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识字教学途径的盲区

时间:2022-08-26 02:42:35

走出识字教学途径的盲区

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老师说:“研究识字教学,探求出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识字质量的更科学、更艺术、更符合儿童接受能力的识字教学途径,实在很重要。”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难发现很大一部分教师在识字教学途径的探索上存在着盲区。

一、以写促认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对识字教学都有两种要求,有只认不写的,有的字是要必须学会书写的。但很多教师把识字表上的字与写字表上的字不加区分、不分主次、没有重点的地放在了同等地位,眉毛胡子一把抓。

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长春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山村》“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课后只要求“一、二、三、十”会写,然而,有的教师将识字表上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全部纳入写的范畴,要求学生抄写几遍,再组几个词语,完全违背了儿童的识字规律,认为:多写一定会促进学生识字率的提升。事实上,不仅违背了“多认少写,认写分开”的识字原则,而且导致字认不快,又写不好,甚至对某一字不知开始从哪笔写起,加重了学生过重的负担,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正常发育。因此,要求教师一定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识字要求,对要求认识的字,教师只要学生见其形读其音,在课文中认识,在其他语言环境中认识就可以了。”(引自《新课程教学法》)

二、以写代读

教材在课文后一般设计了“读一读”的内容,也就是只要求学生会读足矣,然而,很多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让学生抄词语,背句式,而忽略了对写字过程的指导。

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长春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十页,课后有“读一读”“山山水水风风火火”的句式,教师盲目的教学生仿写这样的句式,美其名曰“AABB”句式,而忽略了字的基本笔画、常用的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这些都只能由家长代劳,而家长的水平参差不齐,指导写出的汉字笔画笔顺、间架结构大不相同,孩子在这样的指导下写字,会越写越累,长此下去会淡化写字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所以,教师一定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识字的基本要求,对于要求“读一读”的字则要求会读、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逐步做到能在口头上和书面表达中应用就可以了。

三、变背为写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体现识字教学的层次性、渐进性,教材设计了“背一背”的内容,这在识字教学中较“读一读”的要求更高了,但还没达到写的要求,教师当然知道前者比后者要求高,所以要求学生不但照抄还要默写。

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长春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古朗月行》课后要求背诵课文,教师要求学生更高了,不单会背诵,还要照写并达到默写的程度,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难度,加重了负担,甚至使学生识字的兴趣受到摧残。为此,教师对要求“背一背”的字词或课文,只要求能背、掌握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能在书面表达中应用就可以了。

综上所述,低年级识字教学,一定要遵循:多认少写,认写分开,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等原则,避开:“以写促认、以写代读、变背为写”的教学方法,不能只在“写”上下功夫,积极拓宽识字教学渠道,走出识字教学途径的盲区,探索多元化发展的新途径:“让学生在练好字的同时,去感受美,认识美、表现美。”(引自《新课程教学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阅读、再阅读。”我想,这不失为识字教学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吉林扶余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校:白水)

上一篇:提高石油企业市场化员工操作技能实践研究 下一篇:去成为想成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