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河北文化“走出去”研究

时间:2022-08-26 10:48:44

加快河北文化“走出去”研究

[提要] 加快文化“走出去”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增强河北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河北文化“走出去”现状入手,分析发展态势、存在的问题,提出河北文化企业“走出去”的模式、路径,阐述政府对河北文化“走出去”的扶持政策。

关键词:河北文化;走出去;政策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加快河北文化‘走出去’研究”的成果(项目批准号:HB12SH032)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7月23日

加快文化“走出去”,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增强河北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战略举措,因此要不断探索“走出去”的新模式、新途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使河北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更快、更稳、更好。

一、河北文化“走出去”现状分析

(一)文化“走出去”呈现出良好态势

1、确立了“走出去”战略。《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五大“走出去”战略:以文化产业招商为突破口,将各种文化要素与不同所有制企业、国内外文化市场相联结,最大限度地开发文化产业商机;利用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博会、网络等文化贸易平台,为文化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铺设道路;鼓励创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彰显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的文化精品,促使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加强文化行政部门与文化企业、商会(协会)的沟通协作,共同开拓文化市场;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推动河北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国际市场。

2、“走出去”的形式和内容日益丰富。近年来,河北省不断探索“走出去”的形式,丰富“走出去”的内容,先后主办了“河北文化北京行”、“河北文化首都高校行”、“河北文化上海高校行”、“上海世博会河北周”、“河北文化宝岛行”、“加拿大河北文化周”等活动,以及河北梆子《钟馗》全国巡演、河北梆子《美狄亚》和《安提戈涅》到希腊、塞浦路斯演出,让海内外观众领略到了河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3、打造了一批文化精品。2010年推出京剧《响九霄》、话剧《日出而作》、河北梆子《女人九香》、魔幻舞台剧《黄粱梦》、电视剧《为了新中国前进》、优秀出版物《中国磁州窑》、优秀歌曲《我的祝福你听见了吗》等。2011年推出话剧《寻找》、河北梆子《日头日头照山乡》、交响音乐会《民歌河北》、实景演出《人间正道》等一批优秀剧目。2012年推出《赶考》、《当家的男人》、《柏坡魂》等精品剧目。

4、“走出去”的实力和竞争力有所增强。由河北电影制片厂与上影集团、长影集团等联合出品,河北省广电局参与摄制的影片《辛亥革命》在全国公映后,上映仅三天全国票房就达到1,800万元,成为电影市场最大亮点。由河北人拍摄的“红色经典”——电视剧《为了新中国前进》在央视一套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依托承德举世闻名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皇家文化底蕴的大型实景演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公演以来演出90多场,门票收入1,200多万元。大型魔幻舞台剧《黄粱梦》在各地巡演100多场,获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

(二)河北文化“走出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外文化交流“送出去”的较多。文化“走出去”带有很强的政府主导性,政府是规划的设计者、是项目出资方,文化对外交流主要是政府“送出去”的,离“走出去”、“走进去”还有一定距离。

2、文化企业“走出去”的动力不足。部分文化企业仍习惯于等、靠、要,“走出去”不是“我想要出”,而是“你要我出”,不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壮大实力而“走出去”,而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在“走出去”过程中更多是依赖政府,单靠政策,作为“走出去”的主体和文化产品的主要创造者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3、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文化“走出去”政策扶持体系,使为数不少的文化企业感到“走出去”前期推广费用高、综合运作成本大,资金筹措困难,导致文化产品内容创新少、可看性较差,文化影响力不强。

4、文化交流对经济效益缺乏硬性要求。对外文化交流更多的是要展示自己,即让别人看到我们或者说看到河北文化,很少考虑收益问题。

5、文化专业人才较为缺乏。从经营层面来说,缺乏了解国际市场的营销人才和高层次的翻译人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以专营中国文化为主的国际经纪人,而懂文化、会经营、懂外语、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运作规律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十分匮乏。

