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拓展训练为平台 促进高职高专体育课程创新发展

时间:2022-08-25 03:36:22

以拓展训练为平台 促进高职高专体育课程创新发展

[内容摘要]拓展训练是对传统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发展,是在其基础上的学习模式的突破,它不是对传统教育的背离与反驳,也不是完全脱离传统学习的纯粹体验。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是对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是为了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通过体育教学改革这一平台,采用开设《拓展训练》课的方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拓展训练;体育;教学;综合素质

一、拓展训练简介

拓展训练(Outward bound)被人们解释为:一艘小船在暴风雨来临之际抛锚起航,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没有未来的挑战。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当时英国的商务船只在大西洋里屡遭德国潜艇的袭击,许多缺乏经验的年轻海员葬身海底,针对这种情况,汉思等人创办了“阿伯德威海上学校”,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使他们的身体和意志都得到锻炼。二战结束后,许多人认为这种训练仍然可以保留。于是,拓展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训练对象也由最初的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各类群体。训练目标也由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大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

拓展训练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引入我国,只是作为商务公司提高团队精神的一种手段而存在,由一些专门的人力资源培训公司运作。拓展训练作为高校体育的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的手段,在高校得到认同和应用,但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

二、拓展训练的特点

⒈成功心理训练――拓展训练是一项旨在协助企业提升员工核心价值的训练。通过训练课程能够有效地拓展企业人员的潜能,提升和强化个人心理素质,帮助企业人员建立高尚的人格;同时,让团队成员能更深刻地体验个人与企业之间、下级与上级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从而激发出团队更高昂的工作热情和拼搏创新的动力,使团队更富凝聚力。

2.团队合作训练――拓展训练是一套塑造团队活力、推动组织成长的不断增值的训练课程。这是专门配合现代企业进行团队建设需要而设计的一套户外体验式模拟训练,训练内容丰富生动,寓意深刻。它以体验启发作为教育手段,让每一系列活动中深刻的道理和观念,牢牢地扎根在团队和每个成员的潜意识中,并且能在日后的工作合作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是社会的需要

高职院校学生是在校接受就业前教育的最后阶段,他们最终将走出校园,接受社会的检验。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出类拔萃,不但需要不断补充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还需要团队精神、忠诚度、创新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等特质。

1.高职高专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欠佳。前几年国家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对12.6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其结果显示,大学生患有心理疾病者竟占23.6%。又据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北京地区23所高校6000多名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测试,发现有20%――30%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欠佳,其中缺乏自信心是最突出的问题。体质健康测试结果表明,近几年体质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

2.用人单位需要高素质人才。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以“如果让您为单位招聘员工,最看中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是什么?”为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企业最看重的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排在前面的依次为:团队合作能力、责任心、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道德诚信、创新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可见,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以上情况,不难发现供给与需求双方的矛盾:一方面是社会需求的增高,另一方面是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解决这种供需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如何在高职高专学校的教学改革进程中,通过体育这个平台实现这一目标呢?“拓展训练”这门课程的开设,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四、拓展训练课程的特点

1.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念进行课程建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应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结论开始,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进行学习,提倡学中做与做中学,而不是知识的套用,强调以任务为驱动并注意任务的整体性。要求学生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并在复杂的真实的情境中完成任务。良好的团队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现代人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人人格特质的两大核心内涵。在现代社会,人类的智慧和技能只有在这种人格力量的驾驭下,才会迸发出耀眼的光芒,拓展训练强调的是一种体验,是一种由内至外的自我教育。

2.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的灵活性。在“拓展训练”课教学设置中,要从解决社会需求与学生身心素质现状的“供需矛盾”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目标设定方面,根据企业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需求,在项目安排上较多地设置了以熔炼团队为主要目标的项目。另外,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的现状,在项目进行中注意让学生更多的感受成功的高峰体验,即使项目失败,也会通过教师的引导,化解学生的消极情绪,并达到提高“逆商”的目的。

3.情景教学模式是拓展训练课程的重要特点。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强,有很强的辩证逻辑思维,个性上也比较自主和独立,不过分依赖教师。他们在体育活动中不只满足掌握一般和简单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他们能较自觉地学习和进行自我评价,并且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这是个性发展的最佳时期。拓展训练可以通过剖析体育运动原理和相关的社会现象、问题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让这项运动对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个性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可能从事职业的特点与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拓展训练项目教学内容的“专业特色课程设置”模式进行教学。例如,电气专业要求学生掌握触电后的救治知识,我们应该在户外急救培训中,为他们增加心肺复苏的演练。

五、拓展训练的开展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1.新的体育课程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在课程内容方面,重视改造传统项目和引进新兴的体育项目,选择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的内容。

2.学校的体育教材大多数为活动类任选教材,提倡更灵活、更符合实际地选择教材,这部分教材应该让学生更广泛地接触体育文化,并能陶冶和娱乐其身心,从而使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更具有弹性。然而,随着当前许多院校招生人数的增多,体育场地受到很大限制,许多学校也由于经费的制约,在体育器材方面存在困难。因此,可以把相对朴素和简单的拓展训练因地制宜和因陋就简地融入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内。在教学方式方面,力求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改变过去仅强调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教学氛围

六、结论与建议

拓展训练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还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高职高专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将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之中,但要注意安全规范操作和科学系统评价。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应着眼拓展训练中个人的基本素质和促进团队精神的形成。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应片面强调心理训练和追求“一蹴而就”的教育效果,拓展训练对于推动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翁惠根.体育教育改革与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毛振明,王长权.学校心理拓展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3]宋金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拓展训练课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D].河南大学,2005.

上一篇:思想品德教育在信息技术课中的渗透 下一篇:多媒体教学间歇黑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