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三农”工作情况汇报

时间:2022-08-26 01:21:20

全市“三农”工作情况汇报

全市“三农”工作有关情况

某市农业局

一、“十五”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总书记关于“两个趋向”的重要判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积极探索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创新理念,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狠抓各项兴农、强农措施的落实,全市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2005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173.6亿元,比上年增长6.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28元,增加480元,增长13.2%。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05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7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5%;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4%,小麦机收率达到96%;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4%,比2000年提高7个百分点;全年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350万吨,棉花、油料产量分别达到14.5万吨、29.7万吨,与“九五”末相比,分别增长58.2%、17.9%;瓜菜、肉、蛋、奶、果品和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1185万吨、86.12万吨、55.05万吨、7.48万吨、24万吨和30.47万吨,分别增长92.2%、53.4%、55.6%、83.3%、29.2%和40.8%。全年农林牧渔增加值达比2000年增长25.8%,年均增长4.7%。

——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明显。以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农村劳务经济为主的农村五大产业基地规模不断膨胀。全市畜禽规模饲养小区发展到1300余处,年出栏千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基地发展到103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类养殖场2570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670处,年存栏2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基地56处;百亩以上的水产规模养殖基地发展到693处;速生丰产林、经济林和苗木花卉基地面积分别达到100万亩、90万亩和25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3%;种植业形成了250万亩优质棉花、100万亩大蒜、30万亩圆葱、15万亩西瓜、10万亩甜瓜、430万平方米的食用菌、7万亩的中药材等一批特色产业带和产业基地;农村劳务形成了以泗水、汶上和梁山为主的30万人劳务输出基地。

——农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结构调整在种植业、农林牧渔业、农产品品种品质以及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多个层次上推进。在种植业结构上,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迅速扩大,全年达到760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49%,比2000年提高19个百分点;农作物粮经种植比由70:30调整到51:49。在大农业结构上,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4%,提高6.6个百分点。在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上,继续向优质专用和安全高效方向发展,全市小麦优质专用种植面积占到70%以上,瓜菜、果品良种更新速度加快;主要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名优水产品养殖面积达到62.2%。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目前全市转移到二三产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达到49.1%,比2000年提高20个百分点。

——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达到400家,其中部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19家,市级77家。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200多个;龙头企业和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辐射带动种植基地380万亩,畜禽养殖基地规模5000万头(只),联接农户79万户,目前全市有近50%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体系。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明显;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农村集体资产和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有了良好开端。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民收入扭转了前几年低速缓慢增长的局面,实现了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28元以上,比2000年增加1452元,年均增长9.1%,在全省排序提升2个位次。

——农村社会事业较快发展。坚持不懈抓好以农村道路、饮水、电网改造、教育、医疗保险、社会求助等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目前,全市行政村通油路率达到97%,通客车率达到98.7%;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0%;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5%;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2.67%;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试点县市区达到6个。

二、近年来围绕“三农”着重抓的几项工作

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工作中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规划制定,明确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任务目标。“十五”以来,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解决“三农”问题。在制定全市总体发展规划时,把“三农”工作放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盘子中统筹安排,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并抓好落实。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特别是把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突出重点。一是市委、市政府*年制定出台了《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明确了三年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规划布局、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并制定了与《意见》相配套的《任务目标分解落实方案》,把调整的任务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和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责任部门。二是*年,结合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政策意见,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实施了一系列大力度的政策措施。三是200*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两个1号文件,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具体意见,从政策、改革、投入、领导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二)抓宣传发动,营造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浓厚氛围。为在全社会营造重农支农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各级十分注重宣传发动和引导工作。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开辟专栏,强化宣传;层层召开会议,连续部署发动;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开阔思路;组织专题报告会和巡回报告,典型引导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宣传“三农”工作的重大意义、任务目标和各级扶持政策措施。市政府办公室牵头,组织新闻记者组成“农业结构调整采访报道组”深入基层进行采访,并在《济宁日报》、电视台开辟了“聚焦结构调整亮点、拓展农民增收新路”、“产调巡礼看龙头”栏目。

