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家庭教育本源,与孩子共同成长

时间:2022-08-26 05:56:54

探家庭教育本源,与孩子共同成长

内容摘要:家庭教育是人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启蒙教育,它对人未来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何使家庭教育更加科学,更好地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作用,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无论对于家长,还是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意义都非常重大。

关键词:教育 家庭 教学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社会上要获得一定生存空间,除去要拥有一定专业技能外,人的品格、性格、品质、心理素质等也至关重要。如何使学生全面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在未来能够更好的立足于社会,其影响因素很多,其中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我国部分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以个人为中心意识浓烈。现代家庭往往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于子女溺爱表现的十分严重,很多家庭往往是几代人围绕着一个子女在转,子女想要什么,家长想尽一切办法都要给予他们,这种过分的溺爱造成了很多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十分自私,一旦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必须得到,对于集体,对于他人却十分冷漠。

2、铺张浪费,攀比现象严重。在一些小学生中彼此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攀比现象,比吃、比穿、比用,浪费十分严重,更有甚者一些经济条件富裕的家庭的子女对于那些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学生存在这着这样或那样的看法等等,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家庭教育无疑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往往向子女灌输的都是那些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思想,对于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教育则少之有少。这些对于小学生的社会教育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造成了小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和品质。

3、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现代社会人的压力十分巨大,很多父母每天都在忙于生计,忙于工作,只知道拼命赚钱,满足小学生的各种物质需求,对于小学生的照料和沟通时间十分有限,对于小学生心理所想了解的不够彻底。此外,在我国还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在这些家庭中,孩子从小便失去父母一方的关爱,家庭生活中缺少温暖,造成了这些小学生自我性格的偏差,融入社会,与人交往的种种障碍,社会适应性较弱等问题。

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积极提高小学生的品质,对于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二、探家庭教育本源,与孩子共同成长

1、努力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知。家庭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十分重要,实践证明:人品质的高低、综合素质的高低往往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因此,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识十分重要。具体而言,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与小学生的沟通,了解小学生自我真实的想法,这是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要认真做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只有通过沟通才能发现小学生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因此,在繁忙的工作之时,家长要每天抽出时间与小学生进行思想沟通,而不是简单的满足小学生的物质需求。通过思想上的沟通,了解小学生们的所想,所思,观察他们,聆听心声,这样才能为家庭教育夯实必要的基础。

2、尊重小学生自我发展的特点,针对性的开展家庭教育活动。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小学生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避免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的种种不适应性及产生相关的心理负担和压力。笔者认为首先家庭教育要尊重小学生自我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性的开展小学生的家庭教育活动。尊重小学生自我发展的特点实质上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协调性。小学生由于其自身生理和心理等现实状况,因此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特点,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应该在尊重他们的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因势利导,这样才能实现符合发展自然规律,符合小学生自我成长的规律。一般而言,小学生的自我特点上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的特征,一是思维意识形成雏形但不成熟,二是行为意识强烈但自我控制力不足,这个阶段的他们对于万事万物都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好动性、模仿性强,但自我控制的能力不够,不能全面正确的意识到自我行为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因此,要加强小学生家庭教育首先就要加强对于小学生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掌握,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设计各种家庭教育活动。

3、在游戏中提高学生的品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良好的同伴关系是促进小学生品质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往往娇惯任性,随心所欲,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宽容、谅解别人,更不会主动关心、爱护他人。因此,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家长要转变教育的方式,改变以往的教育方法,和子女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具体而言,首先要教育小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从言语到行动,从外表到内心,从他人到自我。孩子有了这种意识,同伴间关系就会宽松和谐。另外通过各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家庭体育游戏,让小学生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爱劳动、爱祖国、团结友爱等良好品质的教育,从而形成一种健康活泼、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对于全面提升小学生的品质也有着积极的帮助。

4、利用《品德与生活》积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品德与生活》是小学低年级开设的必修课程,其主要教学内容即是明理和导行。将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实际中的诸多不良习惯作为《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实际案例,在课堂上,对这些不良习惯,如不参加劳动,不热爱集体等进行认真分析并总结其危害。同时将一些先进事迹向广大同学进行认真讲解,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但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生活紧密结合,更能让小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必须要改正自己的错误,纠正各种不良习惯,从而达到帮助和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意识和行为意识的目的。

三、结语

本文对目前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品质问题进行简要归纳和分析,并提出加强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即是要努力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知、尊重小学生自我发展的特点,针对性的开展家庭教育活动,在游戏中提高小学生的品质,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等。对于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提升小学生的品质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唐雯.中国教育思想史[M]

[2]张燕.小学教育管理学[M]

[3]朱家雄.小学家庭课程[M]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的几点感想 下一篇:美,是能呼唤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