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期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2-08-25 09:36:08

关于新时期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思考

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有无教养的重要尺度,更是现代社会交往、商务、治学、从政等各项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的预备队,是我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言行文明,知理达礼,是他们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然而,目前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种种礼仪缺失的现象,已经严重损坏了大学生的形象,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因此,全面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深入探索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的有效措施,对加强高校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大学生礼仪素养现状

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的重点在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上,忽视礼仪素养层面的培养。大学生中存在的种种“受教育没教养”的不文明现象,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甚而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发展。目前,大学生礼仪素养现状和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应当引起德育工作者高度重视。政协司富春委员呼吁: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事不宜迟。目前,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主要有如下表现:

1.道德人格发展不完善、不和谐,甚至是畸形发展

有的大学生自命不凡,自我感觉良好,崇尚个性张扬,把违反校规校纪,不敬重老师,行为放纵,唯我独尊视为是有个性;有的大学生把一些不文明、野蛮、粗俗、玩世不恭看作是“时尚”、“潇洒”;有的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与人相处,缺少友好善良的愿望,缺少对他人的理解和宽容,容易意气用事、情绪冲动,动辄恶语相向、拳脚相加;有的大学生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自以为是,完全没有恭敬之心,自己要求得到尊重,却不知尊重别人,缺少团队精神,导致难以融入集体之中,良好的合作关系难以建立;有的大学生在道德观念上缺乏博爱之心和社会责任感,在个体行为上表现为自私自利、急功近利;有的大学生审美观念错位,缺少对形象美的正确认识及大方得体的追求,对美的仪表、仪态方面的客观标准认识模糊,盲目追求社会上所谓的“潮流”,以时髦、前卫、新奇为美,浓妆艳抹、发型怪异、服饰暴露,站没站相、坐没坐相、走没走相,根本不注意自身的形象美。这些都不符合大学生身份。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早已司空见惯,甚至颇有市场。

2.知、情、意、行发展不平衡,道德自律精神缺失,基础文明问题突出

上课迟到早退,逃课习以为常,无视课堂纪律,谈笑风生,谈情说爱,接打手机、接发短信,看课外书籍,旁若无人地化妆、吃东西;图书馆内占座位,大声喧哗,与人聊天,手机铃声此起彼伏,在图书资料上随意涂画,剪贴,甚至毁损、偷拿等;在食堂就餐不排队,因加塞引起的冲突时有发生,就餐时高声谈笑,就餐环境喧闹嘈杂,就餐时乱扔废弃物,桌、椅、地面一片狼藉;宿舍内熄灯后打闹、喧哗、大声播放音乐影响别人休息,不注意个人和公共卫生,在宿舍墙上乱贴、乱画、钉钉子挂杂物,不爱护公共财物,随意损坏宿舍内的公共设施如床、门、电话等,任意浪费水电等资源。有一些缺乏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比如看演出喝倒彩,听报告聊天、早退,校园内相互争吵打斗;还有一些学生缺少公共卫生意识,课桌上、厕所内刻满美人像、打油诗、顺口溜,墙壁上随处可见的污言秽语、脚印;教室、操场、楼道、礼堂等随处吐痰、乱丢垃圾等。在社会公共场所,这些学生还是一如既往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些不文明的行为在大学校园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措施

1.以知育人――开设礼仪课程,畅通礼仪教育的主渠道

认知明理,以形成学生自觉、自动的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学生要养成良好礼仪和行为习惯,首先是以“知”为开端,遵循知、情、意、行的内在规律,最后形成自觉、自主、自动的行为习惯。知是行为的先导,是产生行为的思想基础。可尝试在高校开设《大学生礼仪修养》课,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使得大学生们对礼仪的相关理论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教学内容注意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有针对性地将礼仪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大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掌握了必备的礼仪常识,了解最基本的礼仪规范。教学方法注意灵活多样,通过创设情景、学生示范等课堂活动,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使他们懂得讲礼仪、守规范的重要性,识别和抵制不文明的行为习惯和言行举止,养成讲文明、讲礼仪的自觉性。

2.以形育人――树立礼仪典范,发挥榜样示范功能教育学生

榜样激励是高校礼仪教育的有效形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荀子曰:“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甾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诌与我者,吾贼也。顾俊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人具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道德倾向性,能够被他人良好的礼仪风范感染,产生发自肺腑的恭敬之心,并以此激励自己积极向善、涵养德性,实现自我完善。“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用榜样人物的先进思想、高尚情操、优秀品质、模范行为教育学生,使礼仪教育具体、形象、生动,给学生一个更感性、更直观的认识,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运用榜样教育可以通过:一是名人示范。注意运用古今中外礼仪典范的感人事迹教育学生,通过礼仪讲座或反映礼仪典范的影视剧等直观形式教育学生;二是教师示范。抓师德建设、文明施教,关心尊重学生,注意运用教职员工良好的“师德”形象去影响带动学生。

3.以境育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礼仪教育的环境氛围

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由大部分学生大致相同的思想情感、行为方式形成的一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反过来使生活在其中的个体在思想、情感行为能力等方面不自觉地趋向一致,造就一种潜移默化的氛围,从而使大学生在知识丰富的同时得到性格完善、思想成熟、道德的认同和灵魂的锤炼。校园文化对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样,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主要载体,学校可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围绕礼仪教育主题,科学设计与安排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思想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自觉接受礼仪教育。因此,高校在实施礼仪教育时,可以将其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等介绍名人克己修身、以礼待人的轶事,还可以组织礼仪讲座加强礼仪指导,通过演讲、辩论赛、小品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深刻教育,弘扬文明之风,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4.以行育人――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实现自主式教育

社会实践对于社会意识范畴的思想道德、各种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同样,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也要积极发挥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社会实践能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磨练意志;关爱生命,完善人格等等,通过丰富的感性体验,在理性上不断得到升华。礼仪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实施礼仪教育过程中不能只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加强礼仪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礼仪模拟训练以及去各种礼仪性质强的社会活动场所,参与各种礼仪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受礼仪、学习礼仪、强化礼仪。社会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社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等,以鲜活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礼仪修养进行渗透式教育。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去,使大学生礼仪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社会实践,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礼仪的热情,不断提高自身的礼仪修养。

参考文献:

[1]王泽应,李培超,胡建新.公关礼仪学[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12.

[2]李君,王维新.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6(3).

[3]赵梅.论礼仪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1).

[4] 王冬梅.试论大学生礼仪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陕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1).

[5] 龙一平.以礼仪教育为出发点,促进大学生道德建设[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6(3).

[6]王玉丽.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和途径[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7]崔艳明,崔艳霞,庄士英.对大学生礼仪教育重要性的再认识[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6).

上一篇:高职教育中实施PBL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下一篇:高校多校区办学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