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导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25 11:14:20

学习指导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的任务之一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学会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从实际的教育教学入手,对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学习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步探讨学习指导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素质教育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学会审美、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而学会学习,则是其他几种学会的基础”。教师教会学生的重要途径则是进行学习指导。因为学习本身就包含着发展。今天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可是,明天的社会在前进,新的知识在激增,不会学习的人将无法适应新的需要,所以,学习必须着眼于发展和创造,即学会学习。

初中学生的学习现状是:小学升入初中后,随着学科的增多,知识面的拓宽,往往感到应接不暇。初中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某同学的学习很努力,智力也正常,就是成绩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学习方法不恰当。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的方法已成为制约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因为学习虽然复杂,但知识是有序的,知识之间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只要掌握合理的方法,循序渐进,就能逐步做到深层次地掌握,可是目前多数教师在指导学习方法时往往只注意让学生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课下多做练习,这虽然是必要的,可对多数学生来说无疑是机械的重复,只能浪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重学习负担。试想,初中八九门学科,各学科教师都这样要求,学生哪来的时间和精力?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学生厌学。所以,想真正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中解脱出来,既掌握好知识又有发挥个性和特长的时间与机会,获得学习的成功,教师必须重视学习指导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变得会学,使学习变得轻松。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将学习指导应用于物理教学之中。初中物理新课标指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学生只有经历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理解了概念和规律,才能解释物理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物理概念,达到掌握的目的呢?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以概念的引入为先导,培养思维的有序性。

在引入概念时,首先还原到人类历史上研究、认识新知识的认知过程,带领学生从零开始,找出规律,然后认识新知识。这样带领学生循序渐进地思维,教给学生新知识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方法。不论多么高深的知识都是建立在最基础的知识之上的。久而久之,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这种认知方法迁移到其他物理概念上,养成一种良好的认知方式和有序的思维习惯。

二、以概念的建立为突破口,培养思维的多维性。

在概念建立时,让学生敢于“离经叛道”,敢于向权威挑战,不唯书、不唯上,打破思维定势,善于迁移,培养发散思维。仍以速度教学为例,教师可设置这样的导学问题:日常生活中要表示物体运动快慢你会采用哪些方法?学生经过思维后会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在相等的时间里比较运动路程的长短;二是通过相等的路程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然后教师接续提问:这两种方法哪种更适合表示运动的快慢呢?学生可能难以回答。这时教师举例引导:某部队进行两天行军,要知道哪一天走得快,怎么办?几位学生进行百米赛跑,怎样比较谁快?谁慢?学生会立即回答出分别用前者和后者更方便。教师再问:课本上采用的是哪种方法来表示运动快慢的?若不是前人选择了前者,我们是否可以选择后者呢?通过这样层层发问,渐渐深入的方法,不仅加深了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学无定法的原则,培养其求异、创新的精神和独特思维与多维思维的能力。

三、以对概念的探究为主阵地,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揭示事物的隐蔽性本质,能够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抓住问题的核心,深思细研,寻根究底,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发挥。仍以速度为例,课本是这样说的: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先让学生分析句子成分,找出句子主干:速度等于路程。学生立即会反思:速度怎么会等于路程呢?速度与路程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联系与区别呢?然后进一步分析定语:“单位时间里通过的。”学生马上明白区别就在于路程本身仅仅是长度,与时间长短无关;二速度则是在“单位时间里”这个定语限制下通过的路程,区别显而易见,而联系又是紧密的。然后教师紧追不舍,接着再问:“单位时间”是多长时间?这个概念的使用范围是什么?变速运动的快慢又怎么表示呢?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不但会对速度的概念理解深刻,而且会对定义式和单位很自然地接受,教师不能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概念上,充分理解才是记忆和应用的基础。学生一旦养成这种深刻思维的习惯,就很容易迁移到密度、压强、功率、比热容等概念上,这种迁移一旦实现,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学会”变成了“会学”。

四、以概念间的联系和知识点间的内在规律为双翼,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注意概念间的贯穿对比和知识结构规律,特别是在复习时抓联系,找特征,运用分析,鉴别、归纳等手段,以表格、网络等形式为载体,将类似概念、知识结构对比、贯穿,使学生通盘掌握,必将为知识的记忆和运用奠定牢固的基础。物理概念分为两类:

第一,直接定义的概念,如质量、温度、力、电压、电阻等。这些概念的特征是直接给出定义。他们都有规定的单位,大多能用相应的仪器进行“直接测量”。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这个概念表示的是物质或物体的什么性质?(2)他的规定单位和常用单位是什么?(3)他的测量仪器是什么?怎么使用?

第二,间接定义的概念,如速度、密度、压强、功率、电流、比热、热值等,在教学中要善于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列成表格形式,并从中找出区别之处。

物理知识的内在联系是紧密的,如果我们善于分析,整理使各部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就像“串起来的珍珠”,是不易丢失的,当你需要时就可以随时“提取”。在物理中,许多这样的网络是现成的,只要同学们多思维,勤动手,用自己的语言经分析、综合把知识体系表述出来,无疑是学好物理的一条捷径。

总之,教师只要不把学生的头脑当储藏室,将知识塞进去,而是把它看做加工厂,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之下,学生必将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必将“学会他们怎样才能学到需要知道的东西”,即学习方法。

上一篇:TH5660C型加工中心故障的分析与排除 下一篇:给语文课打开另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