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人的“职教经”

时间:2022-08-25 01:29:48

永州人的“职教经”

编者按:“开工人淘汰的机器,种农民撂荒的土地,录高中落榜的学生。”这句牢骚从某种意义上折射出目前农村中职教育的窘境。不可否认,尽管观念、投入不足等原因严重阻碍农村中职教育的发展,但农村中职教育本身存在的诸如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办学质量等问题,依然是影响农村中职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中职教育如何走出窘境,如何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其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懂技术、高素质”的职业人才?经济欠发达的永州,近年来开始了自己的探索。

“真是太感谢蓝山县委政府和县职教中心,是他们为我们企业解决了用工荒的难题!”望着络绎不绝的工人前来厂里上班,落户永州蓝山的广州番禺卓华服装企业负责人兴奋地说。

而永州道县县委书记唐湘林也同样欣喜地发现,该县的企业招工也“不愁”。道县近年引进并建成投产的企业有92家,需要大量熟练工人,他一直担心招不到工。但因为永州工贸学校校长何兆述的一番话:“学校每年有1000多名毕业生可供企业选用,还可办短训班,一学期为企业培养2000多人。”他宽了心。

如此欣喜的局面得益于近年来永州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应时势,在产业发展与教育均衡的两重需求中突围发展

10月上旬,在蓝山县湘威鞋业的裁加、针车、成型3个车间,800多名工人在各自岗位上忙碌不停。从广东东莞转移到永州的湘威鞋业,已先后在宁远、道县、新田建厂,年产彪马运动鞋600万双。如今,世界3大运动鞋品牌阿迪达斯、耐克、彪马的生产基地都已落户永州,设计年产1亿双运动鞋,形成在全国颇具影响的制鞋产业链。

近年来,永州市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突出产业集聚发展,面向沿海抓承接,依托承载平台集聚产业。2008年以来,全市新开发工业园区面积140.8平方公里,兴建标准厂房455.2万平方米,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089个,其中投资500万美元以上项目515个。道县电子信息产业园集聚13家电子企业,成为全省首批“两化融合试验区”;东安县光伏产业园跻身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园区,即将形成“单晶硅棒―单晶硅片―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发电”的完整产业链。

然而,永州承接产业转移之路并非坦途,用工短缺一度成为困扰发展的难题。有人说,回乡的农民工可以用来填补企业用工的缺口。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是这批下岗回乡的农民不仅缺乏基本技能,而且年龄也偏大。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永州市教育局局长郑山明感到责任重大。他深入市里的几所职业中专调研,偌大的校园,他感觉什么都好,就是人气不旺,学生稀稀拉拉,每年招生情况也不理想。不仅如此,学校开设的专业大多与区域经济不搭界,而且一度停留在以初中教育为主的层面上。

“产业发展、民生需求与教育均衡发展之间的结合点,就是职业教育。”郑山明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职业教育就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教育是发展的根本,而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非常有希望、有前途的部分。它不但是永州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更是改革与发展永州中职教育的契机。”在不久后召开的全市职教工作会议上,他又提出,要牢固树立“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教”的观念,坚持把发展职业教育同推进新型工业化紧密结合起来。之后没多久,永州先后制定了“十一五”、“十二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十一五”基础能力建设规划,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

调结构,提师资,构建“大职教”格局

永州的“龙头”职校永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世胜是职教战线上的“一名老兵”。他清楚地记得2004年前零陵商校、零陵工业学校等5所中职学校职教发展跌入低谷时的窘境:没有办学经费、没有实训基地,一些缺乏设备的专业到上实训课时不得不让学生往外地跑……由于学校办学条件越来越简陋、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不少家长宁愿让孩子打工,也不愿花“冤枉钱”上“没前途”的职校。

2004年,市委、市政府的一项决策让这些学校“低谷回升”――这一年,零陵商校、零陵农校、零陵卫校、零陵师范、零陵工业学校5所学校被整合,之后政府又多方努力,划出2000多亩土地,为学校提供担保贷款,使学院实现了异地重建。记者采访时,李世胜自豪地介绍,目前学院已成为湖南最大的高职院校――总建筑面积由38万平方米增加到4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由5.3亿元增加到8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由1.2亿元增加到1.5亿元,馆藏图书由72万册增加到82万册,顺利成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

而这只是永州职业教育近几年发展的一个缩影。

高职过去都面临如此窘境,中职状况可想而知,规模小、办学效益低、专业设置重复的现象更为突出。为此,永州对职教资源进行了大力整合,到2009年底,学校减少到42所(含高职院校中职部2个);2010年,又通过中职合格学校评估,整合和停办了5所年招生不足100人、在校生不足200人的民办中职。到记者采访时,全市共有具备中职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中职学校36所(含高职院校中职部),其中在校生规模3000人以上的4所,1500人至2000人的6所。下一步的计划是在“十二五”末期,全市公办、民办中职学校保留25所左右,其中在校生3000人规模以上的达到10所。

“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要强化‘大职教’的理念。”在永州蓝山等地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切实感受到了这句话的深意。

蓝山县委书记魏湘江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上任不久,他就对职教来了个大动作――依托县职业中专这一平台,整合财政、人事、教育、劳动、农业等部门培训资源,成立县“职业中心”,亲自召开协调会,并安排一名县人大副主任专抓。这一举措迅速集聚了培训经费约2000万元,培训项目15项,形成了能同时容纳学历与非学历培训人数2万名的培训能力,从体制上成功破解了分散发展的难题。同时,县财政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投入,魏湘江力倡,并成功实行免费读中职!这在全省都是首创。“2008年县职业中专年招生不足400人,2010年以来,连续两年招生突破1000人,今年达到了1180人,县域内普职招生比例达到了1∶1。”校长王运忠高兴得眉飞色舞。他说,不仅免学生学费,县财政还连续三年投入实训设备费1500万元,职教的春天来了。