二、河北文化企业“走出去”的模式及路径选择

(一)文化企业“走出去”的模式。文化企业作为文化“走出去”的主体,究竟该如何“走出去”?其主要模式为:

1、中外合作模式。通过加强中外市场营销机构和艺术生产单位之间的合作、中外演出界日益紧密、频繁的合作以及演出界和其他领域之间的合作,形成由中方主导、国际团队共同参与创作、中方拥有版权优势的文化“走出去”格局。

2、内外元素融合模式。通过寻求共融点,创作出一批既有河北文化特色,又兼具国外文化元素的精品节目,满足不同国别、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的文化消费者的需求,让河北文化真正“走进去”。

3、订单式开发模式。文化产品要按照国际市场的要求去创作,按照国外观众的爱好去打造,按照市场的需要去开发、生产,精心选择文化产品的内容、表达方式、外在包装、营销方式。只有这样,河北文化产品才能被海外文化消费者认可和接受。

4、政企互动模式。建立以政府推动、企业运作的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更好地利用境内外的资源和市场,办好各类国际性文化产品展示和贸易活动、国际性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和旅游经贸活动,并积极组织文化企业参加有较大影响的境外各种文化节及产品展销活动,将河北文化产品推向世界。

(二)文化企业“走出去”的主要路径

1、自觉转变观念,增强主体意识。变“你要我出”为“我想要出”,努力做到在“走出去”过程中既依靠政府又不依赖政府,既依靠政策又不单靠政策,快速成长为真正自主型的文化主体。

2、打造具有河北特色的文化精品。开动脑筋自主创意、自主策划,不断挖掘,在一些有条件的领域和优势项目上,经过培育和发展,使其成长为富有时代气息、民族特色、燕赵风采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精品文化活动或项目。

3、提高文化产品的创新能力。加快推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在影视、出版、动漫、网络游戏等领域的运用,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改造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和传播模式,使更多反映河北现代文化的原创性文化产品、文化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扩大河北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

4、加快培养文化对外传播人才。通过委托高等院校培养和输送、对现有人才的职业培训、选派人员到海外留学进修、国内外引进高端人才等,加快培养文化对外传播人才。

三、政府对文化“走出去”应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一)创新对外文化交流机制。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民间交流为主体、市场机制为杠杆、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相结合的运作机制;打破长期以来单纯的“请进来,走出去”短暂交流的格局,依托中国海外文化中心和海外孔子学院,建立海外文化交流常设机构,常年策划、联络和组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项目;建立海外文化交流经纪机构或组建经纪公司,开展多主题与多形式的文化交流。

(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鼓励和支持大型国有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重组,打造一批包括报业、出版、发行、影视、网络、演艺等实力强大的龙头文化产业集团,培育一批经营机制灵活、市场前景广阔的重点民营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企业,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积极参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三)设立省级文化“走出去”发展基金。通过拿出政府资源进行招标、发行文化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为文化“走出去”重点企业提供有效的保护和支持,对重大“走出去”项目予以资金补助。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走出去”的文化企业和文艺院团,按照不同类别、不同标准进行补贴,优先支持文化“走出去”企业上市融资,对列入海外文化产业基地建设规划的项目,在基础设施建设、税收优惠、资金支持上给予重点扶持。

(五)建立文化“走出去”的考核机制。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与获得补贴和资助的文化企业签订相应的经济责任书,不仅保证文化产品输出的数量,还要保证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出品利润率,用经济指标来衡量企业“走出去”的绩效,同时也要加强对项目的过程管理和监督。

(六)建立文化产品信息库。加强信息统计,搭建一个集信息采集、加工、传递、咨询、反馈为一体的文化外贸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向文化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新产品信息、产品供需信息、项目可行性建议和咨询、未来市场发展趋势预测等相关信息,不断满足文化企业“走出去”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叶小文.中国文化“走出去”[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3.

[2]丹增.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理论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3]探究.如何创新拓宽文化“走出去”形式和渠道[N].中国文化报,2011.3.23.

上一篇: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探索 下一篇:构建我国低碳经济法律体系的立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