大:中国有13亿人口,其中超过9亿在三、四级市场。

2 经济潜力巨大:在中国的经济总量中,超过45%是在三、四级市场创造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超过40%是发生在三、四级市场的。

3 收入水平提升:在中国的三、四级市场上,分为两类人群,一是城镇人口,另一是农村人口,这两类人的收入都是逐年上升的。另外,虽然这个人群的收入平均低于城市家庭的收入,但它的最高20%人群的收入,已经达到城市中等收入家庭的水平。

4 液晶电视价格下降:中国液晶电视的平均价格,以每年30%~40%的速度下降,逐步进入三、四级市场消费者的心理区间。

面对这一市场,有的企业对其潜力坚信不疑,深信拥有中国七成人口的市场一定潜力巨大。2008年,看好中国三、四级市场的主要是几大国内品牌,它们从2008年上半年开始布局并精耕细作,加大液晶电视在各门店的展台空间,到2008年末和2009年初,中国的三、四级液晶电视市场开始启动了,2008年第四季度,三、四级市场的比重已达到30%,并且还将进一步增长,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40%。

事件之三:国内加紧布局上游产业

中国液晶电视市场的这两大事件,“市场增速戏剧性反弹”和“县级市场迅速扩张”,使中国液晶电视市场在全球的地位大大提高,中国液晶电视市场成为全球液晶电视市场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在全球平板电视增速大幅放缓的态势下,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平板电视销量同比增长72%,远远超过全球24%的平均增长速度。从总量上看,金砖四国平板电视销量占全球市场的25%。中国平板电视销量占金砖四国总销量的69%,占据绝对的主力地位。

然而,中国液晶电视市场的重要地位还只是局限在整机市场,或者说是下游产业,在上中游产业(如玻璃基板、液晶电视面板、模组等),中国还是处于弱势地位。曾经有位国内彩电企业的负责人表示,中国如果没有液晶电视面板产业,国内品牌就不可能真正站起来。可以说,缺少液晶电视上游产业,是国内彩电品牌的痛处之一。

但是,中国液晶电视产业链的短板有望彻底改变了。首先,国内彩电巨头们向液晶电视模组产业发起了冲击,海信、TCL、康佳等纷纷投资上马液晶电视模组生产线。2009年,国内的液晶面板生产线也冲破坚冰纷纷上马,如京东方的6代、8代面板生产线,TCL投资8.5代线;国外品牌如日本的夏普、韩国的三星和LG,都纷纷在中国投资7.5代到8.5代面板生产线,其投资额均达数百亿元人民币级别。此外,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的投资也已开始。中国国内液晶电视上游产业的布局,将大大提升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在全球液晶电视市场的地位。

笔者简述了2009年中国液晶电视市场/产业的三大重要事件,它们为相关企业的今天和未来,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如果能够抓住的话)。然而,笔者还想提醒大家,机会与风险永远同在!2010年,中国液晶电视市场和产业将存在哪些风险呢?

风险之一:过分追求销量增长

经历了2009年中国液晶电视“市场增速戏剧性反弹”,一些国内品牌收获很大,年度销量同比增长超过 200%,也有一些品牌表现欠佳(主要是国外品牌),年度销量增长很低、没有增长、甚至略微下降。无论哪些品牌,都对于2010年中国液晶电视市场雄心勃勃。曾经表现优秀的品牌,希望更上一层楼;曾经表现稍差的品牌,希望咸鱼翻身。

这种急于求胜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分追求销量增长,可能给企业带来利润损失、核心竞争力难以提高的风险。在追求销量增长上,一些中外品牌在中国平板电视市场上都领略过“得意”的欢欣,也经历过“追悔”的痛苦。当一些品牌小战告捷(销量增长)之后,往往显得有些“春风得意”,于是,定下更高的销量目标,试图更上一层楼。但是,“小战告捷”,并没有真正拉开与对手之间的竞争距离,要想进一步提升销量,往往是以降低价格或者加大促销力度作为见效最快的工具,而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是以牺牲利润,或持续发展竞争力为代价。

