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模式初探

时间:2022-08-25 09:41:43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模式初探

摘 要:高中语法教学如何做到“优化而不淡化,重视而不死抠”呢?笔者依据新课标的指引,采用归纳法(也称“发现法”),通过教授“倒装”结构进行语法教学实验,初步证明了“观察发现讨论归纳巩固运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同时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作出了反思。

关键词: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模式 倒装 教学设计

一、实验的背景

从这几年的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来看,阅读教学、听力训练、口语训练等已成为了重点,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但语法教学的改革却举步维艰,表现在公开课或优质课中往往是以阅读课、听力课和口语课唱主调,而语法课却是难寻踪影。诚然,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强调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但这并不能说明提倡否定语法教学。这是因为我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得通过有意识的学习,而语法揭示了词形变化和遣词造句的规律,学习语法有助于培养正确理解英语和准确表达英语。新课程倡导的是改变传统的语法教学方式,抛弃以讲解与传授为主、让学生死记硬背语法条文以及机械套用基本句型的教学模式。那么高中语法教学如何做到“优化而不淡化,重视而不死抠”呢?为此笔者设计了一节语法教学实验课,以探索新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教学模式。

二、实验的依据

正确的语法教学观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倡高中语法教学要从运用的角度出发,只有把语言的形式(form)、意义(meaning)和用法(use)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即运用语言去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目的。

采用归纳法传统的语法教学是采用演绎法,即由教师讲解语法规则,告诉学生语法形式,并解释其意义,然后举例说明,最后让学生根据规则造出句子。这种单纯知识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只注重语言结构,忽略技能训练,而且造成学生被动接受,不能发挥主体作用,更难以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新课程主张尽量使用归纳法(新教材中称之为“发现法”),即教师呈现语法结构,学生在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发现,从而归纳出语法规则。这种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而且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归纳法在语法教学中的一种模式为:“观察发现讨论归纳巩固运用。”

三、教材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出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的Senior High English,Module 8,U23 Lesson1 Grammar:Emphasis中用否定词为句首的倒装结构表示强调。虽说倒装结构在之前的学习中也曾出现,学生对它并不陌生,理解上不存在问题,但尚未对两种倒装结构(完全倒装和部分倒装)进行系统的学习。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 初步掌握倒装结构(包括全部倒装和部分倒装)。2. 学习以否定词作为句首的倒装结构表示强调。

四、教学设计与教学思路

Step 1:Learn what full inversion is and use full inversion

1. Read and draw a diagram

Read a paragragh about a printing works and draw a diagram of the works

Analyse some sentences in the paragrahp,which use full inversion,and guide the students to work out the rule of full inversion

2. Look and complete a description

Practise using full inversion by completing a description of a diagram of part of our school

教学过程及目的:

1. 让学生先阅读表示某工厂平面布局的文段(带有倒装结构),再通过画出平面图加深理解―感知语言现象;然后观察文中倒装句,通过与不倒装的普通句的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出表示地点的全部倒装结构的规则。

2. 学生运用强调地点的倒装结构口头描述我校部分校园的布局,以加深对完全倒装结构规则的理解从学中用,然后从用中学。

Step 2:Learn what partial inversion is

Find out the sentences using another inversion in the news reports in U23 Lesson 1. After revising the partial inversion of the subjunctive,analyse the partial inversion that begins with a word of a negative meaning, and let the students work out the rule of partial inversion by themselves

Do Ex9 on page 21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structure of partial inversion

教学过程及目的:学生自己找出课本文章中的倒装句并分类:一种是虚拟条件从句的倒装,另一种是新的倒装结构(即否定意义词为句首的倒装)。指导学生先复习已学虚拟条件从句的倒装,再联系学习否定意义词为句首的倒装。借助课本P21 Ex5的练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小组讨论,自行归纳出否定意义词为句首的倒装规则,在教师点拨指正后做巩固练习(P21 Ex9),及时反馈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Step 3:Use inversion to write a letter of complaint

Suppose you are one of Yang Ming's neighbors,write a letter to complain about his late-night drumming. Write about the problems you have by using inversion.

Assess the writing in groups and comment one or two pieces.

