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职院校广泛建立就业学长制的建议

时间:2022-08-25 04:28:57

在高职院校广泛建立就业学长制的建议

摘 要:借鉴导师制的就业学长制是一种培养就业竞争力的方式,目前在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小范围实施,实践证明有一定的效果,有广泛建立的价值。

关键词:就业学长制 高职院校 建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3C-0022-02

高职院校是直接面向就业的学校,就业质量是高职水平的重要指标。笔者认为,就业学长制是一项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支持性制度,有广泛建立的价值。

一、建立制度的背景

导师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是一种给学生配备导师,由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进行个别指导和人才培养的制度。它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研究生导师、学业导师、职业导师、就业导师等等。学长制借鉴导师制,指导老师来自学校往届的优秀学长,因此取名学长制,学长主要职能跟导师一致。就业学长制旨在通过选拔的导师,与经验不足但有发展潜力的成员在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中建立支持性关系,在组织中构建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工作机制,这对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当前不少高职院校中,班主任和辅导员扮演了学习、生活、工作中无所不能的角色,任务繁杂疲于应付,远远不能与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相适应。受班主任、辅导员和科任老师负担越来越重的限制,笔者认为优秀校友是庞大且优质的人才库。因此,建议在高职院校就业教育中建立校友就业学长制,为每一位毕业班学生指定一名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作风正派的已毕业优秀校友作为就业导师,对其进行指导,提供就业咨询,引导职业生涯规划,尽快融入职业准备的角色,为提高就业质量和今后发展打好基础。

二、建立及实施准备

(一)对象选定:全面了解毕业班学生,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以毕业班学生为对象,实行为期一年左右的职业指导,自聘任就业导师之日起至学生毕业止。其次,该制度的主要组织者为学生工作部门和就业指导中心,职责是根据各人的专业、特长、性格甚至气质等个性和共性以及就业取向等要求,制定相应的职业指导规划,包括导师人选、指导时间、目标和内容、过程实施、考核鉴定等详细规划。

(二)学长选聘:严格选聘程序,以往届优秀毕业生为主体,保证就业导师质量

选聘就业导师要按照以下程序进行,保证推行就业学长制的规范性和严肃性,确保遴选出优秀人选。首先,以学校的名义向近年高质量就业的优秀毕业生以及杰出校友发出邀请,或者以学生个人的私交自己联络邀请,根据导师的工作繁忙程度和个人意愿,一名学长原则上只能指导一名学生,最多不超过三名学生,初步确定学长名单后,并由学长在一个月内提交就业指导计划,由学生处和就业指导中心根据学长情况和指导计划质量标准统一审核,确定名单。其次,举行聘任仪式颁发聘书。通过这个仪式使双方获得一种名正言顺的指导与受导关系,成为正式的指导关系,表明指导关系是合约化和持续性的。经过严格程序确保筛选出思想政治素质好、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业绩突出、责任心强且善于指导的优秀毕业生和杰出校友作为就业学长。

(三)双向选择:导师选择学生,学生选择导师,双向选择优化组合

可以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学生根据专业的特点和职业发展自我需求对导师进行选择,尊重学生们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导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和人脉背景,对学生进行挑选,最终使学生与导师建立以自愿为前提的一对一的指导关系。这种民主和自主的关系,使得双方在确定关系之前有充分的了解,达到双向优化组合。

(四)考核管理:加强导师管理,优秀学生榜样引导,表彰激励优秀导师

对指导者给予适当的津贴和就业经费支持,学校每学年对其就业指导工作进行考核,对指导成效明显的发出续聘邀请;学校将根据其指导学生人数及落实就业等情况,评选出全校优秀就业学长,并给予表彰和奖励;学校对高质量就业的学生在评优评先上适当倾斜,并作为聘请下一届学生就业学长的重要依据。

三、制度和过程实施

指导者和受导者是制度的主要实施者,在指导期间应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对毕业班学生的学习、工作、就业等方面指导和帮助。受导者是主角,要认真按照制度流程进行受训,配合学长的指导,协助单位做好日常的管理与考核等工作。