风险之二:过分依赖低价策略

在中国液晶电视市场上,竞争是血腥的,为了迅速提升市场销量,一些品牌往往过分依赖低价策略。

以日本索尼为例,2005年及更早的时候,它曾在中国市场上采取高价策略,结果导致市场份额极低;2005年末到2008年上半年,索尼频繁采用低价策略,2008年第二季度,其价格定位指数(PPI,Price PositioningIndex,是GfK测量一个品牌/或一个机型系列相对价位水平的指标,即该品牌/系列的平均价格,与市场平均水平相比,相对位置是多少)曾降至106,即该品牌液品电视的价位水平,仅比市场平均水平高6%,作为一个日本品牌,这个价格定位就太低了。作为低价策略的回报,索尼的市场份额一路攀升,2008年第一季度在城市市场上的销额份额曾超过了14%。但盈利状况却不尽人意,得了市场丢了利润。

2009年,索尼开始调整自己的价格策略,新品价格定位指数PPI为129.6,即新品的价格水平高出市场平均水平近30%,较2008年的价格定位提升了许多。显然,索尼已经认识到“过分依赖低价策略”的害处,它不希望或者说不能够在中国液晶电视市场上继续打价格大战了。当然,该品牌在调整了其价格策略之后,市场表现究竟如何,还需要进一步关注。

某些国内品牌,也在犯同样的错误,为了赢得市场销量,过分使用低价策略,它们的价格定位指数已经降低到70了,即该品牌液晶电视的价格较市场平均水平低30%。这样的低价策略,虽然使其获得了自认为理想的市场销量,但从长远看,潜在风险很大。当然,如果该品牌本来就拥有低成本的优势,可以长期坚持低价策略,可能会出现另一种结果。

笔者并不反对低价策略,但需要指出的是,全线采用低价策略、过分依赖低价策略、长期采用低价策略的风险是很大的,它很有可能以丢失企业利润、损失品牌形象、削弱核心竞争力为代价。

风险之三:过分扩张销售渠道

先声明一下,本段谈及的风险主要针对国外液晶电视品牌,因为国外品牌的产品构成、渠道实力、价格定位、品牌形象等,均与国内品牌有很大不同。

如前所述,2009年,中国液晶电视市场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是“县级市场迅速扩张”,这为国内外品牌带来了令人惊喜的市场机会。过去,面对三、四级市场,一些国外品牌采取保守策略,即集中兵力守住城市市场,暂不向三、四级市场扩张。现在,一些国外品牌开始改变原有的保守策略,走向另一个极端,它们开始大刀阔斧地改变原有的“依赖中心城市”战略,试图通过发展区域商,将渠道拓展到中国约2000个县级市场。我们称这种战略为“撒大网捕小鱼”策略:所谓“撒大网”,就是说在县级市场全面铺开,尽当地商之最大能力覆盖全部市场;所谓“捕小鱼”,是指在县级市场上只卖出较小数量的液晶电视。不言而喻,这种方法虽然扩大了国外品牌的地盘,从城市走向县级市场,但弊端是效率低下和效益低下。所谓效率低下,是指由于战线过长、缺乏精耕细作、每个市场规模偏小等原因,导致投入产出比效率低下。所谓效益低下,是指多数县级市场消费者需求还不成熟,小尺寸、低端产品偏多,导致产品利润偏低、甚至亏损。

我们的观点是,国外品牌在渠道拓展策略上,采取保守的策略,即集中兵力守住城市市场,将可能带来丢失市场机会的风险。但是,采取激进的策略,即将渠道全面铺向三、四级市场,将可能带来效率低下和效益低下的风险。那么,国外品牌如何在保守策略和激进策略之间进行选择呢?

笔者认为,国外品牌的机会在于中间地带。所谓中间地带就是将中国城市市场(约287个)和县级市场(约2000个)按照购买能力排序,购买力处于城市市场末端和县级市场顶端的市(县)即为中间地带,大约包括200~300个城市或县级市场,强调聚焦在这部分市场,符合20/80法则。但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中间地带,不同国外品牌的定义不同,需要根据品牌实力和表现确定具体的目标和数量。另外,我们强调中间地带,并非放弃多数县级市场,而是将中间地带作为当前的战略焦点。

上一篇:长尾理论与数字电视多元化运营 下一篇:康佳8.86亿打造液晶模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