(三)抓项目带动,形成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有效载体。适应新时期“三农”形势发展的要求,围绕加快转变工作职能和方式,把加快农业项目建设,作为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档次和水平的突出重点。近年来,全市坚持以种养基地建设项目为载体,以科技承包服务为切入点,通过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深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市里出台了对经济基础薄弱县种养业基地建设项目补贴政策。各县市区参照市里做法,纷纷制定出台相应扶持政策。200*年,全市共立项市级种养基地项目166个,验收合格163个,发放补贴资金1752.7万元;立项县市区级项目1472个,补贴资金上亿元。

(四)抓资金投入,奠定新时期“三农”工作的基础。围绕“三农”发展,不断增加财政投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近年来,全市每年对“三农”的财政性投入都在24亿以上,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增幅。仅围绕加快经济薄弱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从*年起,市财政每年拿出4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对7个经济基础薄弱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种养业规模基地的扶持;每年拿出400万元用于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农林牧渔良种繁育和农业科技推广。200年,全市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投入“三农”的资金达到2.52亿元,比上年增长12.3%,主要用于农村土地开发整理、河道工程维护管理、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等基础设施建设。市里将农村公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等列入市政府每年为民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中。

(五)抓配套服务,构筑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保障体系。适应区域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的要求,不断加大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帮扶力度,着力构筑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保障体系。一是大力实施技术帮扶。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在抓好产前信息、产后农产品营销服务的同时,有针对性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指导和帮扶活动,特别是围绕种养业基地项目建设,市政府制定了《关于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工作的意见》,动员组织全市各级农业技术人员,以技术服务为切入点,以农业项目建设为载体,采取承包项目建设和专项技术服务责权利相结合的全方位服务方式,深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市有1400余名农业科技人员与种养基地实现有效对接。二是实行机关部门包村干部驻村制度。连续五年每年从市县机关选派万名干部到后进村进行帮扶,实行部门定点包村,干部轮流驻村,全面落实市里提出的“抓班子、强队伍、促发展、保稳定”的四项任务要求,完不成任务不撤点,不脱钩。三是组织经济强乡镇与欠发达乡镇结对帮扶。从全市选出30个经济强乡镇与30个欠发达乡镇结成帮扶对子,由强乡镇帮助欠发达乡镇新上一批经济建设项目、培养一批实用人才、建设改造一所学校或卫生院,并在资源开发等方面,实行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四是深化农村“文明一条街”创建活动。从*年起,在全市组织开展了农村“文明一条街”创建活动,一个村确定一条示范街,从整治环境卫生入手,配套跟进科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努力建设形成农村精神文明形象街、卫生示范街、科普文化传播街。目前全市农村已建设文明街道4200余条。

(六)抓督导考核,完善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推进机制。把“三农”工作纳入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的重要内容,把解决“三农”问题的成效作为重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积极构建县乡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农口和涉农部门全力抓、各行各业共同抓的工作格局;实行“三农”工作目标责任制,把解决“三农”问题的规划、计划和任务目标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到县市区、乡镇和相关责任部门,建立和实行相应的检查、调度、督导制度,定期通报情况;坚持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建立健全“三农”工作组织领导、政策支持、服务保障、督导检查和考核奖惩体系,并制定了配套的考核管理办法,年底按考核结果兑现奖惩。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全市形成了各级领导主要精力倾注“三农”,方方面面支持服务“三农”的浓厚氛围。连续二年对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进行全面考核,并严格按照考核结果兑现奖惩。市里对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考核位居前三名的县市区进行重奖,颁发奖金280多万元。并对*年度全市10大特色种养基地和12个种养大户进行表彰奖励。同时,对连续两年考核居后的县给予书面告知。

