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时间:2022-08-25 08:07:04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摘 要: 培养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不仅需要对学生的动作、自觉、形象、辩证思维等思维方式加以训练,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作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工作经验,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作探讨,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 学习动机 思维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任何教学手段的辅助都是围绕着学生主体展开的,知识的传授与讲解,各方面能力的形成都需要依靠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数学思维实现。小学生往往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兴趣,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利用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好奇心指的是人们对于新鲜事物希望展开探索的一种心理和行为倾向,是创造性思维的内部驱动力。与此同时,当好奇心转化成为求知欲望的时候就会产生丰富的想象思维,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比如,在讲解“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好一个三角形,并且要求学生自己动手量每一个内角的度数,并记录下来。然后请一个学生随意报出自己所量的三角形中任意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可以准确无误地回答出另外一个度数。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势必会产生怀疑,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究竟老师是如何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知道另外一个角的度数的呢?”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使学生养成数学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精心设计问题,点燃思维火花。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意思是说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往往都是通过疑问而引起的。疑问往往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途径。提问可以让学生思维的构建过程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在思维活动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学会如何自己解决问题,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形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精心设计富有创意的问题,通过问题的形式将知识点抛出,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紧张的思维状态中。比如在“最小公倍数”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至少包含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还要包含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这一节知识点的讲解一直都是教学的难点内容,也是让学生对算法进行精准深刻理解的关键所在。面对这一问题的时候,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进行思考,为了快速寻找到答案,思维变得积极活跃,形成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二、加强双基教学,提高思维能力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而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项数学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有赖于教师能够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之上将各项知识点内容与学生的思维认知规律进行紧密结合,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双基教学工作。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并通过恰当地引导让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一)引导学生掌握概念、法则等基础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大量的基本概念、法则等基础知识,与此同时还要通过正确的引导方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比如对于分数这个知识点中的概念,就要求学生对其基本性质,大小的比较,约分,通分,以及四则运算进行透彻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对分数的基本概念要做到铭记于心。只有对基本概念有正确的认识,其他的问题才能够迎刃而解。

(二)注意沟通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及时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做好知识点间的沟通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从而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在每学完一部分知识点内容之后,都要及时做好复习课和综合练习课的准备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做一个具体的分析比较,让他们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和深入化,从不同角度加深对各项概念的理解,进而形成脉络清晰的知识网络结构。比如分数的意义与除法有着深切的内在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比值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之间也有许多相同之处,我们在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讲解之后,还需要对各项基本性质进行总结。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对各个知识点进行完好的串联。

参考文献:

[1]韩恩荣.漫谈少年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J].固原师专学报.

[2]胡春云.培养儿童思维能力初探[J].湖南教育.

[3]杨重炎.培养学生解题思路的尝试[J].四川教育.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