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型民办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的探索

时间:2022-08-25 03:37:10

应用技术型民办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的探索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通过对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视角下民办高校学生工作新模式的探讨,提出以思想道德教育、精英人才培养、综合素质提高、评价体系创新、学工队伍建设为着力点的建设思路,将民办高校的学生工作渗透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全过程,最终实现应用技术型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的弯道超越,转型升级。

关键词: 应用技术型 学生工作 辅导员 精英人才

2014年2月,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上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转型”;2014年4月,178所高等学校聚集驻马店,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发表了《驻马店共识》,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联盟;2015年3月5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部署2015年的工作中把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应用技术型高校不仅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更是职业教育的本科阶段,它区别于研究型和职业型高校,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培养学生较强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适合应用技术型民办高校发展的学生工作新模式,实现学生工作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华丽转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基本特征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新的技术、工艺、成果不断涌现,使企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国家大力提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应用技术型民办高校迎来了发展契机。应用型高校具有以下特征。

在办学层次定位上,为国家和地方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专业设置面向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教学内容与产业、职业衔接,形成以理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强化学生知识的转化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

在服务面向定位上,根据所在区域的需要培养人才,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适时调整专业,参加当地政府、行业、研究院共同成立的产教研合作委员会,利用各种平台为行(企)业服务,深化产教融合,全力推进校企合作,大力支持与地方开展横向研究,促进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在培养目标定位上,以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以学术研究能力和学术性本科人才培养作为主要衡量指标;学生就业面向生产、经营一线岗位,同时面向企业技术研发、综合管理、销售等部门;应用型人才特征也有别于其他人才培养。培养目标定位见表1:

二、应用技术型民办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任务

(一)学生道德素质需健全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形势和挑战;高校到处都是“90后”的身影,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特点;应用技术型民办高校位列本科最后批次,生源情况弱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普通高校;满足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知识和能力,更需要良好的道德素质。毕业生与企业要求相差甚远(对比见表2),因此健全大学生道德素质刻不容缓。

(二)学生创新实践需引导

应用型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是生产、经营一线岗位和企业技术研发、综合管理、销售等部门,培养学生能够把专业知识和技术用于生产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要求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工作模式要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平台,最终实现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生成才和就业发展;有利于学院快速发展;有利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要树立精英人才理念,引导学生创新实践,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培养更多类似中国第一瓦工顾振林、工艺美术大师沈寿为代表的“大国工匠”。

(三)学生综合能力需提高

大多数学生在进校前为了考大学忽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工作适应能力、心理素质、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要求学生工作紧密围绕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协调发展,不仅要让大学生“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十个手指弹钢琴”,实现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学生评价体系需完善

应用型高校以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改变“唯分数”理论考试向强化实践能力考核转型,通过走访用人单位,了解企业需求和往届毕业生的工作现状,得出企业更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工作适应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培养类型和应用型特征,及时掌握现有学生评价体系中的不足,健全符合应用型民办高校实际、大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需要的奖惩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和职业资格考试,使新的评价体系更好地服务学生工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标准。

(五)学生工作队伍需加强

新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工作队伍必须转变观念、转变工作方法和作风,使“保姆式”、“救火式”转型为“引导式”、“服务式”;学生工作为教学工作服务,在专业技能、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方面拓展学生工作领域,把学生引入应用技术型道路上;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外,还要为学生隐性能力(道德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等)培养提供平台,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意义不言而喻。

三、加快应用技术型民办高校学生工作模式转型的策略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1.注重调查研究,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工作队伍特别是辅导员要广泛接触大学生群体,深入课堂、宿舍等,通过问卷调查、谈心谈话、自己看、平时听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找出规律性:理想信念缺失、缺乏毅力和韧性,不能直面困难、自我为中心意识浓厚等,发现差异性: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学生的差异、孤儿、单亲家庭学生和正常家庭学生的差异、性格不同学生的差异等,同时要追根溯源,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工作。

2.了解企业需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掌握企业需求,才能更好地培养合格毕业生,实地走访用人单位,了解企业对毕业生在专业以外的需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度的责任感、敬业精神,与人和睦相处,有团队意识也要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学生工作要从企业需求层面出发,落实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齐抓共管,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德育体系。发挥思想道德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拓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加强社会实践和网络宣传,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等教育;发挥党团组织的引领作用,营造人人求上进、处处现先进的氛围;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建立服务型学生工作体系。

