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派的性质必然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取向

时间:2022-08-25 01:29:13

试论派的性质必然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取向

摘要:派的性质源于中华民族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诉求。在新时代,派的性质则呼应其所联系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内心信念和理想追求而确定。因而,派在价值取向上必然符合历经了历史的洗炼,广大人民群众经过奋斗所取得的和认可的、共同的核心价值体系。派的性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内在的契合性和一致性。

关键词:派 性质 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取向 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0-030-02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科学地概括和界定了在新世纪新阶段派的性质。“在新世纪新阶段,派是各自所联系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同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战友党;是进步性和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参政党。”这一性质的界定使的价值取向必然与历史条件、社会基础、执政党意识形态、自身的社会进步和广泛的代表性的要求相吻合。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在中国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与各派长期的共同的斗争,同各种思潮、各种价值观的碰撞、争辩、较量、凝练而成的价值体系。表明了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和共同理想,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价值观的继承和新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内在信仰和精神支柱,具有广泛而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科学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派的性质要求有内在的契合性和一致性。

一、在中国历史条件下。政治诉求决定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中国是具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执着的伦理、价值取向。社会一以贯之的伦理等级教育和倡导,统治者对伦理等级的强力规制和仕位利禄诱导,曾造就了封建制度的强大和稳固,也形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制度、思想、观念的保守和僵化。当面对新崛起的资本主义。我国封建制度的落后性立刻显现出来。新兴资本主义以其强劲的生产力为推动力,在短短的时间内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并对外实施扩张,掠夺。中国封建社会犹如一座腐朽的大厦,经不起经过工业革命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船坚炮利的攻击,千疮百孔,摇摇欲坠。文明古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遭受了欺压、。中国人民的苦难和屈辱,形成了中国人民共同的政治诉求:“三座大山”的压迫。许多能人志士为拯救中国。流血牺牲。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本着“君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精神,将一生投入到救国之中,最后还激励人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呼应历史的趋势,中国大地上涌现出的进步团体无不以救亡图强、复兴中华为志向。形成了趋于一致的根本的政治诉求,价值取向。

派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近代历史条件下,虽然各自所联系的群体和代表的意愿有所差别,但在根本的政治诉求上是有共同点的。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与派合作的历史原因和共同基础。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三座大山”,中国人民实现了千年梦想,从此站立起来的时候,也是派政治理想、政治愿望、政治主张的实现。因此,派完全赞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在社会意识形态上派与中国共产党有高度的一致性。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也就必然地成为各派的共同价值取向。

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共同理想体现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派所联系的是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这一社会基础决定了派与广大的劳动者、建设者、爱国主义者的共同理想是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社会发展的道路应按各国的国情和人民的意愿来选择,不应当强求一致。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历史观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从来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描述都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空想;也没有为哪个社会设置不变的、可以套用的框框。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这种具体的设想越多越陷入空想。在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和理想下,各国可以、也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寻找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学习的是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但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正是思想的伟大之处。邓小平同志以改革创新精神,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中国人民走向了富裕之路,从而昭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短短30多年的建设历程。已经创造了过去需用上百年时间才能创造的成果。中华民族正在迈向复兴之路,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升,全世界的华人、华侨为之自豪,爱国主义热情高涨。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人们新时期的共同向往和追求。派作为各自所联系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核心价值取向上是完全一致的。以此为精神动力,全国各族人民、各团体、党派将同心同德、聚精会神、一心一意谋发展,必将能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目标。

三、在中华文化背景下,民族精神确定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文化灿烂、人文荟萃。在延绵不绝的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救亡图存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具有勤劳、节俭,勇敢、礼让宽恕的品德。拥有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嫉恶如仇、天下为公、浩然正气的气节。尤其是国家意识、爱国情怀、忧国忧民、舍己为国。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代代相传,构成了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邓小平同志虽然历尽坎坷,但爱国之心从未动摇,他曾经深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因为爱国,有多少人可以忍辱负重,不计个人得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以说,各派是由爱国人士发起成立,各派的纲领中始终贯彻爱国的精神。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将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凝聚在一起。无论地位有多悬殊、无论贫富有多差别、无论身处有多遥远。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都能走到一起来。哪怕是面对酷刑、屠刀。都无所畏惧。革命烈士夏明翰的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就是这种精神的典型体现。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复兴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处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各派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受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而诞生,在新中国新世纪的历史条件下,同样是爱国主义精神

的召唤而发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派的诞生和发展的精神动因,当然也是各派内在的价值取向。

四、在新时代的形势下。时代精神和荣辱观展现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按邓小平同志的论断是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这一时代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身处于这一时代的人们,一定要有所作为、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中国共产党正是秉承时代精神,引领中国人民奋勇争先,克服种种困难,扫除重重障碍,改革旧体制,清除旧弊端,创立新体制,探索新道路,才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引自十七大报告)”改革创新是我们的共识,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的共同愿望。派在战争的困难时期与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同甘共苦;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仍然与共产党并肩战斗、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新时期的形势下。派的性质必然体现着社会主义时代精神韵价值取向。

改革开放让中国的视野开阔了、联系广泛了,文化的交流加速了,各种思潮的碰撞也加剧了。难免会使一些人迷失方向、模糊是非、难辨善恶。为了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总书记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扬了传统优秀美德,坚定、鲜明地表明了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什么为丑、什么为美;什么为荣、什么为耻。呼应了社会的需求,对我国新风尚的树立有深远的意义。

派能立足于改革开放的先潮,表明了其先进性。派在倡导传统美德、树立正气、纯洁社会风气、进行自我教育等方面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支持,体现了广泛性。这一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相互统一的性质,价值取向在道德要求上必定不能离开中国的传统美德,不能离开人民群众的美丑善恶的共同判断。因而必定体现社会主义“八荣八耻”的核心价值。

派的性质决定了派与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关系、配合关系、监督关系、存亡与共关系。决定了民主是政治诉求、理想追求、道德要求,派的性质与经过历史凝练、人民奋斗追求、时代呼唤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 蒋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人民日报,2007.2.13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读本,学习出版社,2009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4 刘建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派性质的认识与发展,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

5 李瑞民派在现实政治中的性质、地位和功能分析,山东文学。下半月2008(6)

(作者简介:吴发水,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邓小平理论,诉讼法学

福建福州350108)

(责编:若佳)

上一篇:煤炭矿区静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通胀经济趋势下大众投资理财现状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