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传统主义对高校本科生职业意识的影响

时间:2022-08-25 08:51:41

经济传统主义对高校本科生职业意识的影响

摘要:高校学生意识在社会转型期的特征表现为“学生经济人”模型的职业意识的形成。经济传统主义对学生藉神品格的消极影响表现为缺少对职业道德的守护,表现为行政力量对学术力量的遮蔽以及“学而优则仕”与“学生经济人”品格的对峙·高校本科生“学生经济人”的职业意识是与中国现代化意识相契合的存在,一方面促进高校本科生“学生经济人”职业意识的成熟与深化,另一方面也有效抵制经济传统主义对学生职业意识的侵蚀。

关键词:学生经济人;经济传统主义;职业责任;自我持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3-0090-05

作为世界历史分水岭的现代文明,以经验方法和怀疑精神将空洞哀婉的世俗文化悬搁起来,开始了一个科学技术和资本赢利的时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以“自利”和“理性”为特征的人性彰显有效地促进了社会进步和人自身的文明,这是现代中国的一个文化现象。此现象影响到高校校园,因此在高校校园中形成了以自利为圆心,以知识、自尊、平等、责任、义务、利他等为半径的“学生经济人”主体,他们本能地服从着社会理性的价值目标,通过追求知识来获得控制世界的物质力量,满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智力需求。

一、高校本科生职业意识现状的理性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的(工具)理性化规定在今天已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它一方面从社会整体的意义来说,满足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知识与技术的要求,为中国社会跻入世界强国提供可能的智力条件。另一方面从教育的个体来说,教育的理性化促成了“学生经济人”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学生经济人”是当代高校本科生的职业规定,也成为我们对高校本科生职业意识现状进行理性分析的工具。

1.“学生经济人”概念的引入

学校在历史的传承中,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鼓舞下,发展出种类繁多的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背后耸立着资本的力量。这就让我们面临着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在中国社会转型期,与中国现代化意识相伴生的高校本科生意识就是“学生经济人”,“学生经济人”是中国大学生的一个主导意识之一。“学生经济人”概念是建立在“经济人”概念的基础之上。

所谓“经济人”,它有两个基本规定:一为自利,二为理性,而在自利和理性两个规定中,理性的规定更为根本。在通常含义上,理性包括3层含义:一是知识的全面性,个人把握其所处职业领域的各方面知识;二是个人偏好体系的稳定和有序性,理性排序是经:济学对个人偏好的起码要求;三是个人拥有很强的计算能力,计算理性获得合理地位。在理性的3层含义中表面看来是理性在不断地为自利筹划以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把“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落脚点,“自利”是基本规定。但我认为,在“自利和理陛”两个基本规定中,“理性”内容的规定更为根本。因为它更强调知识、职业和社会的有序需求。而这样的“理性”需求恰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现代化就是实现社会的理性化的过程,就是实现中国的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法律制度和民主政治的过程,它是中国社会转型的根本内容,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必然会引起社会主体的积极变革与改变。“自利”是伴随社会变迁引起的中国社会主体的积极变革,它是以独立人格为基础的自由、民主、平等、公正、自尊等观念的确立,而自由、民主、平等、公正、自尊又是社会理性化的内容。因此,从广义上来说,自利与理性的内容是同一的,理性的社会内容和自利的个人品格是同一的。因此中国现代化视域中的“学生经济人”概念的表述一定要反映当今大学生符合社会理性需求的内容,中国社会转型的道德内容必然化作为社会对学生的内在需求。

2.“学生经济人”生存状态的历史理性分析

“学生经济人”与中国现代化“人观”的契合是属于历史的偶合,还是属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问题是在对“学生经济人”探讨中不可绕过的问题。因为“学生经济人”作为当代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它反映大学生的精神品格和时代风貌,但由于人们对时代认识的困惑也必然反映到对“学生经济人’’生存状态的不理解,因此,有必要对“学生经济人”中的自利和理性的确定性内涵进行探讨。