(一) 实施目标: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加速角色准备和转换,提高就业质量

毕业班学生在相当程度上还处于大学生的主体身份认同中,这会影响其思维及行为模式,从学生身份向职业角色转换是顺利融入社会的关键。学长应指导所带的学生做好学业规划和生涯规划,保管其规划资料并督促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则是个人长远发展的重要步骤,为一名新人职业成长明确方向。提高个人就业质量则是当下最重要的目标,在就业学长指导和帮助下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取得就业的主动权。

(二)开展形式:提供一对一指导,以全程指导为基础

以聘任负责制为约束为每位毕业班学生指定一名就业学长,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职业训练,以制度目标和受导者自身需求为导向开展指导工作。就业学长制必须注重毕业班学生的整体职业培训规划,对受导者进行了解和评估,进行有重点的引导和训练。并在聘请协议上明确就业学长在就业上负有的责任和义务,也在其群体中形成承诺压力,有助于形成相互竞争和促进的氛围。

(三)主要内容:提高综合能力,提供就业信息,以就业能力为重点

学长要协助学校对毕业班学生就业管理和考核,在指导期间,定期将学生的就业进展情况等反馈给学生处。要从思想上关心毕业班学生的成长,及时了解情况,以身作则,引导其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政治觉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要充分运用其社会关系为指导的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延伸学生就业信息的触角。

(四)导师职责:制定指导计划,引导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个性化咨询和推荐就业

学长根据学生的发展愿望和个性特点,根据专业形势,提供学习指导和升本、考研咨询;应指导所带学生签订就业协议书或劳动合同;应保持与学生的密切联系和沟通指导,并做好工作记录;结合自身的工作,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利用学长的人脉资源,推荐指导的毕业生就业。近年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由校友推荐就业的人数过千人,占毕业生的七成,校友推荐成为就业的主渠道。

(五)学生义务:履行指导要求,定期汇报情况,配合完成就业指导计划

学生应主动向指导老师报告学习、就业等情况,寻求学长的帮助和指导;学生应在学长指导下,积极完成指导规划;指导期满后,学生必须按学校要求提交总结,导师需要提交指导情况总结。

四、效果评估和分析

(一)以就业目标和学生需求为导向,更易受到学生的欢迎

就业学长制的目标是因材施导,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国家就业政策,及早做好生涯规划,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促进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高。优秀学长作为毕业生的过来人,是社会上的佼佼者,对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就业状态深有体会,具有相当的经验、知识和人脉,指导更有针对性,这些都对毕业生有所帮助,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这也是该项制度广泛实施的基础。

(二)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有助于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由于我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制约,学生从小接受应试教育,很少会主动考虑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高职院校肩负着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任务,因此职业规划的提早普及有助于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高职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势在必行,使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贯穿高职教育的全过程,更能体现高职的职能。

(三)依靠庞大和优质的杰出校友资源,有助于制度成本控制和大学精神传承

学校精神和文化是一种较难发掘、掌握、稳固和传播的隐性资产,通过就业学长制的分享与交流机制,有利于学校文化和传统通过最直接的传承者保留和传承。同时,人才库充分依靠杰出校友,有利于挖掘社会资源,节约教育成本,密切校友与学校的联系,有助于培养校友对学校的归属感。当今,社交成为互联网的革命性趋势,对高校而言,校友是社交网络最庞大的编织者,其价值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

(四)依靠专业和个性化专人指导,有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正处在对个体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学长多数年纪相仿,作为指导老师能够更直接了解打学生所思所想,在成长过程中起到传帮带的作用。通过与打学生的接触、交流,能够及时掌握打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即个人的兴趣、个性、能力、特长、学识等,而这些信息是大学生明确职业方向的基础。就业学长作为指导老师能够针对不同的打学生及时解决疑惑,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明确职业目标,并帮助挖掘职业潜力。

参考文献:

[1]刘旺生.增强高职文化吸引力对策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2012,(7).

[2]贺君. 大学生对母校情感淡薄的理性思考[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6).

[3] 姚圣梅,陈溅星.论大学毕业生党员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

上一篇: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现状及整治措施的研究 下一篇:生本教育理念下中职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