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博物馆藏元青花瓷器鉴赏与研究

时间:2022-08-26 11:17:27

广东省博物馆藏元青花瓷器鉴赏与研究

一、馆藏元青花介绍与欣赏

元青花人物玉壶春瓶(图1)。高30.3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8.8厘米。喇叭口,细长颈,胆形腹,圈足略外撇,形体修长秀美,好似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胎薄,局部可透光影。白釉细腻而莹亮,白中泛青。口沿内绘青花卷草纹,瓶外腹部绘人物故事图,故事内容表现了陶渊明外出会亲访友。据《靖节先生集・五柳先生传》记载,陶渊明宅前有五棵柳树,因而自称“五柳先生”。陶渊明常携琴会友,又因有脚疾,才常有两童子随从服侍,该图案十分形象地描绘了陶渊明外出携琴访友的情景,陶渊明前边走,两童子边走边语,前后呼应,周围有柳树、鹿、石、花卉陪衬,布局得体,宛如一幅元代精美的墨笔人物画。上下各配蕉叶纹、变形莲瓣纹、卷草纹,都为元代典型的绘画风格。瓶底书釉下青花“又”字。该“又”字似是符号性的标记,与钧窑瓷器的一、二、三、四……相类似。

元青花折枝花玉壶春瓶(图2)。高25.5厘米,口径7.2厘米,底径7.5厘米。喇叭口,细长颈,胆形腹,圈足略外撇,底有釉,圈足一周露胎处有较明显的火石红烧制痕迹。通体施白釉,白中泛鸭蛋青色,瓶上的纹饰为颈部绘蕉叶纹,腹部绘折枝花卉一周,上下纹饰以弦纹间隔。青花色泛灰暗,花卉自然、流畅、简练,为国产青料,应是景德镇元代早期的作品。

元青花花卉纹蒜头瓶(图3)。高15.8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4厘米。蒜头瓶口,细颈,胆形腹,圈足略外撇,底无釉,露胎处留有铁锈斑点痕迹,蒜头边纹饰为一周双莲瓣纹,颈部一周回纹,腹部绘折枝梅花纹,腹下部绘一周勾莲纹,青花色泽有深有浅,有浓有淡,梅花的花瓣色泽较浓艳,为苏尼勃青料重点涂色的部位,其余为淡雅的国产青花料,每层纹饰以淡雅的泛灰色青花间隔。笔者认为,绘制方法为先用国产料绘画,然后在重点部位再绘苏尼勃青料,这样既使元青花人物玉壶春瓶更有立体感,同时又可节约珍贵的进口苏尼勃青料。

元青花青花花卉小罐(图4)。高6.5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6厘米。矮颈,丰肩,往下渐收,平底。肩部双弦纹间草纹一周,腹部以弦纹相隔,画折枝两枝相对称。纹饰虽然简练,但画法讲究,既有铁线勾勒,又有分水渲染等传统国画手法,用笔酣畅有力,干脆利索,保持了元瓷那种粗犷奔放的特点。青花料发色淡雅,明快悦目,含铁量低,是典型的国产青花料。施釉不到底,白釉泛青色,莹润明亮,平底无釉,为火石红色,胎稍粗,刀削痕明显,内壁中间一接痕,外较平整,是景德镇窑的产品。

元青花束莲如意纹F(图5)。高4.7厘米,口径14×17.2厘米,底径9厘米。F是西周、春秋时流行的盥洗用具。该瓷F形似瓢,圆形,有流,流下有一小环纽,内中心绘青花束莲纹,内壁绘一周花卉。外壁绘变体莲瓣纹,瓣内绘如意云纹。青花料色深处有下凹现象,为标准的苏尼勃青料。通体施白釉泛青色,口沿和底无釉,呈火石红色。造型优美,纹饰工细。青花艳丽,为元代景德镇窑青花瓷器中的精品。由于这件瓷器在多年前就发表过,因此,后来在社会上见到有仿品,并且仿的造型、青花、纹饰都较差。

元青花菱花口单凤纹碟(图6)。高1.6厘米,口径15.7厘米,底径13.3厘米。盘为花口,平底。内绘青花单凤,内壁绘一周卷草纹,施鸭蛋青色釉。砂底,有密集的铁锈斑点,该器物十分精巧秀美,纹饰流畅自然,是国产料和进口的苏尼勃青料的混合作品,没有看到同样的第二件。但是由于这件瓷器在多年前出书发表过,因此,后来社会上见到有仿品,并且仿的造型、青花、纹饰都较差,可以看出仿者本身并没有真正见到该器物,只是在书上看到想当然而已。

元青花月梅纹洗(图7)。高6.2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6.5厘米。敛口,鼓腹,矮圈足,不太规整,挖足较草率,灰白胎,稍泛红色。肩部画斜道带一周,腹间主题纹饰画梅花、月亮,线条粗犷率意,一气呵成,好似书法的大写意笔法,但可以看出画的是两枝梅花,两两相对,两梅之间,画一半月,是元代常用的纹饰。里外施白釉泛青色,有细小纹片。青花灰蓝,浓处泛黑,釉白中泛青,此件器物有专家认为是云南玉溪窑的产品,笔者认为还是景德镇元早期的作品或者是景德镇附近的产品。