首先,强调“学生经济人”的自利本性,并以“自利”来表达中国当下的时代特征,这是由于混淆了中国现代化精神品格与霍布斯《利维坦》所强调的人类“有机时代”。在人类有机时代,它缺少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个体独立自利的存在。严格说来,此“自利”是“丛林经济法则”的要求,有如霍布斯《利维坦》所强调的,在自然权利状态下,每个人都凭自己的喜好做任何事情,人们就永远在战争状态。“律师们的艺术是在人们之间制造纠纷,他们对待法律,就像贼行窃前那样审视店铺,为的是找到可利用的漏洞,为他们罪恶的目的辩护,医生们轻视病人的生命,只是盯着荣誉和财富。商人们在市场上卖掉掺假的货物。”人们为了利益而违背了老祖宗的道德训诫,贪婪攫取固然可以被看成是由市场社会所撩动起来的个人的雄心壮志,但欺诈、虚伪却也由此像摆脱了牢笼的偷儿,在人们生活世界的天地里奔跑撒欢。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所揭示的“专门家没有灵魂,者没有肝肠”似乎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我所强调的“学生经济人”中的自利不是霍布斯自然权利状态下“自利”,它首先是满足社会理性要求,是符合中国现代化目标的一种自觉自利需求,它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如何来理解理性经济人自利的历史必然性,有必要让我们对“理性”做合理解释与说明。

其次,“学生经济人”的理性是呼唤“普遍性”原则的确立的前提。中国现代化就是中国走向理性化,确立“普遍性”原则的历史过程。所以,要学会对中国现代化的自我反思,必须对“历史理性”予以合理说明,因为“历史理性”是中国现代化实现的理论先决条件,是对“普遍性”原则合理存在的说明,也是对与“经济人”理性相伴生的人的自利性的合理说明。我借用康德在《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的思考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给予说明。“大自然使人类的全部秉赋得以发展所采用的手段就是人类在社会中的对抗性,但仅以这种对抗性终将成为人类合法秩序的原因为限。”在这句话中,我们首先明确由于人类自利导致的社会对抗是社会历史文明发展的一个阶段,这只是人类由野蛮走向文化的第一步,在这一阶段自然推动力居于主导地位,也就是说人类还处于自然法状态,是虚荣心、权力欲、贪婪心唤起人类的全部能力。此状态就是人类的有机时代,在人类有机时代,自然理性居于主导地位。人类如何由自然理性走向历史理性,“学生经济人”是人类历史理性状态的敞开。

人类历史生成之实践是由自然理性进入到历史理性,因为人类只有在历史理性中找到自足的养料,并且学会自我反思。因此有必要对历史理性存在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因为它是理解“学生经济人”的重点所在。由于大自然以最大的简约创造了人,人不具备老鹰的眼睛和爪子,也没有老虎的力气和公牛的角,人自然天生的不完备就先天地注定人必须使用理性因身发智,因此理性是人自然秉赋发展所采用的必然手段。在自然法状态中理性是人的生存手段的内在规定,是自然对人类的先天设定。然而人的需要的无止境与人的根本欲求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的无法克服,是人的一种存在状态。因此以感觉、感官性、冲动表现出来的人的自然必然性或意识的自然是以意愿的形态,作为而出现的感性,是意志的不稳定的内容,有着个别的目的性即个人的幸福与美满。个别目的性在现实行为的运动中不能被确立为一种对象,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类社会是不完善的社会。因此不能与我们的行为产生普遍联系,而与我们行为产生必然联系的是一个普遍性的东西。“大自然迫使人类去加以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建立起一个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人的需要“通过个人的劳动以及其他一切人的劳动与需要的满足,使需要得到中介,个人也从中得到满足”。通过劳动创造的现代文明所建立起来的市场、科学技术、法律制度等社会元素,已形成人们普遍性的东西。“普遍性”原则的确立既是一个社会成熟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体“公民’’成熟的标志。当代大学生把平等、责任、正义等普遍价值性原则的认识作为对象性的存在来确立自身的职业意识。形成了以自利为圆心,以知识、自尊、平等、责任、义务、利他等为半径的社会职业实体。

通过以上康德的解释和我们针对时代的理性说明,更加明确了“学生经济人”中的自利和理性是符合历史理性发展原则的存在状态,中国现代化所唤起的理性与中国社会“普遍性”原则的确立是相一致的,“学生经济人”模型一定是符合历史理性原则的出场,它象征着中国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二、经济传统主义对高校本科生“学生经济人”职业意识的影响

何谓经济传统主义?我把它界定为: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以权力为主导模式的诸多因素的复合体。诸多因素的复合体我进一步把它表述为:在官本位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关系社会,它影响个体的交往行为和精神品格。尤其形成对“学生经济人”品格的阻碍。经济传统主义对学生精神品格的消极影响表现为行政力量与学术力量的抗衡,遮蔽了学术灵光,贬抑了“学生经济人”所维护的历史理性原则,“学而优则仕”的中国文化生命的吊诡加剧了经济传统主义与“学生经济人”品格的对峙。