“要落实‘大职教’的理念,教师队伍也不能差。”郑山明说。

永州的办法是:一方面,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培训。“十一五”以来,永州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参加部级培训69人,参加省级培训200多人,到厂矿企业进行业务培训210人。另一方面,试行“编制到校、工资总额包干、动态管理”,鼓励学校积极引进“能工巧匠”,聘请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全市各中职学校共聘请各类兼职教师400余人。目前,全市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共917人,教师本科学历达到71%,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49%。

创机制,改模式,校企合作走向深入

“发展职业教育,关键在机制创新和办学模式的改革!”郑山明说,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对接产业,让校企合作走向深入。

企业办进学校?我们为此眼睛一亮――这在中职,少见。

位于零陵区的永州工商职业中专,校门口挂着两块牌子,除校名外,居然还有一块“飞凌时装有限公司”的牌子,厂子设在学校实训楼。记者现场看到,四条现代化的生产线,工人中有专招的也有学生,技术人员是企业专门派来的。建厂仅仅两个月产值就达60多万元。

而在离道县县城15公里的永州工贸学校,加挂的牌子就不止一个了。“鑫怡服装厂”老板杨美瑞就是该校的毕业生,毕业后在广东东莞虎门办了间工艺服装厂,专门生产婚纱和晚礼服,效益很好。听说她想回家乡办厂,学校第一时间请她,于是,小杨在母校实训大楼也搞了一条生产线。“永达电子厂”老板蒋富生,“永乐鞋业”朱茂,也与杨美瑞一样,创业后被学校引进,在学校办企业。

为什么要引企业到学校?永州工商职业中专校长陈文华对记者说,创办校园工厂,盈利不是主要目的,关键是借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缩短学生与岗位的磨合期,提高就业率,当然,也大大提高了“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目前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就达87.3%。他说,建厂资金是企业投入的,技术主管来自企业,工人就近招,有好多就是毕业了的学生;而企业也利用了学校的厂房和人员优势,实现双赢。

把学校办在园区,也是校企合作的一种形式。

永州市风景秀丽的浯溪公园对面就是祁阳县职业中专的新校址,同时,也是祁阳县工业园新区所在地。新校紧领园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零距离为园区培养劳动者”,“依靠园区办专业”,“专业与产业对接”。

创办于1984年的祁阳县职业中专,30多年里两搬校区,之前办在乡下时才300多个学生,1996年搬进县城时也才400多人,可记者2011年金秋时节采访时,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已达5000多人。“越搬越发。”校长钟端阳开玩笑地说。记者认为,实际上是越搬学校离企业越近,服务意识越浓。搬进县城后,学校办起了年产值30万元的服装厂、年产值300万元的印刷厂以及一个机械加工作坊,搬到园区之后,又开始在校内筹建电子厂和制药机械厂。目前这两厂都已建成,春节后就投入生产。学校还依靠园区开办了新专业:装备钳工、SMT电子等。“很多校长都非常羡慕我。”钟端阳自豪地说,政府对职教的重视真的是空前巨大,他随便举了几个例子:3年来财政已投入2600多万元;看中的老师随便进,今年一下就增加了23人;为解决老师住房问题,县政府专门在学校建设了96套教师周转房,供班主任和分管学生工作的老师和领导居住,为学校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还有招生政策――今年学校招收全日制学生2222人,去年是1998人。“学生好招,毕业又好就业,良性循环。”最难得的是,为充分发挥职校作用,县委县政府还作出这样一个决定:“园区用工,政府埋单,职校培训。”近三年,学校每年为园区培训的人数都在1000人以上。

由专业教师领办校办企业,是校企合作办学的另一种形式。

永州工贸学校汽修中心既是汽修专业学生学习、见习、实习的场地,又是全县汽车驾驶员的培训学校,还是对外营业的汽车维修中心,长安、吉利等汽车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中心。这个集教学、生产、销售、维修于一体的企业,就是本校涂黑弟等几个汽修专业教师领办的。除了工贸汽修中心外,蒋德成等老师还领办了永发电子厂,周训兴等老师领办了养鹅场。

校长何兆述说,诸如汽车驾驶培训、汽车销售、维修、灰鹅饲养加工等有技术含量,但非集群生产、规模管理的,交由教师领办更合适。这样做不但减少了引进企业的压力,还有利于专业教师的成长,有利于专业教师的科技创新成果直接转化成生产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待遇、地位。

蓝山校企合作的模式则是“凡县里大的产业群,学校必须有专业”。蓝山是全国除浙江外的第二大毛针织加工地,县职业中专先后与丽宏、承阳等针织厂联系开设毛针织专业;园区制鞋企业多,职业中专就与湘威、协威等运动用品厂联合设置皮革与制鞋管理专业。

道县在这方面更有体会。道县皮革制鞋业是这个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县城有皮鞋一条街,道县皮鞋已打入东南亚市场。早在10年前,县职业中专就办有皮革制鞋专业。2006年,又引进毕业生朱茂回校办厂。记者采访时,永乐鞋厂的厂子已正式生产,投入360万元上了一条生产线,安排了近百人就业。更令校长何兆述自豪的是,当职中校长20多年,学校精心引进的皮革制鞋、制衣、电子、模具等企业,如今全部成为县里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上一篇:人间的甘露 下一篇:让孩子具有终身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