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分析仪曲线监控防止酶活力假性减低

时间:2022-08-26 02:25:04

生化分析仪曲线监控防止酶活力假性减低

[摘要]目的:探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一步法测定丙氨酸转移酶(ALT)过低检测值的曲线监控,避免高活力丙氨酸转移酶的漏检。方法:选择本地区正常体检人员4 792例,作丙氨酸转移酶活性测定,筛检出ALT<8 μ/L者9例,同时对临床标本ALT<8 μ/L者92例进行曲线监控,曲线异常标本作机外稀释后再测。结果:体检标本曲线缓慢下降,稀释后活力不高,临床标本92例中13例曲线异常占14%,稀释后活性增高>1 700 μ/L。结论:本地区正常人群ALT<8 μ/L少见,出现ALT<8 μ/L且曲线异常的检测结果,可能为高活性标本,有必要将标本稀释后上机再测。

[关键词]自动生化分析仪;曲线监控;酶活力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c)-125-01

丙氨酸转移酶(ALT)速率法检测是各级医院实验室广泛应用的方法,较之赖氏法速度快,线性范围宽。但在日常工作中用自动生化分析仪一步法测定时,酶活力过高,大于1 700 μ/L时,有时可出现过低的检测值且不易被发现,本文对酶过低测值的样本进行曲线监控,发现曲线异常,将样本稀释后测定,取得较好的检测结果,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仪器与试剂美国魅力1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试剂,通用干粉型,中生公司生产,批号070481,复溶后1 h上机。

1.1.2 标本健康体检者,早晨空腹负压管采血3 ml,分离血清。临床血清标本。

1.2方法

将试剂根据说明书溶解,仪器参数设置:样品体积50 μl,试剂体积500 μl,第一波长340 nm,第二波长405 nm,孵育时间60 s,孵育温度37℃,低浓度7,高浓度600,因数1 746。

将本地区健康体检者包括幼儿园3~6岁儿童766例,中考、高考学生2 358例,企事业单位职工、离退休人员1 696例,剔除近期用药者、饮酒者、有不适症状者28例,共4792例做ALT测定。筛检出<8 U/L者,监控反应曲线,再将其做5倍、10倍蒸馏水机外稀释后上机。

将临床标本ALT测值

2 结果

体检者中ALT在8~40 U/L之间者4 677例,>40 U/L者106例,

3 讨论

单试剂速率法测定ALT的活性,是基层医院广泛使用的方法,连续测定(每15~60 s监测一次)反应过程中某一反应物或底物的吸光度随时间的变化,从而求出待测物的活性或浓度,将多点测定结果连接成线,可自动选择线性反应期来计算酶活力及浓度,结果较为准确,但是酶促反应要符合两个原则,即①在零级反应期测定,使U=Vm=常数,底物减少量或底物生成量与反应时间成正比;②反应速度与酶量呈线性关系[1]。在酶活力测定中,样品体积分数直接决定酶活力计算F值的大小,所以应根据厂家给出的样品体积分数比值来设定,不可以轻易改变。在自动分析中,应对反应线性实时监测,如果在监测时间内发现非线性,仪器会报警以防来自试剂、样品或仪器各方面因素造成的不可靠结果混入正式报告中。

根据酶速率法检测丙ALT的原理,L-丙氨酸+α-酮戊二酸丙酮酸+L-谷氨酸,丙酮酸+NADH+H+L-乳酸+NAD++H2O,NADH的氧化速率与标本中酶活性成正比,在340 nm波长处NADH呈特征性吸收峰,监测吸光度的下降速率,计算ALT的活性单位[2],但血清标本中存在的α-酮酸(如丙酮酸)能消耗NADH;血清标本中谷氨酸脱氢酶增高时,有氨存在的条件下也能消耗NADH,因此在酶速率法检测时设置延滞时间,使上述副反应在正常延滞期内完成反应,但是,当标本中酶活性异常高时,一般在1700 U/L以上,在延滞时间内已呈底物耗尽状态,此状态并不是反应液中底物已被用完,而是因为酶促反应是双相可逆的,即使反应达到平衡,也会有不同比例的底物保留在反应液中,一般在酶催化反应初速度测定物中,底物都是处于过剩状态,但日常标本中免不了会遇到酶活力异常增高的标本,即使在仪器上设置线性核查,反应限核查也有少数高活性标本产生伪低,混入正常报告中去[3],目前中小型医院,使用的全自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价格性能相对较低,在监测时间内出现非线性结果时,会自动报警并自动稀释样品,重新进行试验,但对于底物耗尽状态发生在延迟时间内,测量时间内曲线仅呈水平状态时,除少数仪器能自动利用延滞时间内读数间隔数据计算出酶的活性,一般中、低性能仪器均无此功能,那么活性很高的样品就不能被发现,很容易被漏检,因此,在ALT检测过程中,不能认为全自动分析只要室内质控在控,结果就可靠。正常情况下ALT<8 U/L少见,约占体检人员的0.2%,如发现过低检测值(

[参考文献]

[1]丛玉隆,王丁.当代检验分析技术与临床[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74.

[2]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 .第3版.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406-407.

[3]马斌国,现代临床检验质量保证[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35-151.

(收稿日期:2007-05-20)

上一篇:小剂量吲哒帕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观察 下一篇:学校餐饮具卫生状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