(二)确立精英人才培养理念

培养精英人才,既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更是应用型高校服务社会的重大贡献,以培养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知识扎实、创新精神突出、管理能力卓越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引导学生以己之长,积极投身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中,努力提前成为学生中的精英。学生工作要为精英人才计划铺路搭桥,精心挑选并组织服务好这一群体,通过专题讲座、课外专业讲授和实训、交流研讨、主题实践活动等方式,让该群体在思想上、专业上、综合素质上优先发展、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从而带动其他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院风、校风,同时引导“精英学生”创新实践,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培养出更多类似顾振林、沈寿为代表的“大国工匠”。

(三)强化共青团项目化攻略

多数学生认为只要掌握一门技术就可以走天下,其实不然。学校不仅要使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适应社会及在新的环境中不断学习、发展和创新,这就需要大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较强的专业技术、较高的综合素质,这也是企业的内在需要。为了帮助大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完善共青团建设项目化体系,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切实开展一些团建项目,比如本科一二年级开展主持人大赛、辩论赛、我的青春故事、十佳歌手大赛等适应型、团队凝聚型集体项目,本科三、四年级开展创业大赛、模拟面试、考研经验交流会等涉及职业规划与发展方向的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

(四)构建应用型人才评价体系

当前,大多数高校都实行综合素质测评为内容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方式带有主观性,同时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应用技术型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培养的类型和应用型特征要求人才评价体系更多元、更实用,从单纯的分数转变成多重标准,从一本毕业证延伸至多证书并存,从简单的授课到项目教学实施,实践性、应用性、职业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工作要为人才培养保驾护航,根据学生个性设立相应指标体系,比如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要配合教学引导大学生参加专业方面的职业资格考试,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倡导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对应的企业去实习、实践,提高职业适应性的能力,学生工作只有在以上诸多环节上下工夫,才能适应应用技术型民办高校的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五)建立高水平、高质量的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力军,打造一支适合应用技术型民办高校发展的辅导员队伍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1.把好职业入口关。辅导员的选拔要提高标准,规范程序,让具有与学生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人从事辅导员工作,最好实行试用期,合适的继续工作,不合适的不能安排在辅导员岗位,要对辅导员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等不断优化以适应发展要求。

2.提高职业发展能力,完善培养机制。给辅导员搭建进修平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法规、网络舆情应对、心理健康与咨询、就创业指导、学生冲突管理等相关培训和支持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师和就业职业指导师等职业资格考试;搭建工作交流平台,定期举办辅导员沙龙,相互取经,分享学生工作成果;建立研究平台,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资助辅导员开展课题研究,逐步建立多层次的辅导员教育培养机制。

3.找出职业发展差距,完善考核机制。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保障,要根据德、能、勤、绩、效几个方面量化;规范考核环节,在考核过程中规范学生测评、院系打分、学工处评议,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要评选优秀辅导员,树立典型,把优秀的辅导员作为干部后备力量培养。

4.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畅通出口。实施专业职务聘任制,按照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进行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试点职级岗位聘任制,可以按照工作年限、工作绩效、考核结果等条件,试点设置副科级、科级、副处级待遇的辅导员岗位;根据行政缺口,按照本人意愿把一部分优秀的辅导员调整到行政岗位,使他们成为干部选拔的后备力量,同时比较优秀的辅导员在专业对口、职称学历等满足时,有意愿从事教学工作的也应该考虑,有效解决辅导员的工作导向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洪波.构建引领机制创新服务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C].中国文史出版社.

[2]钱丹.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学生工作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科教文汇,2014.12(下).

[3]李月云,王德玉.应用型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转变的探索[J].江淮论坛,2013(01).

[4]周飞,储召生,俞路石,俞水.一所地方高校的转型突围[N].中国教育报,2014-4-16(第001版).

[5]熊继承.民办高校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8).

[6]赵明.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7]王宝根.民办高职专科院校升本后的转型发展思考[J].南通理工学苑,2014(1).

[8]赵怀斋,季建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辅导员管理模式初探[J].黑龙江教育,2016(3).

上一篇: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究 下一篇:浅谈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