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中甲醛含量标准及检测浅述

时间:2022-08-26 07:00:14

纺织品中甲醛含量标准及检测浅述

摘 要:说明纺织品中甲醛危害、来源,论述相关标准及检测方法程序,探讨具体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纺织品 甲醛 标准 检测

纺织品中甲醛含量是评价纺织品安全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将对纺织品甲醛含量检测方法及其操作过程进行探讨。

一、 纺织品甲醛危害、来源和限定

甲醛(HCHO),常温下为无色气体,易溶于水和乙醇。皮肤直接接触甲醛,可引起皮炎。经常吸入少量甲醛,能引起慢性中毒,如:头痛乏力等,严重的可能诱发哮喘甚至危及性命。当前不少人仍认为甲醛只存在于家具产品中,并未对纺织品中的甲醛建立起足够的警惕,需要将这部分知识予以推广普及。

甲醛在纺织品生产和印染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在面料的生产中,为了使其达到防皱、防缩、阻燃等功能,或为保持染料耐久性,改善手感,所用助剂就添加了甲醛。特别是一些生产厂家为降低成本,使用甲醛含量极高的廉价助剂,对人体十分有害。目前,如GB 18401-2010等国家标准对纺织品中甲醛含量有明确而严格的限定。

二、 纺织品甲醛的检测方法

我国测定纺织品甲醛的方法标准有三种,GB 18401-2010标准引用了水萃取法,该方法适用于任何形式的纺织品。

(一)、实验原理

试样在40℃的水浴中萃取一定时间,萃取液用乙酰丙酮显色后,在412nm波长下,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显色液中甲醛的吸光度,对照标准甲醛工作曲线,计算出游离甲醛含量。

(二)、实验程序

甲醛含量测定分甲醛标准液的制作和样品的测试二块。前者涉及甲醛原液的标定和工作曲线的制备,是整个实验过程的难点。

1、 甲醛原液的标定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原液标定:分亚硫酸钠法和碘量法两种。以碘量法为例,其原理是甲醛原液与过量的碘溶液反应,用标准硫代硫酸钠溶液在淀粉指示剂下进行反滴定。此法也应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标准硫代硫酸钠溶液[c(Na2S2O3)=0.1mol/L]的制备和标定:

按照标准GB/T2912.1-2009中附录B进行,注意几点:

(1)标准硫代硫酸钠溶液需用新煮沸并冷却,且加有0.1g无水碳酸钠的三级水作溶剂。

(2)配置基准试剂,重铬酸钾应在120℃~125℃的温度间烘1h,冷却后称量值应精确到0.0001g,基准试剂配好后应塞住瓶塞,于暗处静置10min,使碘充分析出。

(3)滴定前,应再向基准试剂加水100mL,利于辨别颜色变化。滴定时,应轻轻摇动碘量瓶,勿猛烈晃动。淀粉指示剂宜在实验时新鲜配制。

2、样品甲醛含量的测定

(1) 样品的选取

一些特殊布料,如含粘合衬的产品,应取含粘合衬的部位,如:西服的前胸、领子部位。又如涂料印花类产品,印花部位与非印花部位的甲醛含量有所不同,所以涂料印花产品在取样时应取有印花的部位。如:一些文化衫前后的图案。此外,还有诸如拼接类成衣等产品,在操作当中应分别检测。

(2) 样品的封存

甲醛容易挥发,取样时应对样品进行规范的封存,以免影响测试结果准确性。最好在接样后立即进行试验,否则,应予以妥善的保存,通常的做法是:将样品放入一个PE包装袋,封口,再外包铝箔。这样做既可防止甲醛透过PE薄膜气孔散发,又可避免样品与铝箔的直接接触,造成可能残留的催化剂或其他未清洗干净的化学品与其发生化学反应。

(3) 样品的处理及甲醛含量的计算

依标准程序进行,注意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其中显色用的乙酰丙酮试剂,应确保在有效期内使用。新配制的乙酰丙酮试剂必须确保贮存12小时后方可使用,这是因为试剂在完成配制后需要12小时才能达到稳定。用于贮存的玻璃瓶应选用棕色,防止光线与试剂发生化学反应,影响显色效果。在测试过程中试验人员应尽可能保持比色皿的一致,比色皿使用之后,应立即清洗干净,定期用丙酮(或稀酸)浸泡清洗,避免着色。

结束语

纺织品甲醛含量的测试要求操作者对标准熟练掌握,其中的甲醛标准溶液需由操作者自行配制和标定,易产生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且只能保存4周。因此建议有条件的试验室可以改用一定浓度的标准甲醛原液,以减少试验误差。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纺织服装检验检测技术,北京出版社,2012.6

[2]邢声远,霍金花,周硕,陈英,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

[3]GB/T 2912.1-2009 纺织品 甲醛的测定 第1部分:游离和水解的甲醛(水萃取法)

[4]GB/T 20708-2006 纺织助剂产品中部分有害物质的限量及测定

上一篇:工民建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对策 下一篇:谈工程造价控制与工程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