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语文教学的盲区

时间:2022-03-09 01:13:50

走出语文教学的盲区

摘 要: 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传统的语文教学,把应试教育做得踏踏实实,忽视教育的生命价值,忽视人的情感性。走出语文教学的盲区,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加强情感熏陶。从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入手,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创新课堂教学加强情感熏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课堂活力 情感熏陶 教师素质 人文性 创新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单纯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片面追求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机械地训练,模式化地灌输,依然把应试教育做得踏踏实实。忽视了教育的生命价值,忽视了人的情感性。语文课堂教学成了简单的知识转移点或搬运站,形成了语文教学的盲区。如何走出这一盲区,让语文教学充满活生生的情感,成为师生生机勃勃的生命历程呢?

一、提高教师素质是走出盲区的前提

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中不仅是学习的引领者、育人的引导者、创新的点拨者、知识的开发者,更是情感熏陶的实施者。有人把语文课堂教学看做是一场师生同台演出的“戏”,教师只有演好自身角色,才能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如果教师对教材缺乏理解,教学缺乏激情,仅仅靠学生诵读感悟作品,或是演独角戏,就很难实现预期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教学技能和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是走出语文教学盲区的前提。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科教育理论的学习,教育理念的更新,提高素质。

1.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素质的高低主要表现在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高低上。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自己首先要具备较高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教师的阅读能力,在于对文本的深层次把握,在于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内在美。真正的阅读教学,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仅是阅读的方法和思路,更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动自己,汲取个人所需,进而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写作也是如此,教师具备了较高的写作能力,就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最有力、最有针对性的指导效果。它不仅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近距离获得学习的榜样。这种榜样的力量要比任何一种优秀作文集的效果来得更快、更好。

2.驾驭教材的能力。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研读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语文教师要驾驭教材,必须理解教材,既要揣摩编者的意图,又要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让学生获取知识、受到熏陶、提高觉悟。“讲文以入情”,就是要使学生在情感上得以认同并产生共鸣。这就跟演员演戏要“进入角色”一样,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更好地理解教材。教师要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用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进而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千万不能把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承认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差异性,不求整齐划一,更不能包办代替,应该知道教师自己的职责不过是导演和调度,而学生才是主角。这种对教材的把握才算是真正的把握、完整的把握、准确的把握。

3.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最终要靠教师的语言表达实现,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①表达准确,语文教师语言的准确性是和词语、句式的选择分不开的,是和情感表达的需要分不开的。课堂上要有激情,学生的学习情绪主要是由教师调动的。②抑扬顿挫,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有抑扬顿挫之感。它应该像一首诗,有情感的起起伏伏;应该像一部小说,有情节的曲曲折折;应该像一部戏剧,有开端、发展,也有高潮、结局。只有教师的语言丰富多彩、充满魅力,语文课才会更吸引人、更打动人,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二、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走出盲区的主要途径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也是调整语文学科教学方向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提高学生素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转变观念、重视实施人文教育,才能引导学生接受情感熏陶,走出语文教学的盲区,铸造完美精神世界。

1.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可以说语文学习资源无处不有,机会无处不在。语文教师要积极开掘孩子身边,如家乡、社区的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有机整合,合理利用,让那些学生耳闻目染的、活生生的内容充实课堂,培养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唤醒言语生命自觉性,让语文课堂教学富有活力、充满生机。另外,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有效拓展语文教学空间,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可以是标准逼真的朗读,可以是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可以是妙趣横生的益智游戏,把学生带到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主动探索,乐学、会学。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独特感受性,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领悟能力。几十年来,语文的教学一直在强调工具性与思想性,课堂上教师不指导学生学习,而是照本宣科;不给予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而是让学生嚼老师嚼过的馍;不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而是让学生记老师分析归纳的答案,这就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严重阻碍了学生整体和谐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必须极大地完善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独特感受性,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领悟能力,促进学生整体和谐发展。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引导学生关爱生活、关爱生命、关爱他人。语文学科承担着传承文明的重任,是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古今中外的文学典籍,不但详尽描述时代人情风貌,而且记录时代人文思想。如:一个“家”字,告诉我们先人凡家必养豕,有豕方为家的社会现象。再如:孔子的“仁政”;老子的“无为”;韩非子的“法制”,无不是文学典籍所传承的文化思想。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才有德、有所贡献的人,就必须学习和继承人类的“精神遗产”。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是学生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有利于学生以全面的较为丰富的文化底蕴感受生活,以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审视生活,引导他们关爱生活、关爱生命、关爱他人,使语文教学言之有物、文之有神。

三、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是走出盲区的手段

课堂教学活动说到底是人的活动,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与目的性。然而,课堂上有些教师凌驾一切,成了一切知识的代言人,在他们眼里,听老师的话就是好学生,学生只有老实听,老实学,没有体现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明确的教学目标。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质,走出语文教学的盲区,拓展语文内涵。必须以教学方法的情感性为依据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1.想象法。想象法更能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充分挖掘学生各方面潜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展开丰富想象,如《木兰诗》的第四自然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字句不多,让学生展开想象,内容却极其丰富:古战场上,金戈铁马,无数的热血男儿驰骋沙场、英勇抗敌,那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花木兰挥戈跃马、怒目横戟……短短数十个字化为一首慷慨激昂的爱国壮歌,激起心中的滚滚情感波涛和爱国热情。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想象中,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乐趣。

2.朗诵法。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然而这里强调的读,不是遍数的积累,而是挖掘语言与情感的结合点的朗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以读入情,以读入境,以读会心。掌握一定技巧、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将学生引入意境,从而认识文章中反映的客观现实而受到教育,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境地,使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熔为一炉。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开展朗诵活动,教给学生朗诵的技巧,个人读、分组读、分角色读,或进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朗诵水平。如《沁园春・雪》教师要指导学生个人读或分组读,让学生读出同志那种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英雄气概。

3.品析法。语文是一门情感内容十分丰富的学科,只有在教师引导下认真品析,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课文语言是作者情感爆发、心理升华的产物,是反复锤炼的语言艺术的结晶。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抓住锤炼的语言精华引导学生品味,让学生感受其妙处、领会其佳处,让学生在感受语言学习的情趣过程中,受到中华语言艺术的感染和情感熏陶。如《白杨礼赞》可以通过品析文章的句式美、用词美、语段层次美、情感美和意境美,让学生感受白杨树的形象之美、形神之美与象征之美。

此外,教无定法,从实际出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创新课堂教学,加强情感熏陶。还必须把握教学环节,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运用“读、讲、议、练”的语文教学基本手段。让学生在“可悲、可笑、可怜、可叹、可敬”的情感氛围中和作品进行交流,从灵魂的深处与作者对话,在感性的启发下对人生社会做理性思考,从而真正提高语文能力。

总之,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加强情感熏陶。必须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创新课堂教学,以期营造教学氛围,以情再现课文意境,以情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是一首感人的诗,是一幅精美的画,是一曲动听的歌,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热情,达到发展智力、净化情感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出语文教学的盲区。

上一篇:日本生活中赠答行为及其由来探析 下一篇:低年级课堂经典诵读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