1.经济传统主义对“学生经济人”产生的消极影响

经济传统主义在中国现代社会表现为缺少对职业的坚守与呵护,也就是说对职业的“敬笃”不够,缺少对职业的规范要求,更重要缺少对职业独立发展的社会机制要求,行政对职业的过多干预不是扶正职业的发展方向,而是使职业的发展受损。在这方面表现最强烈的是在学术界,高校首当其冲。高校本来是培养符合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圣地,以教育部推行的“本科教学评估”为例,本科教育评估推进本科教学改革,其目的是把本科教育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相吻合,这是一件合国情、民生的好事,但在“本科教育评估”实践中“官官相护,校校相连”是教学评估遇到的最大阻碍。“本科教育评估”运动最大的收获就是证实了经济传统主义在中国现代教育制度中的深远影响同样是令人振聋发聩的,而这一结论的得出应该说找到高校发展的出路,就是高校如何“去行政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应该把教育回归本位,教育的主体应是发展合乎社会发展目标的人。

我们可看到“官本位”和与其相关联的权力增长所连带的关系是阻碍中国社会现代化职业合理发展的致命因素。随着中国现代化内容的深入,市场和法制的规范要求在克服经济传统主义带来的弊端,但过强的成本和代价消耗确实给中国现代化建设带来极大的阻碍,因此有必要健全职业文化,培养高校“学生经济人”职业文化意识以逐步抵消经济传统主义的腐蚀与冲击。

2.“学而优则仕”的中国文化生命的吊诡加剧了经济传统主义与“学生经济人”品格的对峙。

在今天,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仍然是有识之士的奋斗目标。为什么在价值多元的今天人们仍把理想抱负付诸于“仕”?“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这句今古联系的座右铭的呈现不得不令我们沉思。当然老百姓的一句话也会击中要害:“当官好处多。”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只有当官才享有“衣锦还乡”的荣耀感,恰是这种虚荣与实际才有中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公务员考试”情节。“官本位”经济传统主义价值观是对“学生经济人”理念的摧毁。经济传统主义的“官本位”理念对高校理念形成冲击与对峙,高校“学生经济人”理念表现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同一代表着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方向,是中国社会转型的积极力量。而经济传统主义强烈的官本位、论资排辈、缺少活力等是与“学生经济人”相对峙的理念,既不符合大学生理念,也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所必然淘汰的。

三、高校本科生职业意识的成熟与深化

高校本科生“学生经济人”的职业意识是与中国现代化意识相契合的存在,它的成熟与深化一方面推动中国社会的职业精神进步,另一方面也是对阻碍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经济传统主义的有效抵制。因此,高校本科生职业意识的完善与中国现代化发展是相关联的历史主题,尤如中国现代化是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的敞开状态一样,高校本科生的职业意识一定也是在不断吸取西方职业文化的营养中更加成熟。

从“普遍性”原则出发,我们发现,西方学者对与“职业精神”发展相一致的人性关注是对中国经济传统主义“人观”诟病诊治的一剂良方。在此有必要对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的“天职”观念和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中的“自我持存”观念进行探讨,通过和资本主义文化的对话,给“学生经济人”理论提供启蒙和加注能源。

1.“学生经济人”的职业意识

“学生经济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新生事物。在本文的第一本部分对“学生经济人”模型做了历史理性分析,了解到中国现代化需要的“学生经济人”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发展目标和国家发展战略也纳入到自身理念之中,“学生经济人”中除了政治人角色外,还有职业责任、职业意识的内容要求,这也是高校对学生的信仰要有一份要求。

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为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经济传统主义障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恰恰这一点需要我们认真研读,一方面诊治中国经济传统主义,另一方面完善“学生经济人”理论,为中国现代化“人观”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职业责任作为资本主义文化重要伦理特征,一定意义上构成资本主义文化的根本基础。职业作为一种专门性的社会事务,它需要熟练和技巧,是一项人们为收取报酬而必须履行的一种生计,一种生存手段。资本主义职业与传统社会职业不同,职业个人完全介入市场关系体系并服从资本主义的行动规则,按照资本原则所需培养和选择它所需要的经济主体,即资本主义“经济人”。

