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童教导现况调查研讨

时间:2022-08-25 10:06:57

智障儿童教导现况调查研讨

作者:丁相平 崔艳萍 魏雪寒 单位: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

智障儿童教育是指采取一般或特别设计的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方法及教学设备,对智障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或特殊培养目标的活动。它属于特殊教育的范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明进步和经济实力的标志。本研究以在山西省专门培养智障儿童学校(以下简称培智学校)任教的教师为研究对象,分析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一、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目前共有27所培智学校。依据地区、办学主体和办学水平的不同,笔者在全省选取了18所培智学校的236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共发放问卷236份,收回236份,回收率为100%。并制定了访谈提纲,对山西省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被调查学校的部分教育管理人员与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显示,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以下问题:

(一)男女教师比例失调在调查中发现,除了未填表的25人(占10.59%)之外,在填表的211人中,女性教师185人,占78.39%;男性教师26人,占11.02%,男女教师比例明显失调。

(二)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从年龄结构来看,从事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10人在该项目上没有选择),20-29岁的教师占36.44%,30-39岁的教师占24.58%,40岁以上的教师占34.75%。可以看出,教师年龄结构太不合理,其中30-40岁的教师偏少,这样的教师年龄结构容易形成断层,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持续、稳步提高。

(三)新手教师比重过大教师职称是反应教师教学能力和学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学术水平、学术地位、成就大小和实践经验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职称结构(初、中、高级职称的比例)是衡量教师群体素质状况的尺度之一。在调查中发现,从事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小教高级教师48人,占20.34%;小教一级教师72人,占30.51%;小教二级教师25人,占10.59%;小教二级以下教师91人,占38.56%。由此可以看出,小教二级和小教二级以下的教师占到49.15%,这说明教师队伍中新手教师较多,提高教师素质的任务艰巨。

(四)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1.学历水平及获取途径从学历情况来看,参加调查的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29.66%,具有专科学历的教师占32.63%,具有专科以下的教师占5.93%,仅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还是比较高的。但因未填写学历情况的教师较多,占31.78%,所以对教师学历情况不便作出整体判断。从教师学历获取的途径来看,通过函授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31.36%,通过自考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26.27%,通过全日制大学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仅28.39%,有13.98%的教师未填写学历获取途径。也就是说,参加调查的教师中,至少57.63%的教师第一学历较低。2.师资来源我国特殊教育师资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由普通学校转到特殊教育学校;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师范生;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生。在调查中发现,山西省从事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毕业于特殊师范院校或特殊教育专业的仅占5%,95%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训练,他们入职时的特殊教育专业化程度较低。3.入职后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必要途径。智障儿童各自的情况不仅复杂,而且差异很大,这就更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近年来,山西省虽然较为重视对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教师的在职培训,但在被调查的教师中,经常接受培训的教师43人,仅占18.22%;参加过培训但不经常参加的教师137人,占58.05%;从未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占23.73%。通过访谈得知,教师培训地点多集中在山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和山西省特殊教育中心,培训形式多为讲座,理论多、实践少,很少有专门的智障儿童教育专家或团体组织深入培智学校进行现场指导,因此,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4.教师科研能力近年来,山西省在特殊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在各种类型的论文比赛中,累计有33篇获得各种奖项;在山西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山西特教》(内部刊物)累计发表80篇文章。然而,在中国知网中检索《中国特殊教育》和《现代特殊教育》发现,2003-2011年,以智障儿童为主题的文章共110篇,但其中没有山西省教师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山西省关于智障儿童教育方面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还不多。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学校缺少参考资料、经费等支持条件不够;学校对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教师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教师水平有限,没有信心;等等。

(五)教师社会地位不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可以通过其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法律地位和职业声望来体现。笔者从比较显著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教师的经济地位是由教师的工资收入及其福利待遇与其他职业相比较的结果来确定的,是其社会地位高低的直接表现之一。从调查中得知,月薪3000元以上的教师仅占1.69%,月薪在2000-3000元的教师占36.44%,月薪在2000元以下的教师占到54.24%,超过了一半,有7.63%的教师未填月薪。另外,从调查中还得知,有近30%的教师没有按时获得相关补助。多数教师反映工资待遇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智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职业声望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是其他社会成员对这一职业的从业人员的敬重程度。笔者通过调查培智学校教师的家人、社会成员和普通学校教师对他们从事智障儿童教育事业的态度,以分析他们心目中智障儿童教育的职业声望,在培智学校的教师中,认为家人支持的程度超过社会人士和普通学校教师的支持程度,认为家人反对的教师人数远远低于认为社会人士与普通学校教师歧视的教师人数。这反映出培智学校教师自己的看法,也显示出智障儿童教育工作需要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六)教师工作满意度不高、压力大从调查中得知,只有30.93%的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智障儿童教育工作感到非常满意,59.32%的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4.23%的教师持消极态度,5.51%的教师未填满意度。态度决定一切,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就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方向;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就决定着工作的成败。所以,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教师管理、培训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要密切关注的事情。教师的工作压力是指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在调查中发现,60.59%的教师感到工作压力大。笔者对教师陈述的工作压力来源进行分类,得出其压力来源主要有:家长对教师过高的期望、智障儿童不良的行为、不利的工作条件、较低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不理想的职业声望等。由此可见,回报低与压力大直接影响着培智学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改变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现状的建议

