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负迁移影响因素及教学对策

时间:2022-08-26 07:07:55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负迁移影响因素及教学对策

摘 要: 英语口语教学中应重视汉语产生的负迁移现象,其产生的根源主要表现在母语对第二语言语音、语法和语用习得产生干扰,文化差异会加大干扰的程度。教师在口语教学中可以采取培养学习者标准语音、加强文化教学等策略来帮助学生克服负迁移,提高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关键词: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负迁移 影响因素 教学对策

一、引言

传统上我国英语教学受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制约及影响,对口语教学重视不足,造成学生语言能力发展不均衡的现象。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学生口语训练,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各高校英语教学者的共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口语习得经常会受到母语思维模式和文化背景的巨大影响,在口语的输出过程中会产生汉语式英语的负迁移现象,阻碍口语的流利性和准确性,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本文作者从心理学和教学法的角度出发,力图探悉这一问题的根源,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以便进一步促进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和学生全面语言能力的提高。

二、影响口语能力的负迁移现象和形成因素分析

受传统英语教学阅读为主的影响,学生受汉语思维和表达方式的影响较大,在口语表达中过多地将汉语体验应用于英语交际过程中,从而造成语言的不地道或不标准,即常见的汉语式英语。这种情况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被认为是某种学习过程中的习得经验在其他学习过程中的干扰和阻碍作用,产生的消极影响被称作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负迁移现象严重阻碍语言能力的形成,影响交际效果,必须加以重视和克服。负迁移现象在学生口语表达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首先体现在思维和交际中套用汉语思维模式。汉语思维往往突出集体的重要性,口语表达叙事顺序常常是从整体到局部,而英语思维模式往往强调个性,表达模式常采用倒金字塔的结构。具体来说,中国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过分依赖汉语思维,极少使用非生命代词充当主语,如多用I think,we must,you should,let’s等主观倾向明显的句式,影响了英语表达的固有模式和交际效果。其次,汉语的负迁移还体现在词汇的理解偏差和搭配不当等方面。比如学生常用对照记忆法来使用单词词组,在碰到多义词时,只局限在使用字典中的首条释义,例如wrap dumpling(包饺子),win sb.(赢了某人)等不准确的表达。再者,负迁移现象的反复和循环又直接影响交际者的心理和情感,并造成语用的石化现象。大部分学习者在口语交际时存在紧张和焦虑问题,因为担心出错而将一些句式结构功能和用法简单化,造成语用失误并影响交际过程。

三、负迁移影响口语能力培养的根源分析

1.语音差异造成口语带有母语口音,影响英语标准语音的形成。

汉语和英语作为非形态语言和形态语言的代表,具有人类语言语音系统的共性,但两种语言各自不同的语音特点,是学习者产生负迁移并造成口语干扰的主要因素。例如,汉语讲究字正腔圆,四声的音调系统特色突出,而英语语调较为自由,主要以重音强调特定的意义,这些语言的异质性问题或同中有异的现象加大了学习者语音习得的难度,而根深蒂固的母语听感和发音习惯会对学习者产生极大影响,阻碍标准语音的形成。

2.语法语用的错误概括造成口语表达不地道和不准确。

在口语训练中,语法疏漏现象或语法错误使学习者汉语式英语经常出现,例如学生经常忽视第三人称单数谓语动词的变化,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的使用往往也会发生错误;另外,汉语中词汇和意义的一一对应关系也使学生产生口语输出定势,忽略甚至漠视英语的固定搭配和表达习惯。同时,学生在口语表达中缺少运用交际原则的意识,较少遵循会话的礼貌性原则和合作性原则等。

3.文化背景和习俗差异造成会话失误,严重时影响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学习者在口语习得中由于不了解文化差异而导致交际障碍的情况很多。盲目以母语文化的风俗习惯和价值标准来展开会话,往往导致交际不能顺利进行。

四、口语教学负迁移应对策略和教学建议

1.以大量的语言输入为基础,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标准语音训练。

鉴于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前缺乏基础语音知识的这一情况,应加强学习者的标准音(Received Pronunciation)习得训练。通过大量使用真实、标准和自然的视听材料,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言语输出习惯,改变语音的南腔北调现象。同时,可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完成跟读、模仿和复述等任务。

2.以高质量的语言输出为重点,对学生进行使用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的训练。

口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使学习者形成口语交际的流利性(fluency)、复杂性(complexity)和准确性(accuracy),在教学中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设计练习形式,例如可进行问题问答,口头复述语言材料来进行流利性的训练,逐步开展情景对话、角色扮演等任务来丰富学生的口语输出内容;在高级阶段,可采用语境教学手段,向学生灌输礼貌和得体的交际策略,帮助克服学习者的焦虑和紧张心理。

3.以文化教学为切入点,培养学生交际中的文化意识。

在加强对学生进行语言输入和输出训练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英美文化的介绍,减少文化差异对交际活动的负迁移。教学中可利用英语国家社会人文的视听材料,同时结合英语习语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文化意识,使其能逐步把握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便顺利地完成交际活动。

参考文献:

[1]Fuller,Janet M. The influence of speaker roles on discourse marker use[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3,35:23-45.

[2]Hall,E.T. & Hall,M.R. 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M].Germans, French and Americans: Intercultural Press,1989.

[3]Wilkins,D.A.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Beijing, International Culture Press,2003.

[4]杜云辉.东西方思维差异与跨文化交流[J].中国科技翻译,2000,(11).

[5]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6]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9]张东昌.影响中国学生英语口语流利表达的成因分析及教学对策[J].外语界,2004,(1).

上一篇:如何上好英语口语课 下一篇:让农村小学英语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