二、真赝元青花瓷器的鉴定与区别

近年来,随着对元代瓷器的深入研究与收藏热的升温,人们对元瓷的青睐几乎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但元瓷似乎很神秘,市场上仿品又这么多,究竟怎么来辨伪?笔者根据多年的研究体会是:

1.元代青花瓷的胎质白,重而坚,器壁较厚,大器较多。由于含杂质多,胎上大多有铁褐色小点。器底不施釉,称之糙底或砂底,在糙底上有红色斑,俗称火石红。大盘盘口多采用菱口,凤形壶与八楞缸为元代的特有造型。

2.元瓷白釉泛青色,釉质虽莹润,但常有积釉,积釉有时如泪痕,青花常有晕散现象。

3.元青花大多为宽而较矮的圈足,一般器底、盖内不施釉,器胎轮旋纹粗糙,接合处有明显凸起接口。

4.元青花发色有浓艳、淡雅、青灰三种。浓艳是用进口苏勃泥青料,淡雅是进口料与国产料混合使用。相当部分的青花烧成后有黑色斑点且颜色较深。

5.元青花纹饰繁密,层次较多,就是通常说的“满画”,这是元代至明代特有的绘画技法。

6.元代青花传世少,因而身价很高,故市场上历来赝品满地。大多数赝品器底的火石红做成深橘红色,釉面稀薄,有过分晕散,画意呆板等,只要多看,便能辨别。

三、元青花的研究历程和存世数量

元代青花瓷器以景德镇的湖田窑青花瓷器最具代表性,纹饰清晰华美,蓝色沉静,白色透明微微闪青,所使用的钴料为进口料和国产料两种,进口料的特点为钴料中含锰的成分少,含铁量高并含有钾,与国产青料含锰量高、含铁量低截然不同,用进口料绘画的青花色泽浓艳,釉面有黑色斑点,国产料色调淡雅,没有黑斑,绘画纹饰比较简单。二元配方的运用,青花釉里红瓷器的装饰技法,使景德镇跻身于全国制瓷业的领先地位,不仅风靡一时,而且独领600多年。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约翰・亚历山大・波普博士,依据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至正十一年(1351年)铭文青花云龙双象耳瓶,参照对比伊朗阿特别尔寺和土尔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藏青花瓷器,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将海内外流传相类似的青花瓷器,归纳定为“至正型”。从此推动了广泛研究元青花瓷器的热潮。改革开放后,江西、内蒙等地又陆续在墓葬、窖藏中出土了元青花瓷器,使人们越来越认清元青花瓷器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内现存各地传世、出土的元代青花瓷有100多件,散落在世界各 地的元青花瓷有500多件,而发掘出土的更是少之又少。先后发掘出土的青花瓷器,为元代青花瓷器的再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以发掘出土的元青花瓷器为标准器对比,元代中、晚期青花瓷器,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多为小件器物,胎轻薄,精细,多为青白、乳白半透明或影青釉。青花的颜色灰暗迷蒙,纹饰稀疏但奔放洒脱,有的可以说相当潦草,常见器物有高足杯、碗、盘、香炉、小罐、蒜头瓶、玉壶春瓶等,多为日常生活用品,这类青花瓷器当时生产数量有限,属民用瓷。另外一类青花瓷器,以大件器物为多,其共同特点是大器者胎体厚重,小件轻薄,色白致密,透明釉白中闪青,青花颜色浓艳鲜亮,色浓处有黑褐色斑点。该类器件做工精良,纹饰层次多,有的甚至多达十多层,画得很满,但繁而不乱,层与层之间留一周空白,器底端两层之间无空白,每层纹饰内容之间没什么关系,如经常是在缠枝菊、蕉叶、缠枝莲、缠枝牡丹之间夹杂云凤、云龙、杂宝、海水江牙等,将毫不相干的纹饰组合在一件器物上。这类瓷器国内传世品极少,墓葬出土也不多见,绝大多数是窖藏出土。估计是由于当时发生了某些突然变故,在不便随身携带的情况下,埋于地下保存的。

另外,元青花瓷器到底有多少?元朝的历史从公元1271到1368年,长达近百年,况且直接有纪年和可经资料明确其年代的元青花瓷,已有至正十三年(1276年)、延祜元年(1314年)、延祜四年(1317年)、延祜六年(1319年)、延祜七年(1320年)、至正十一年(1351年)等年款的元青花,几乎涵盖了元朝的各个时期。已经发现的这么多纪年款元青花瓷,还有没有未发现的呢?从地点上说,元青花的出土地包括了元大都(北京)的后英房居住遗址、旧鼓楼大街窖藏、西直门瓮城;江西景德镇的湖田、珠山,江西吉州、高安、九江、波阳;江苏的南京、金坛;湖南的常德;浙江杭州、江山;河北的保定;内蒙古的集宁;云南的玉溪等等,都有元青花瓷器出土,涉及到了中国大地上的东西南北。考古发现的这么多,非考古发现的呢?笔者认为,从北京旧鼓楼大街、河北保定、内蒙古集宁、江西高安、江苏金坛等地都发现元青花窖藏来看,元青花遗存的数量是相当可观的。且不说近二三十年来在特殊背景下新出土的元青花瓷,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等保存的那么多中国元代瓷器特别是元青花,以及在伊朗、日本、美国、法国、瑞典的元青花收藏就旁证了国内元青花的传世与收藏一定会更多。

(责编:耕生)

上一篇:削地平雕喜鹊梅花玉牌 下一篇:别具特色的六朝瓦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