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人课程观的形成

时间:2022-10-13 01:54:35

教师个人课程观的形成

摘 要: 本文作者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邀请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合作对象,选取了课程目标观、课程内容观、课程实施观、课程评价观的不同角度作具体分析,剖析她个人课程观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 教师 个人课程观 叙事研究

人的活动总是在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观念是人的价值取向,也是人的行为导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课程由幕后走向了台前,新课程理念给教师的观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理论上的表述是虚无缥缈的,真正判断一个人信奉并贯彻什么样的课程观,不能只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叙事研究这样的研究方式注重主客体的交融、实际与理论的沟通,以研究者自身为研究工具,更能够体现人文关怀,是一个更直接的人对人的理解过程,同时更尊重被研究者的参与,以及不同观点间的对话和相互理解与诠释。由此可以看出,只有运用叙事研究这一质的研究方法,我们才能对教师的课程观实现比较真实的感受与理解。

我的合作教师刘雁是一位有着20年教龄的小学语文教师,现在是Z市教研室兼职小学语文教研员、市跨世纪园丁工程骨干教师、市名师。

(一)课程目标观

刘雁的课程目标观可以从她所说的“大语文观”中体现出来。

刘雁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作为一个老师,要明白以后到底想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技能,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教师最根本的目标就是想让学生喜欢语文,知道怎么学习语文,同时通过一些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就像学生学习风的几级后再去了解地震有几级,要通过一个点打开一扇窗,让学生把思路放开,这才是一种大语文观”。

从刘雁对“大语文观”的理解和表述上看,她还没有概括出“大语文观”的全部内涵,但从她平时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查找资料、告诉学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素材等方面可以看出,她已经确立了“大语文观”的指导思想,并努力将这种观念运用到实践中。

(二)课程内容观

“课本上的内容都是例子”。刘雁所在学校现在使用的是苏教版的实验教材,她认为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很规范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刘雁体会到之所以选用书上的文章,是因为编者有意通过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找读和写的结合点。她认为上课讲课文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而且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写作的方法。在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前五个小节时,刘雁通过文章中明显的词语引导学生体会这几个小节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的,并让学生批到书上。从Y市经验交流回校后,刘雁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段落或自己的摘抄进行点评,她所做的这些都是有意使学生在阅读中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三)课程实施观

“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刘雁认为,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学生的这几部分能力是并进的,不能截然分开。刘雁让学生在课下预习时多读课文,在课堂上,如果发现学生对她提出的问题回答得不好,或是对课文不太理解,她通常会让学生把课文的某些段落再读一读。刘雁认为,学生读书熟练与否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他们对课文是否理解。把课文读熟后,刘雁在上课的时候经常问学生:“有哪些字会突然出现在你眼前?”“你读懂了什么?”她认为这样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学生答的方面会很多,学生说读懂了什么都可以,可以从字词方面去读懂,这是浅层次的,也可以从文章的主题上去读懂,甚至还可以从作者的表达方法上读懂,等等。

在课堂上,刘雁还关注学生的心理,她抓住学生荣誉心和好胜心强的心理,调动小组参与的积极性。在读课文的时候,刘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站起来读,小组六人全部举手的优先,这样做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小组观念,而且给了不爱发言的学生一个展示和锻炼自己的机会。

(四)课程评价观

1.对学生的认识

就学生的本质来说,“学生是人,不是机器,学生都是善的”。刘雁认为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教师面对的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机器坏了可以报废,如果教师没把人教育好,把人伤害了,再去挽救就很难。教师要多和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到你在关注他,你对他很重视,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有丰富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

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从没有看到刘雁大声、严厉地斥责或教训过某个学生,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她总是以和蔼的语气对学生说话或讲道理。

2.对学生评价的看法

在刘雁被邀请去Y市上课之前,通知人说让她上一节习作评价课。挂了电话,刘雁对我说:“不应该是习作评价课吧,应该是作文课中渗透着评价,评价只是促进教学的一种手段,评价和教学是分不开的。”可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再加上受所参加课题的影响,刘雁对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有一定的了解,比如评价工具和方法的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刘雁认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对于学生的学业评价,刘雁感觉现在还是一种比较模糊的状态,她认为考试只能考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是考不出来的,评价标准应该是有弹性的、多样化的。现在提倡的很多评价方法,比如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等方式,因为现在班额比较大,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做的过程中,学生要达到什么标准不容易掌握,因此这些评价方式她还没有尝试过。

综合看来,刘雁的个人课程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她的课程观就像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对于不同课程问题的认识是这棵大树的枝丫。本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试图发现这棵“大树”生长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个性品质和态度的激发

不同的人接触相同的事物会作出不同的反应,刘雁课程观的形成与她的个性品质和态度是有一定关系的。从研究中可以看出,刘雁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大胆表现自己,她崇尚精神上的满足,不喜欢弄虚作假。从我和刘雁的接触中发现,刘雁的精力比较充沛,尽管工作繁忙,有时也为要做一些琐碎的事感到无奈,以至于她觉得能守着班里的学生,静静地为他们改改作业都是一件幸福的事,但她从未表现出对工作的厌倦,从未说过一个“烦”字。每次到外面学习刘雁都有不少收获,回来后她会很兴奋地告诉其他老师并进行尝试,她觉得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集思广益,可以促进大家的提高和自己的不断完善。

(二)学习和实践智慧的积累

纵观刘雁的成长轨迹,可以发现刘雁个人的课程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形成、发展的过程。进入师范以后,班主任尚老师把刘雁带入文学殿堂,使刘雁的文学素养得到提高,为以后的语文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师范三年级的教学小品比赛使刘雁的教学基本功、专业技能得到全面提高。可以说,三年的师范学习,使刘雁更加明确了教师的角色特征、教师工作的具体方式、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等。虽然教育理论的学习并不是十分突出,但教师基本功、教学技能精益求精的训练使刘雁知道该怎样把握一篇课文、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教,这一系列程式化的过程使刘雁可以做到从容地面对教学工作。

工作以后,学校外出讲课的任务使刘雁受到学校领导集体的关注,众多的“幕后高参”对刘雁进行细致的指导,刘雁的教学技能日渐成熟,这期间刘雁也参加过各种专家讲座、培训,到外地讲课学习、交流,受到过各种奖励,取得的荣誉和成绩不断激励着刘雁,也使刘雁对教学工作更加有兴趣,更加愿意去思考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机会时还会向专家请教,她在工作之余也会看一些与教育和教学有关的书籍。

(三)教改与课改的双重推动

教师处于教育改革浪潮的风头浪尖,教育改革浪潮作为一定时期的主流教育思想,不管是教师主动学习,还是不得不参加培训,或者是媒体的宣传,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2001年,刘雁学校所在区作为Z市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进入课改,刘雁参加了新课改培训和教材培训,课程标准、校本教研、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新名词开始被刘雁了解和接受,虽然这些内容都是伴随着课改提出的。刘雁很容易地适应了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变化,虽然她不能明确地说出“课程”是什么,但她从新课程的培训和新的理念中能体会出课程应该不仅仅是教材,她在把课本上的内容当作“例子”的同时也看到了课本的不可替代性,把课本作为最基本的底线,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阅读与课本内容相关甚至完全不同的内容。在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下,时间和环境都相对宽松了许多,刘雁可以让学生同读一本书,到校外进行采访、调查。刘雁在实践中不断地践行着新课程的理念,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并力求做到突破创新。

上一篇:如何构建小学班主任与学生的和谐关系 下一篇: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