除此之外,新教伦理给职业加注了这样一种意识,即从事某项工作的内心冲动或神灵的感召[s-。它是个人对其职业的内容应当感觉的而且确实感觉着的义务,无论这个内容包含着什么,特别不管它在表面上是利用个人的力量,还仅仅是利用个人的物质财产(作为资本),我们通过职业责任可以透视个人与其存在的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对社会、个人、以及“主体间”规则的了解。职业不仅是个人获取感性幸福的手段,人们仅仅靠工作而生活,更重要的是实现个人道德理想和成就自由我也即人们“为工作而工作”,由“靠工作而生活”到“为工作而生活”,把意志的道德动机通过新教伦理融入到资本主义职业之中。

2.“学生经济人”自我持存的理性秉赋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中用“自我持存”概念表达理性普遍性和经验现实性统一中形成的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它包含有“学生经济人”的精神气质。“浮士德”式的自我无限扩展精神的人性展开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何谓“自我持存”?“自我所代表的是理性普遍性,它始终对抗着不可摆脱的命运。然而正因为在奥德修斯那里,普遍性与不可摆脱的命运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所以除此之外,他的理性必定是一种有限形式的理性,是一种例外形式的理性。”霍克海默在这段话中告诉我们“自我持存”是理性普遍性与个体经验的特殊性之间对立与统一,由于每个人特定的历史境遇即每个人命运的特殊性,自我持存必然表现为一种有限的理性,每个个体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理性的普遍性表现世界历史发展的向度,经验的现实性反映个体存在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以理性的普遍性与经验的现实性构筑历史的坐标,其中心轴正方向的历史朝向就应该是个人发展和努力的方向,也就意味着:一个人占有的普遍理性越多,其对现实经验的占有也就越多。现实的经验占有表现为由对身体的占有到智力因素的占有,占有的内容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变表达了理性化是人的必然本质的历史趋向,最终表现了理性与经验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自我持存坚守的方向,也是历史理性原则发展的方向。

《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把“自我持存”视为是一种强制进步,是对自我的征服,反映个人作为人力资源对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力量。家长按照作为“社会主人”的自我持存的标准或者说社会强制进步的原则教育孩子,比如家长对孩子的培养所反映的强制进步的社会原则,在这一过程中,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老师与学生的关系都处于一种紧张的职业状态中。自我持存的“理性最大化”原则把知识作为控制世界的积极力量,知识经济主导社会生活。通过水手作主人——这是家长与社会达成的“默契”,以资本的要求迫使孩子掌握做好一个水手相应的航海知识,这就是我们现代化建设中的教育模式。现代化建设需要为企业培养一批具有知识能力的现代化人才,知识经济引领中国生活,也必然改变中国社会人的命运。对中国现代化情节的“文化”能量注入,为中国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为现代化奋斗的个人提供合理存在的正当性,必然敦促学人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中找到中国现代化的增长点。

注释:

①有机时代的概念获得,得益于霍布斯《利维坦》,霍布斯把“自保、维持‘夫妻情感’和获得舒适生活所需的手段视为每个人的根本利益”,我把这种建立在此自然状态中霍布斯的世俗道德主义称为人类有机时代。

②我把霍布斯《利维坦》中强调的自然法状态称为人类自然理性阶段,它是与历史理性不同的历史阶段。

③中国知识分子把“仕”作为生命的最终落实,因此有“学而优则仕”的流行,但通过学理考察,我们发觉“仕途”是对知识分子灵光的折损,为什么以损耗自身价值意义的所谓“理想”来确立自身价值呢?这是中国文化生命的吊诡,学与仕是理与事的关系,“理”理应为“事”的超验根据,但事实相反,“事”却发展成为控制“理”的存在。它导致中国知识分子“内圣”与“外王”之间在“仕”的通孔出现紧张,“外王”的显现在“仕”的道路上是不畅通的,在中国社会有这样的话流传:“仕途是迷途,迷途是不归路,待到觉悟时,人已近黄泉。”因此,在“仕途”演绎的中国知识分子都是一曲悲歌。因此我们得出知识分子的仕途之路是“歧出”,是“吊诡”。“学而优则仕”是在歧出中生长的错误判断,它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本务。

参考文献:

[1][荷]伯纳德·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白春雨.儒家诚信之德及其现代意义[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

[3][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5][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马克斯·霍克海默.启蒙辩证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上一篇:美国高校国际学生的语言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长沙百年老校创立之初的教育经费与师资聘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