(一)加强各部门协作,完善智障儿童教育经费保证制度智障儿童教育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需要政府提高智障儿童教育的投入水平,完善智障儿童教育经费的保证制度。此外,我国对智障儿童教育实行多部门共同管理的政策。在教育部门,教育厅、教育局设有专门的机构管理特殊教育,负责建立培智学校;在民政系统,有社区康复和寄托机构、儿童福利院;在残联系统,有职业培训中心以及其资助建立的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在卫生系统,有肢体康复门诊部、中心医院等。所以,为了保障教育经费,促进培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各种特教机构在职能上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构建智障儿童教育的保障体系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体系,财政、民政、残联、教育各系统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互相联系,制定有利于加强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声望,为智障儿童享受高水平的教育提供切实的保障。

(二)发挥社会在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社会对智障儿童、智障儿童教育事业的关怀,能激发智障儿童教育教师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树立责任感;社会对智障儿童教育教师的关注,有利于消除职业歧视,提高教师的职业声望,从而使从教人数增加。因此,社会应加大对智障儿童教育以及智障儿童教育教师的宣传力度,各相关团体组织应经常到培智学校看望师生,创设有利于教师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民间团体组织还应筹集智障儿童教育发展资金,增加培智学校的经费投入,以补充政府经费投入的不足,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提供精神支持和经费保障。

(三)建立智障儿童教育师资培养机制1.扩大智障儿童教育师资培养的渠道,增加师资数量造成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低、数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师资培养层次低、数量少。据了解,山西省只有位于阳泉市平定县的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山西省特殊教育学校两所专门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师范院校,并且是两校一套机构,同址办学。其他师范院校和普通大学都没有设置特殊教育专业。因此,一方面,要扩大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的招生数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另一方面,可在普通师范院校中增设特殊教育专业,或采取增加特殊教育课程、举办特殊教育专题讲座、组织师范生到特殊教育学校见习等多种措施,改变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各行其是、缺乏融合的状况,以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从事特殊教育工作。2.增加男教师在智障儿童教育学校中的比例据有关资料显示,男女教师比例失调不只是山西省的现象,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女性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3.69%〔1〕。国外也有类似的情况。在美国的培智学校中,女性教师占69%,男性教师占31%。教育的女性化趋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无论在高校招生政策中还是在智障儿童教育学校的教师录用中,都应该增加男性教师的比例,注重性别比例的基本平衡,这样,不仅有利于处理智障儿童教育中的突发事件,也有利于满足智障儿童教育的特殊需要。3.提高智障儿童教育师资培养质量由于智障儿童身心发展极不平衡,特殊教育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可考虑多个学段课程相搭配,如将学前的一些课程与小学的一些课程相结合或将课程模块化,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课程模块,每一模块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加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可以设置功能齐全的兼心理实验室和康复学习教室为一体的资源教室,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并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扶残助残活动,提高学生对智障儿童的关心程度,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职业情感。总之,要加强智障儿童教育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培养出能够胜任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

(四)推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准入制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旨在满足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学科教学的要求。至2004年底,我国的教师资格证书分为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几种,唯独没有设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准入制度是特殊教育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途径,是保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在全国通过实施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使特殊教育毕业生及有志于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社会人士能尽快拿到特殊教育行列的“身份证”,把好师资队伍建设的入口关。

(五)强化智障儿童教育教师职后培训工作教师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一项具有长期性、根本性和战略性的任务。因此,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要树立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理念,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实效,以满足不同需要、不同学历和不同专业结构教师的需求。同时,要加强对培训过程与效果的监控与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职称评聘等结合起来,切实使参加培训的教师学有所获、习有所成。

(六)发挥培智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实践证明,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土壤,学校各种有效的教科研活动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所以,培智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而要树立自主培养教师的信心和决心,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师培养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教研活动制度、听课制度、师带徒制度、集体备课制度、专业学习与辅导制度等,通过专家引领、团队互助、自主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在理论与实践的反复锻炼中,提高教师的职业品质。

上一篇:民间玩具在儿童教导中的实用性 下一篇:乡镇留守儿童教导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