教学过程和目的:巧用课文内容,设计仿实际的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运用倒装结构,进行写作练习:写一封投诉信―在用中学。之后组织学生小组互评习作,教师即时点评一至两篇。让学生通过小组互评和全班点评获得学习伙伴或教师的评价。

Step4:Summary and homework

Summarize the rules for full inversion and partail inversion.

Homework:Analyse some sentences,try to understand their meaning and fi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in each group.

教学过程和目的:教师把本节课学的两种倒装结构再次展示,通过简单的小结来画龙点睛,使学生对完全和部分两种不同的倒装结构形成更清晰的概念。

五、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从授课的情况来看,本语法课采用“发现式”教学法,参照“观察发现讨论归纳巩固运用”的教学模式,成功地创设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运用式教学气氛,较好地引导了学生在语境中了解和掌握倒装语法结构,并通过设计仿实际的交际活动,让学生去运用该语法,力求达到真正掌握该语法结构的教学目标。结合课后的科组评课意见,本课有以下两大亮点:(1)教师提供的语篇素材合理,为学生感知语法现象起到很好的作用。具体表现在:教完全倒装结构一环,教师利用完全倒装结构用于强调地点,提供了描述某工厂平面图的文段。学生通过“看文画图”理解文段后,再观察其中的倒装句,与不倒装的普通句作比较,在教师指引下归纳出该结构的规则。(2)要求学生在掌握语言规律后学以致用,真正体现了语言学习的目的。具体表现在:学生学习了完全倒装结构后,要求他们运用该结构描述我校部分平面图;在学习了完全倒装结构后,完成仿实际的交际活动,写投诉信。因此本课初步证明了上述发现法的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2. 值得注意的问题:

(1)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没有预设则没有生成,但无论教师作了多么精心的预设,生成总有节外生枝的现象,这时需要教师有随机应变的教育机智来应对,能迅速、灵活、高效地判断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各种信息,从而落实教学的有效性。如本课中一个学生在把句子改为部分倒装结构时,出现错误判断助动词的情况,尽管教师提示可把句子先改成一般疑问句来找出助动词,但连问几个学生仍“启而不发”,无奈之下教师请科代表回答,但课后发现个别基础差的学生还是问题依旧。也许教师当时可要求全班重复该题答案,或者即时加做几句陈述句变疑问句口头练习,这样可能会更有助于全体学生解决此“难题”。另外,精心的预设还需注意科学性和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否则难有精彩的、有效的生成。本课“运用倒装写投诉信”这一预设是教学难点,因为它需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完成。试教时已暴露了时间不够的问题,学生只能课后继续完成。教师也考虑过改为低难度的看图造句,但最终仍不肯割爱。正式授课时,虽然加快了教学进程,腾出约有15分钟给学生写作,但对于普通班的学生还是“强人所难”,结果堂上写出上乘之作的人不多。可见预设的科学性是生成的重要前提,而生成对预设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课中教师可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多做一些精心的预设,预备两项不同难度的语法运用的任务(如造句和写作),这样精益求精的预设可能更易于生成。

(2)提高教师素质需持久不懈。“课程改革不可能有现成的合格教师”,因为它“不仅为教师提出实施和实践的任务,还有研究和验证的任务”。但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笔者借此语法实验课为契机促使自己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转变教学方式,在实践中验证了课改的一些新理念和新方法,同时,也深刻地发现了自身在专业素质上的一些不足(主要是上面提到的在教学预设和生成方面)。这些不足不是仅靠一次反思教学便能彻底改进的,因此笔者认为,教师进行新课改不应该只着眼于学习理论和方法或上好某一节课(尤其是公开课),而应该贯彻在日常的全面教学中,如充分备课、同伴听课、大胆实践、及时反思和积累等,只有坚持不懈,天长日久,才能真正地提高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柴金红.新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语法教学.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5年第10期.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 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3]周文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语法教与学.http://blog.省略/52470/844362/track.aspx.

[4]赵群杰.新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初中语法教学.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7年第5期.

[5]程晓堂,高洪德.理解与实践高中英语新课程―与高中英语教师的对话.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6]韦文清.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http://www.省略/teacher/ShowArticle.asp?ArticleID=42.

上一篇:外语教学中学习策略培养之探究 下一篇: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