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治未病”正是好时候

时间:2022-08-26 10:16:20

秋季“治未病”正是好时候

“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当前,我国政府提出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战略”,这种健康维护理念的变化与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可谓一脉相承。

按中医的理论,秋季是养肺的最好时节。秋季燥邪当令,此时空气干燥,最易耗损肺液,肺失濡润,耗气伤津,易生呼吸道疾病。燥邪致病有外燥和内燥之分。外燥本指自然界干燥的气候或环境状态,多发生在秋季,属六气之一(六气是指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转变)。这种气候或环境状态会使正气虚弱或体质阳盛的人发生疾病,对这些人来说,外燥便成为致病的因素,易伤人津液和侵袭肺脏。内燥则指因各种原因(如高热、吐、泻)引致人体内津液精血耗伤而形成的病理状态。外燥与内燥虽有区别,但两者在病证表现上有共同的特点,且外燥侵袭日久,伤及津液精血,亦可形成内燥。

那么,秋季应该如何养肺,远离燥邪侵袭,达到“治未病”的目的呢?

饮食宜清心润肺

秋季的饮食当注重清心润肺。食物应首选梨子。梨具有润燥消风、镇咳止喘、清心降火的作用,可以缓解“秋燥”。不过,生梨性凉,老年人不宜一次吃得过多。脾胃较弱的人,可以做成冰糖炖梨水,这是一种很好的食用方法。其他清心润燥的食物,有乌骨鸡、猪肺、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鸭蛋、菠菜,等等。

药物可选膏方调理

膏方是中医根据患者体质不同与病情的需要,选择多种药物组成方剂,经多次煎熬浓缩成的膏剂。膏方是我国传统的保健方法,它既能疗疾,又能补虚,适应范围较广。凡是长期患有慢性疾病,如老慢支、肺气肿、哮喘、胃痛、肠炎、内脏下垂、月经不调、子宫下垂、围绝经期综合征、不孕不育、障碍、老年人腰腿痛、肾炎、各种手术后气血未复、产后或大病后气血不足、视力下降,等等,均可在秋冬季以膏方调治。秋季应用膏方以滋阴润燥为主。每日冲服1~2次。膏方服用贵在坚持,若能坚持数年服用,体质会大大增强。

保健要适当“秋冻”

我国民间有句俗话:“冻九捂四”,指的是在乍暖还寒的4月不要急于减少衣服,不妨捂一捂;相反到了9月不必急于增加衣服,适当冻一冻。“秋冻”可以保证机体从夏热顺利地过渡到秋凉,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和抗寒能力,这样的防寒锻炼能提高人体的抗御机能,激发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对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的发生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初秋,虽然气温开始下降,却并不寒冷,这时是开始“秋冻”的最佳时期,最适合耐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自然过渡到对秋凉和冬寒的机体调节,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但在夜间睡觉时要适当盖些被子,以免受凉。

不过,到了日夜温差变化较大的晚秋,切勿盲目“秋冻”,此时强冷空气不断入侵,气温骤降,气温变化幅度大,不能一味强求“秋冻”,否则不但对健康无益,反而会引发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此时要适当增减衣服,以防感冒。

“秋冻”的同时,适当的活动锻炼对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极有好处。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不论何种活动,都要注意一个“冻”字,切勿搞得大汗淋漓,让寒气通过排汗而扩张的毛孔入侵到人体。锻炼到周身微热,微出汗即可停止。如果要进行冷水浴锻炼,建议整个秋季都要进行,不要间断。

>> 链 接

5类人不宜 “秋冻”

冠心病患者 人体要抵抗低温就必须把血液从皮下血管输送到身体内部,这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搏动加快,从而加重心脏负担,加重心脏缺血、缺氧,造成冠状动脉痉挛,附壁血栓脱落,导致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发生。

胃溃疡患者 人体受寒冷刺激后,血液中的组织胺增多,胃酸分泌旺盛,导致胃痉挛,使原有的溃疡病复发,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

高血压患者 人体受寒冷刺激后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加大,血压升高,容易引发脑出血或脑血栓形成。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秋季的寒冷空气会对呼吸道产生不良刺激,引起过敏反应,诱发气管、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的痉挛,造成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复发或加重。

关节炎患者 风寒湿邪是造成关节病变的主要诱因,寒性凝滞,使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因此,这类患者,从秋季开始就应该注意腿部的保暖,不适合“秋冻”。

上一篇:当心高血压“提速” 下一篇:参乌益肾片:中药也能治肾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