三、“十一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和重点

当前“三农”形势总体较好,但是,农业依然是弱质产业、农村是弱势区域、农民是弱势群体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完全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也还没有根本改观,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三农”工作还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科技支撑力差,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低,农业综合素质和效益不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弱;农民的文化素质低,转移就业空间小、渠道窄、适应能力差;农民的合法经济和政治利益不能得到充分保护,农民在民主管理、参与经济和政务管理方面的权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水平低,覆盖范围小;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城乡收入差距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差距依然较大等等。

“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中心任务,全面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大任务目标,继续深化提升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重点实施“龙头带动、项目拉动、科技驱动、中介促动、开放推动”五大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按照“谋划长远、立足当前”的要求,当前要紧紧围绕“五大任务目标”,加快实施“五大战略”:

“五大任务目标”:

一是着眼生产发展,不断壮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实力。依托主打品种、特色农业,采取乡主导、村连片、户跟进的办法,扩张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现代种养基地,集中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形成比较优势突出的专业区、产业带。

二是着眼生活宽裕,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和空间。引导农民盯住市场需求发展高价值经济作物,大搞畜禽淡水产品规模化饲养,提高种养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吸纳更多农民从事农产品储运、加工和营销,进入小城镇创业发展。积极开发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有组织、大规模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强化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扶持,确保各项惠农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三是着眼乡风文明,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以青年农民为重点,抓好文化、科技及创业技术教育培训,造就新型农民。增加公共财政对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快落实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困难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政策。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提高农民参保率,配套抓好农村卫生室建设。加快实施“少生快富工程”,逐步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四是着眼村容整洁,深入开展镇村环境综合整治。集中抓好卫生保洁、绿化美化、监督管理,解决镇驻地“脏乱差”问题。扩大延伸农村“文明一条街”建设成果,启动实施“清洁家园工程”,广泛开展“一池三改”,抓好庭院绿化和家禽集中圈养,推广太阳能和秸秆综合利用。加快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以向自然村延伸贯通为重点,加快乡村公路建设进度。

五是着眼管理民主,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立足巩固发展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建立健全村“两委”班子议事规则和工作运行机制,修订完善村规民约,严格村民自治制度,规范村务公开内容和形式,健全村级服务组织,确保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环境整治、公用设施建设等项职责落实到位。

“五大战略”

一是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坚持把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带动农业结构深度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突出重点。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坚持扶优扶大扶强,筛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辐射能力强,特别是与农民增收联系密切的龙头企业,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技改扩产支持等多种方式进行集中扶持,加快企业技改和创新步伐,延伸拉长产品加工增值链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要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监测、管理和指导。三是要搞好推介宣传。有重点地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分期分批到国内大中城市和国外重点地区参加农产品展销、展览和洽谈等推介宣传活动。四是要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企业家队伍建设。

二是实施项目拉动战略,加快规模化种养基地建设。坚持抓项目,建基地,拉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实施并用足用好市里扶持种养基地项目建设补贴政策,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好的种养示范基地,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力争每一个种植品种都能形成集中连片规模发展,每一个主导产业都能形成几万亩、十几万亩,甚至几十万亩的优势产业带、产业区。

三是实施科技驱动战略,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以推行农业标准化为突破口,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在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测检验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管、农业投放品综合整治和农产品市场准入“三项制度”建设。用足用好市里对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扶持政策,进一步扩大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规模,提升农产品质量、档次和卫生安全水平;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快区域特色品牌农产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质量认证,提高我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力度,加强农业科技人员技术承包和服务管理工作。

四是实施中介促动战略,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能人牵头创办协会,大力推行“支部+协会”、“龙头企业+基地+协会”、“公司+农户”等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培育发展各类农村中介服务组织,探索创新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发展订单生产、合同收购、股份合作等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五是实施开放推动战略,加快农业对外开放步伐。依托农业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快推进农业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步伐。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制定政策,鼓励支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参加国内外农业经济技术交流和产品博览会、洽谈会等农业经贸活动,广泛吸纳工商资本和民间资金,吸引各类外资创办农业产业化项目,通过招商引资,优化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加快资源优势转化向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转化。

上一篇:县旅游局旅游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汇报 下一篇: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