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2-08-26 03:23:25

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的思考

语文教学中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便是语文知识的教学,这是自现代语文教学诞生后就争论不休的问题,而且每次的课程改革也都与此关联极大,至今难有定论。

语文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其教学内容一般是明确的,即章节的内容往往就是教学的知识点,教师们的备课目标明确,所要思考的是如何把这些知识讲得生动透彻而深刻,形成一定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可是语文课本中的“知识”,有的分散在《教师用书》中,有的在课后的练习题中体现,有的只能靠语文教师的“揣摩”,于是语文教师的课堂常常是五花八门,有的以练带讲,目标直指考试;有的以课后练习为经纬组织课堂教学;有的旁征博引,善于拓宽延伸;有的则全靠经验,细讲多练。流派众多,风格各异。

而且,我们所谓的语文“知识”,更多地还是属于传统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范畴,多少年也没有改变。张志公先生指出:“不教系统的语文知识……其结果是语文教学长期停留在‘粗放经营’的状态,陈陈相因,代代相传,没有多大的突破。选本教学的办法,一直影响到现在,无非是在旧的基础上加上些新的内容,所谓旧瓶装新酒而已。”在新的时期,旧体系受到了更大的质疑,可质疑归质疑,新的语文知识体系依然没有建立。王荣生教授对此有较深刻的阐述:(1)内容与目标不相一致,甚至截然相对;(2)内容不正确,且数量不少;(3)内容以一种极不确定的面目呈现,有时笼统得几无内容;(4)许多迫切需要教的,无内容;(5)充塞着不少乱七八糟的内容。这里所说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语文知识”。在我看来,现今的“语文知识”不是太多,而是近乎没有,也可以说,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充塞着一些“垃圾知识”,很少有帮助学生有效地达成课程目标的知识。

新课标中,对于语文的知识教学有怎样的要求呢?“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些表述成了不少教师觉得语文知识不需要再教的依据,他们以为,语文课本中,很多知识放到了“附录”之中,本身就没有形成系统。在我看来,“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正是针对初中学生这一课程实施对象的特点而说的,初中属于普及义务教育阶段,不是高等教育,所以语文知识的教育应该是少、精、管用,而不是高等教育中的“汉语言专业”的研究。所以,新课标没有说不需要教,而是指出了教的方法:一是语文知识教学的主要途径――语文实践;二是语文知识的内容――不宜刻意追求其完整性;三是实践的方法――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我们只有真正地理解后,才能正确实施并不断创新,语文知识必须教,而且要想出好的办法来教。

教学中,我摒弃了先讲知识点、后进行练习巩固的传统方式,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增强知识的趣味

在我看来,语文知识的学习首先要解决的是趣味性问题。再好、再有用的东西,如果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那么就难以说它是好东西。语文知识有它自己的完整的系统,不过,这些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如果把握不好,就可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加之学习方式的程式化,内容的陈旧化,常常令学生望而生怕生厌,即使被强迫着“学习”,其效果也可想而知。实践中,我力求用具有时代特点的、现实生活中的生动活泼的语文活动来进行教学,在内容上尽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契合,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的学习是源自生活、解决生活问题的,从而点燃起学习的欲望。

我常常把语文知识教学放在每节课的前5分钟时间,每次学习一个小的知识点。如对联知识的学习,我安排在一周进行,分别以“对联趣话”、“小试牛刀”、“对联擂台赛”、“大显身手”、“我来写春联”等鲜活的活动为载体,实现对联的教学。在词语的学习中,我借鉴时尚类节目“非诚勿扰”的形式,设计了“帮他找朋友”的活动,帮助学生自己归纳出这些词语“朋友”的共性,有效地穿插了词性的知识,学生的思维特别积极。“修改病句”和“成语运用”的学习,则通过“大家来找碴”的活动来进行,例子由学生自己到生活中去找,或是来源于学生的作文,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读图题”的学习,我开展了“证券时间”或“要闻解读”的活动,教师事先指导方法,具体的图表和图让学生去找,于是学生成了小小分析师,很有成功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教师用智慧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就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了。

二、设置内容的层次

“因材施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传家宝,可现今的实际教学却离它甚远。一般而言,教师要着眼于中等的学生,“抓中间,促两头”,但很多情况下却是学困生依然学困,优秀生却无法“吃饱”。如何避免这些问题?活动中的阶梯性设置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我按语文基础和语文能力大致把学生分成三个组,A组是语文学习的困难生,B组是中等学生,C组是语文能力较强的学生。课堂学习以三个组为着眼点,在语文活动中将有关练习设置为两个或三个等级,A为基础等级,B为发展等级,C为提高等级,每组只要完成相应的题目就算完成了任务,就可以得到满分,当然更鼓励他们挑战更难层次的。如词性的学习活动“找朋友”,A组学生只要找到3个就可以了,B组学生在相同时间内要找到6个,C组同学要在所有词语中把相同词性的词语全部找出来。只要A组同学找到了三个,就应该得到满分,而且,他们会积极地要求去完成B组的题目。在“春联不求人”的活动中,A组同学完成一副对联,可以选择任何内容,B组同学要求完成两副,一副是自家门口的,一副是学校门口的;C组也是两副,一副是苏宁电器大门的,一副是区政府大门的,要求必须是原创。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兴趣高昂。

当学困生也能看到自己不仅能完成相应的题目,而且还能够完成更困难的任务时,体验到一种自豪,他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享受到思考的欢乐,从而进一步掌握和理解知识,逐步形成一定的方法与能力。

三、充分运用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谓学习知识,首先意味着要善于运用知识。”我们常常困惑:这些知识讲了这么多遍,学生怎么还是记不住?怎么越学越差了?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最好的建议:运用。只有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如对联的学习过程,“对联趣话”其实就是讲对联的相关知识,“小试牛刀”、“对联擂台赛”、“大显身手”、“我来写春联”几个环节则是由浅入深地在生活中运用知识,学生要对出同学的对联,要写出春联、寿联等等,都是在运用中掌握对联的知识。在“帮我找朋友”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先在生活中找出几十个词语,或在校园中找,或在家中找,或在大街上找,然后尝试通过将这些词语进行归类,从中学习并理解词性。在“大家来找碴”的活动中,不光在生活中找用得不对的词句的碴,内容还可以扩展到“不该这么改”――电视中乱改成语的现象;最好的店和最糟的店――评说店名的优劣;“韶韶”广告――评价广告语等等。在“图说天下”的语文活动中,也是强调先要会说明漫画的内容,然后再说出漫画的寓意,联系实际生活,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

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这是所有国家的母语教学的共同点。方相成在《论语文知识的除旧纳新》中说:“没有语文学校知识体系的构建,语文课程就成了一个空壳,母语‘学得’教育就失去了凭借。”当学生发现原来课堂所学的是实际生活不可或缺的知识和能力,他们就会真正体悟到学习的乐趣、创造的乐趣。

(王斌,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211100)

上一篇:用教学目标引领课堂教学 下一篇:孩子,老师悄悄跟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