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对大学生政治观培育的影响?

时间:2022-08-25 01:03:23

微文化对大学生政治观培育的影响?

【摘要】: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微博、微信等盛行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即微文化应势而生。本文在阐释微文化的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微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政治观培育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以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微文化;大学生;政治观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基金项目:2014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微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效用研究》(项目编号UPRP20140467)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移动通信网络的推广使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个人移动互联设备在大范围内普及,促使各类“微”事物快速兴起并推广,标志着一个新时代――“微文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领军人物,往往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也是微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微文化”给大学生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社会交往、生活方式等带来较大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政治观的培养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一、微文化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加拿大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曾说:“文化总是体现为各种各样的符号,凡举人类的器具用品、行为方式、甚至思想观念,皆为文化之符号或文本。”所谓“微文化”,是指以微博、微信等为新传播载体,并且经过信息传播与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相互影响,进而形成的一种微观的文化形态。简单地说,“微文化”是由微博而诞生的一切微思想观念、文字、符号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具体来说,微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1.内容简洁

从微文化这个词中的“微”可见其所传播信息内容呈碎片化,具有简洁性。例如,当我们发微博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字数限制,一般是在140字以内,像微电影也有一定的字数限制,一般在20秒到300秒之间。现如今人们都是快节奏生活,所传递的信息内容简洁化使大众更容易接受,人们可以在闲暇之余,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来、读取和转发信息。

2.传播便捷

随着个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微文化越来越盛行,现在人们只要手上有一部能上网的智能手机或者一个便于携带的平板电脑就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来传播信息。再加上微信息的内容简洁明了,无需长篇大论,因此,信息的传播就更快捷、方便。

3.互动灵活

在微文化背景下,微信息的内容简洁、传播便捷,这就更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微博为例,用户不需通过对方的验证,就可任意添加关注成为任意方的关注者,这样,只要关注的人信息,就能同步在自己的微博页面上。用户可对其关注者的信息任意评论或转发,这就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信息共享,使人们之间的互动具有灵活性。

4.个体性强

与传统媒介相比,微文化的传播表现出个体性强的特征。人们通过微博等传播载体,以原创文字、图片、视频、符号、表情等方式表达和传递个人的思想和价值观,使个人成为创造“微文化”的主体。由于网络的互动性,个体又成为“微文化”的受众,即人创造了“微文化”,又被“微文化”所影响。因此,在网络中,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微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这也切合了人们的个性需求和自主创作的满足感。

5.微小又巨大

微文化的信息内容简洁、个体性又强,容易使人们感觉到它的力量很渺小,但是如果通过网络群体的关注,信息马上就会升温,由微小的个人力量转化为巨大的群体力量。一条微博或者一条微信经过大量转发之后,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引来广泛的关注,引发社会舆论的狂潮。这一微小与巨大实现了个人与群体的辩证统一。

二、微文化对大学生政治观培育的积极影响

微文化自身具有内容简洁、传播便捷、互动灵活、个体性强等特点,使各大高校在教育工作中更加重视运用。对于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来说,更适应这种新型媒体来作为信息传播的教育平台。在大学生政治观的培育工作中,无论是培育的渠道,还是培育的覆盖性和及时性方面都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1.拓展了政治观培育的平台

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一系列的微媒体作为一种新型媒体,具有及时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这为大学生政治观的培育提供了新阵地。在微网络中,人人具有话语权,人人具有主动权,这拓宽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互动渠道。人人都是自媒体,表达方式的开放性提高了大学生参与信息交流、信息共享的平等性,促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互动更广泛、深入。大学生好奇心强,喜于接受新鲜事物,对于微文化衍生出来的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公益等文化现象更易于接受。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教育者还可通过微平台向学生传递政治理论知识、时事新闻等政治信息,同时也可以增加思想互动,这为大学生政治观的培育提供了新路径、拓宽了教育平台。

2.增强了政治观培育的及时性

在大学生政治观的传统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为主体,被教育者为客体,这一教学模式单方向性比较强,高校大学生属于被动接受政治信息,教师得到的反馈性较弱,这样教育者不能够及时地了解大学生真实的教育需求,从而导致政治观培育的针对性不强。微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它的出现为大学生政治观的教育提供了良好的交互平台,一方面大学生能够通过这一平台随时接受政治知识、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另一方面教育者可以随时了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动态,及时掌握政治培育工作的重点内容,这样就增强了大学生政治观培育的针对性和及时性。

(三)扩大了政治观培育的覆盖性

n堂是最常见的教育载体,教育的主客体在这一空间中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但是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政治观培育工作所达到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也没有得到大学生的广泛利用,而新媒体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大学生成为微博、微信的主体用户,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使政治观培育工作的有时性转变成无时性。微媒体涉及的资源广泛,教师与大学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政治信息共享,使教育资源达到真正的自由流通,扩大了政治观培育的覆盖性。因此,大学生在政治学习过程中,不仅是接受者,也是分享者。

三、微文化对大学生政治观培育的消极影响

微文化的开放性、便捷性、互动性和共享性为大学生政治观的培育带来了积极影响,但是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微文化在推进大学生政治观培育工作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1.削弱了教育者的主导地位

政治观的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灌输理论知识,在教育的过程中是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教育者的地位是具有权威性的,而受教育者处于被动地位。微时代的到来,不仅拓宽了政治观培育的平台,也使双方的交流具有平等性,大学生不仅仅是政治信息的接受者,也成为了传播者,也会成为信息的塑造者。大学生在接受教育者传授的政治知识的同时,也会吸收来自微媒体传播的多元化信息,所以政治课堂上教师的传授已不是获取信息的唯一来源,微文化的开放性打破了传统的话语垄断,这必然会削弱教育者的原始主导地位。

2.加大了舆情控制难度

在微文化背景下,其传播的政治信息内容呈碎片化的特征,实际上这只是对信息简单化、大体化,并不是信息内容的全部。急于求快的大学生囫囵吞枣式的阅读极有可能误解信息的本意,也使得大学生的思考方式趋于粗浅化。在这一平台上,不同的思潮之间相互碰撞,一些看似新颖的政治思潮中很有可能会夹有、马克思主义终结论等大量的负面的信息,大学生面对各式各样的政治信息辨别不清其真伪,这会导致大学生政治观出现偏颇。大学生通过微媒介自由表达见解,一些扭曲的政治思想则会被广泛传播,一旦被一传十、十传百式的转发,后果将不堪设想,这势必会引起思想舆论狂潮,使高校政治舆论控制难度加大。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当今社会不断发展,政治、经济、信息尤其是文化的冲突、渗透和融合,容易使大学生淡忘国家意识,消解民族身份,失去对传统的认同感,影响大学生正确的政治观的形成,探索微文化对大学生政治观培育的影响意义重大。

作者简介:

雷冬海(1969-),女,蒙古族,辽宁锦州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

代伶俐(1990-),女,蒙古族,辽宁阜新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读研究生。

上一篇:农业电气化专业电子硬件课程群建设方法研究 下一篇:浅析班主任在引导学生享受国家资助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