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

时间:2022-08-26 10:40:21

浅析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

【摘 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以非盈利性和实现其社会公益目标为特点,所以导致其重职能而轻财务、重收入而轻结余;加之事业单位规模大,制度不够健全,财务人员业务能力不高等原因,导致财务风险增大。本文从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产生过程中的可控关键环节的管理与控制入手,如合同管理环节、预算管理环节、财务收支环节、资产管理环节、资金风险环节、财务监督环节等,提出防范与控制事业单位各种财务风险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控制

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原因解析

1.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非营利性与发展性的矛盾导致财务风险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总体目标是获取并有效使用资金, 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社会使命和维持自身生存发展,即实现资金使用社会效用的最大化。这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即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事业单位战略目标的制定首先是基于自己的特殊使命,即以为了社会公益目的,完成科教文卫等基本职能为首要任务,其次才是维持自身发展。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根据事业单位的非盈利性特征制定的,但是在当前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事业单位尤其是自收自支类事业单位要更好的生存、发展,又必须要以盈利作为保障。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导致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增大,如战略目标不明确,部分事业单位过分强调收入而忽视结余,成本控制不力,年终突击花钱等。

2.事业单位行政职责的存在导致财务风险

因为事业单位的行政职责的存在,所以部分单位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的情况不可避免的存在,可能导致的结果是管理层首先重视的是事业单位特殊使命的完成、业务职能的实现,而对市场竞争的激烈性和残酷性、对财务管理的风险重视不够。

3.事业单位国有性、规模大的特点导致财务风险

因为事业单位属于国家所有的特点,很多单位具有盘子大、业务复杂、历史悠久等特点,导致系统财务资源取得较为复杂,财务信息系统的实施完善困难较大,内部各单位之间以及与其上级主管单位之间,在资金管理与使用、收入分配、成本分摊等方面难以做到权、责、利一致,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产的安全和合理有效配置无法得到保证等,而内部众多的层级、复杂的财务权限分配、内部单位间混乱的财务关系,极易导致系统内各单位的财务风险。

4.事业单位人员素质不高与各项规章制度的高标准要求的差距导致财务风险

事业单位工作相对稳定,所以老职工较多,无论业务部门还是财务部门高素质人才都较为缺乏,业务规范改革相对困难,导致事业单位在人员素质、财务风险意识、财务预算约束、内外部审计监督等方面可能存在缺失。

而参与对事业单位监管的财政、税局、工商、审计机关、上级部门、专业协会等各级部门及其颁发的各项制度、规则、规定、细则等数量较多、要求较高且在新情况下更新较为频繁,事业单位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中工作量非常繁重复杂,不可避免出现误差,往往与这些高标准要求有所差距。加上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不完善,工作流程对于财务风险的控制不到位等,都可能导致出现财务核算的偏差、制度执行的不到位等风险。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的要点

从以上对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特点及原因解析可以看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产生部分是由于政策性、历史性等原因,具有不可控的特点;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关键在于控制风险产生过程中的可控环节,如合同管理环节、预算管理环节、财务收支环节、资产管理环节、资金风险环节、财务监督环节等,只有对这些关键环节的风险进行有效分析和控制,才能更好地防范事业单位单位风险,从而提高事业单位工作绩效。

1.事业单位合同管理风险防范与控制

事业单位对外发生经济行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合同是单位对外发生各种经济权利、义务的法律文书,是防范财务风险的第一关。合同内控制度的完善、合同拟定、审批、执行、评价等环节的严密性和合同的合法性、经济性、可行性等,能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

2.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风险防范与控制

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是保证其实现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对于预算编制及调整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风险,如审批流程责权不明确、不完善,指标分解不科学,预决算脱节等,则需完善并严格执行预算编制、调整、审批等各项制度,不断改进编制方法来实现。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于风险的防范不仅是对未来的预测,更重要的是它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对预测的结果进行不断的深层次的剖析,对有征兆可能出现的风险事先制定出防范措施,从而使财务预算本身具有抗御风险的特征。例如在完成销售预算和支出预算后,在制定现金预算时发现可能发生现金短缺的风险,则需要适当调整销售预算或支出预算并预留不可预测空间,以规避风险。

3.事业单位财务收支风险防范与控制

财务收支环节,首先要强调收支行为的真实合理性,业务经办和审批各部门需要对各项收支业务和票据的真实性与合理性进行审查,确定支出必要性和金额的真实性,这是防范收支风险的基础;其次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在事业单位有限的财力条件下,仅仅是确保真实性不够的,还需要充分考虑如何避免浪费,以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对有限的资源合理规划,确定优先顺序,最大限度地履行单位职能。规划不当或资源配置低效,其结果很可能造成那些效益更高且价值更大的项目缺乏足够的资源的风险;还要避免因控制环节过多导致效率低下或无效运作的风险。

在事业单位收支业务内部控制体系设计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单位经济活动业务特点、重点管控容易出漏洞和风险的点。如某事业单位经费人员经费支出,管控重点为基本人员经费支出和专项人员经费支出必须严格分开,落实专款专用,基本人员经费支出必须符合预算,严格按照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入账,必须经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按制度严格审核,严防吃空饷的情况等;又如基本业务支出,必须重点管理“三公”经费、基本建设项目经费、购置项目经费等,必须符合对应的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制度、基建财务制度等,及上级单位或本级单位对应制定的本单位管理制度,必须严格执行审批制度,尤其是“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审批制度,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公务卡管理制度等。

上一篇: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利用卡片学习纪年法 下一篇:初中数学课堂中应倡导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