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秩序差的成因与对策

时间:2022-08-26 10:36:25

课堂秩序差的成因与对策

摘 要:当前的课堂秩序常常不尽如人意,不少教师主持的课堂是无效或低效的,课堂秩序呈现出吵闹、混乱的局面。根据多年的观察和实践,从六方面找出造成混乱低效课堂的主要原因,并对如何营造安静、有序的课堂氛围提出五个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课堂吵闹;成因;对策

有效教学是近年来课程改革与实验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每一位一线教师都热切希望自己的辛勤付出是有效的劳动;每一位家长都满心希望自己的孩子每天在学校能学有所获,不断进步。

可当前的课堂却不尽如人意,不少教师主持的课堂常常是无效或低效的,课堂秩序呈现出吵闹、混乱的局面:学生有的互相嬉闹,有的在玩着小东西,有的说着闲话,有的看课外书,有的东张西望显得无聊,有的眼神发愣心有旁骛,有的打着呵欠昏昏欲睡,有的虽然举着手,但却站起来向前倾着身子喊着“我来,我来!”还有的跟旁边的同学闹着脾气……上课的老师呢,常常只跟少数几个优生讲着课、互动着,有时只好停下课来训斥学生,有时是生气地用教鞭敲打着讲台,当然,也有一些“习惯了吵闹”的老师在学生的吵闹声中“照讲不误”,只求完成既定教学任务……这样的课堂真可谓是混乱的课堂、尴尬的课堂、窘态的课堂,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以这样的课堂为常态的班级或学科,其教学质量当然会让家长和学校领导担忧,教师自己也苦恼不已。

一、造成这种混乱低效课堂的原因

(1)班级名额过大(县城中的小学一个班七八十人在此前是常态),一般的教师难以掌控。

(2)教师的课设计得不科学、不严谨,不能吸引住学生。

(3)教师的教学语言缺乏感染力、吸引力,或教学方法不灵活,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4)课堂纪律不严明,班风涣散,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散漫,可以为所欲为。

(5)教师不尊重学生,或不够自重,在学生面前丢失了威信,导致学生言不听、计不从。

(6)让那些自制力差、习惯差的后进生有机会抱成团连成片,给课堂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

二、营造安静有序的课堂气氛的策略

1.建立严明的课堂纪律

学生在课堂上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要有严明的规定,要制定明确的课堂规则。课堂规则一旦制定,就要成为集体的准绳、大家行动的规范,上课教师要按照课堂规则从严要求、长期要求,对守规的榜样多加表扬、激励,对违规学生加以适当的处罚,以维护课堂纪律的严肃性。最终使规则成为全班学生的自觉行动。

2.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教学方案,充分做好各种课前准备

教学方案要设计得切合学生的胃口,接近学生心智的最近发展区,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学生方能兴致勃勃地参与,乐此不疲地学习。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精挑细选,找准教学的起c和落点,还要在教学形式上用心考虑,找到适合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的方法,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拾阶而上,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3.尊重学生,树立师表形象

教师一方面要多了解学生、走近学生、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成为学生信赖的人,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要自尊自重,同时懂得尊重学生,以一个言行文明、有礼教有素养的谦谦君子形象,并以高尚的人格博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教师要给学生树立为人处世的榜样,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心存敬畏,以师为镜,做正人君子,从而从德行上加以自律,这样就能使学生从思想态度上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4.区分时段,灵活安排课务

具有一定教学资历的一线老师都知道:在不同的时段,学生静心学习的程度是不同的。一般的,周一上午的前两节课和周五下午的后两节课课堂秩序会更差些。因为这两个时段学生较躁动。周一上午开始的两节课,学生躁动,或许是由于休息了两天一时还没有从休闲状态调整到学习的状态上;周五的最后两节课,学生躁动,又或许是因为学生归心似箭,心思难以保持在课堂学习上。还有,每天上午临近放学的课,课堂纪律的管理难度也更大,三节多课下来,学生似乎已没有了耐心,有些坐不住了,开始盼望着早点放学了,这些都是正常现象。面对这些“学生有些躁动的课”,我们老师要灵活调整教学安排,不安排重要教学内容,不安排关键性的新授,可以安排做做课堂作业,或组织阅读、组织交流、展示学习成果、学习心得活动等等,即尽量安排一些靠短时注意就能达成目标的教学内容。

5.加强进修,提高教师自身学养与教学技能

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炼,争取以广博的学识、不凡的谈吐、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以科学的、富有艺术的教学设计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抓住学生的心思,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考活动中,对课堂学习欲罢不能,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告别“无事生非”的状态。

总之,课堂里不能允许出现吵闹和混乱的局面,吵闹则无效,混乱则低效。我们要努力营建安静、有序的课堂。唯有课堂秩序好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谈得上有效和高效。

参考文献:

张仁贤,逢凌晖,刘玉苹.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M].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08.

上一篇:浅谈大课间活动器材的一“材”多用 下一篇:让学生从生活世界走进数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