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达成政治课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时间:2022-08-25 04:36:55

如何达成政治课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摘 要: 新课改要求在课堂上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效整合起来,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一直存在很多困惑,如何有效达成这一目标,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如何选例、课后延伸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并用具体的框例作出了说明,希望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理念 教学手段 生活 课后延伸

在一次哲学课上,我讲到“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的时候,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如果发生火灾,你愿意为了抢救国家财产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吗?”“不愿意!”学生异口同声,这样的回答让我尴尬,也让我反思,如果是考试,学生就都能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自觉站在集体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牺牲个人利益,成全集体利益”这样的话写在试卷上,而实际上,我们只能说学生把书上的东西死记硬背下来了,没有在情感上接受这些内容。像这样的现象在今天的中学政治课堂上其实已司空见惯,一边是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要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自私不是人的本质属性”,一边是学生在台下旁若无人地昏然入睡、窃窃私语、看书、做小动作……平时生活中就更是我行我素,打扫卫生为了谁干得多干得少斤斤计较、水龙头的水开在那里半天没有一个同学去关、教室里的纯净水没有一个同学主动的去搬等现象时有发生。显然,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这是教育的悲哀,更是老师的悲哀。

新课改要求在课堂上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起来,而往往我们在教学中落实的只是知识的目标,有些老师在教学中也会设置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环节,但是有很多时候都是流于形式,学生口号式地把这些知识掌握了,教师就觉得学生已经能够在情感上接受了,其实,他们只是“在考试卷上接受”了,在他们的心里全然是不同的想法。那么,如何在政治课堂上真正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呢?我认为有这样几个方面可以尝试。

一、转变教学理念

我们倡导素质教育很多年,然而在现实中,对于教学成果的评价体系大多仍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根据和尺度。如果只是一味地关注学生的分数,那是很难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如在讲《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一课,对于货币和纸币的含义本质老师一般会强调学生将其记住,并通过一些练习强调如何解题得高分,缺乏对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因此,在讲《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一课时,可从学生身边的具体材料入手,如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并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认识金钱、使用金钱等。这与学生实际生活接近,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所以,我们要转变以“一切为了分数”的教育理念,注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可行性强的有关学校、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机制,使老师和学生从考试、分数的框框中解脱出来,从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二、丰富教学手段

“我说你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越来越觉得政治课枯燥无味,而政治课是理论性、逻辑性较强的一门课,如果能在教学手段上作些改进,将大大缓解学生的疲劳,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转变以往机械灌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运用多媒体、课堂辩论、讨论、演讲、小品表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所有紧张地等待标准答案和分数的学生,去掉嗷嗷待哺的心态,把自己的头脑燃烧起来……”充分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在讲解“树立正确的就业与择业观念”的时候,可以播放近年大学毕业生招聘会的视频资料给学生看,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就业的严峻性,这比空洞地讲现在找工作多难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不仅很容易了解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而且很自然地形成竞争就业、多种方式就业等这样的观念。同时,同学们了解就业形势,也有助于在分科的时候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因为他们选什么样的学科是直接关系到自己考什么样的科系,从事什么样的行业。又如,在讲解“正确对待金钱”综合探究的时候,采用辩论会的形式进行,确立辩题:“金钱是万能的”与“金钱不是万能的”,课后组织学生选出辩手、分配任务、查找资料,课堂上进行正式辩论,经过这样的一次辩论,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已经为“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找到了依据,并且能在辩论的过程中为自己的论点找到论据,老师已经不需要多讲如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了,如此,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已经水到渠成。

三、举例触及生活

举例是在上课过程中分析知识点的必要手段,但是举什么样的例子往往影响达成的效果,例子不同效果也不一样,比如,在讲解“价值观、人生价值”的时候,老师们经常会举历史人物的例子,如、、等,近一点的人物如人民公安的楷模任长霞的事迹等,无疑,这些人物的事迹很能说明问题,确实很好地实现了人生价值。但是在上课过程中我发现,举这些例子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学生们对这些事迹、人物好像并没有崇敬之情,可谓效果一般。后来,我重新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张华应不应该救老农”的例子:张华是大学生,为了救老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让学生自由讨论该不该救。讨论中有的同学认为,无论是大学生还是老农民,他们的生命是平等的,所以应该救;有的同学认为,张华救老农是人的良知使然,每个人都应该这么做;有的同学认为不该救,因为张华是大学生,能创造更多价值,老农创造的价值是有限的。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已经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相互之间有了争论,可见,在道德判断中,已经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作出了正确选择,不同的价值观导致不同的价值判断。另一则是“救人英雄金有树之死”(2004年10月23日,重庆开县农民金有树跳进冻水中救出失事客车里被淹的19位乘客。但他在救人过程中身染重病,面对日趋严重的疾病与无法负担的医药费,金有树委托朋友给开县一位领导写信:“我救了19人的生命,现在求领导救我的命。”这是他第一次向外界讲述他救人之事。然而无论是送到县政府还是有关部门的求助信都如泥牛入海,没有回音。2005年3月1目,在实在无钱付医药费的情况下,重病在身的金有树出院回家,至10日辞世。)金有树之死是一个“人”之死,他的呼救无果,表明有关方面对于“人”、对于生命的冷漠与麻木。由于种种原因,有时对社会的奉献却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这些都表征着社会的阴暗面、社会的不完善。在讨论中,有一部分学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那我们以后不能救人了。在这里,老师要进行引导:正因如此,才需要我们固守人性的善良与正义,恪守正确的道德标准。我们不能像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那样麻木不仁、冷酷无情,而要努力改变这种现状。在两则材料的讨论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生命是等价的”,“每个生命都应得到人们的关注与敬畏”,“奉献与回报”等。通过这样的举例,学生在讨论中进行道德反省,进行自我评价,审视自己在道德上的长处和弱点,衡量不同的观点并且逐渐确定立场,同时也很好地提升对生命意义的认识,激发社会责任感,达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效果似乎更好。

四、注重课后延伸

教学效果目标的完成不应仅限于课堂之上,还可以把它延伸到课堂之外。比如,在讲“培养理性投资理财”的时候,给学生安排一个家庭作业,根据所学的几种投资渠道:银行储蓄、债券、股票、保险的特点,让学生回家当一次“管家”,掌握家庭“经济大权”,为期一个月,让学生根据家庭的收入与开支情况拟一个家庭理财计划,并且要做跟踪记录,到期后,由学生自己来汇报理财的过程与结果,期间要解释如此理财的理由。通过模拟家庭投资理财计划,学生加深对家庭消费、投资的理解,特别是对影响家庭投资的因素认识更深刻,并能很好地掌握各种投资方式的特点,让学生形成理性投资的理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高中政治课教学的中心和灵魂之所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以适应新时期的学生特点和德育要求,从而提高实效性,这也是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上一篇: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现状分析 下一篇:连云港渔家儿童的民间游戏及其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