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生本资源:提升班会课效能的新途径

时间:2022-08-25 02:25:14

开发生本资源:提升班会课效能的新途径

摘 要:作为校本德育课程,班会课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但现在很多情况下,班会课的有效性非常之低。以“公共空间”主题班会为例,试图从“了解学生已有经验,优化教育资源;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捕捉生成性资源;满足学生内心需求,激发动力资源”三方面入手,通过开发和利用生本资源,提升班会课的教育效能。

关键词:生本资源;班会课;效能

作为校本德育课程,班会课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但现在很多情况下,班会课的有效性非常之低,它或者仅仅是班级管理信息的“传达课”,或者成为教师教育管理的“一言堂”。教师不上心,学生没兴趣,班会课往往形同虚设。

这类情况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教师在班会课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忽视了对生本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所谓生本资源,一般就是指学生在课内外表现出来的、可被教师利用的、有利于教学的,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需求、缺陷等,包括学生出乎教师设计的问题或回答,课堂中突发的事件或学生的特殊表现等。学生是建构课程的主体,只有他们的主体性被充分地重视了,他们才有可能自觉地对班会课的教育内容作出积极反应。所以,在班会课上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时,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有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积极的互动,从而提高班会课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本文将以“公共空间”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为例,谈谈生本资源在主题班会中的开发与利用。

一、了解学生已有经验,优化教育资源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必然携带着个体的生活经验、特定的情感态度进入学习情境。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是教师教学的基础性资源,它影响决定着我们教育的目标、内容和侧重点,准确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能有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教学资源的浪费。所以,班主任在进行班会课的设计时应该考虑:学生对于该主题已有怎样的认知和理解?他们可能存在的认识误区在哪里?他们需要怎样的指导和帮助。

以“公共空间”主题班会为例。笔者在高一任教,准备这节课时,对全班43名学生进行了摸底调查。发现对于“什么是‘公共空间’”这一问题,学生认识比较一致:“是公共活动的空间”“指一个人以上的,非单独使用的空间领域”“是公共场所,一个有道德约束的地方,要遵守公共的规则”……而对于“校园内,哪些地方属于‘公共空间’”这一问题,却有了明显争议:一方认为除了自己个人床位和桌椅之外,均为公共空间;另一方则认为学校整体就是一个公共空间,学校的每一个地方都属于公共空间。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他们在生活中比较自我,并不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于是,我直接淡化了对“公共空间”概念的介绍以及对遵守公共规则必要性的讨论,将整节课的教育目标设定为“(1)通过辩论对抗,帮助学生明确‘公共空间’的判断标准;(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了解自己的不当行为并分析产生的原因;(3)通过写警示标签和公益标语,共同纠正我们的行为。”

这种贴近学生的教育目标的设定,是教师对课程资源的选择和优化。它真正的关注了学生的人生经历和认知水平,针对高中生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致力于解决学生“知行不能合一”的现实问题,推动学生审视自己的生活,评价自己的行为,从而对教育内容作出积极反应。使班会课的内容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捕捉生成性资源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知识构成、思维方式、个性品质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即便面对同一个问题,他们表达出的见解与感悟也绝不相同,他们的探讨往往呈现多种路径,对现象的解读呈现多个角度和立场,而这种差异一旦以各种形式展现在课堂上,就成为了非常可贵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利用这种资源,筛选有价值的差异信息,设计合理的课堂活动,引发学生共同的关注和思想的碰撞,将他们的思考引向深入,提升思维的质量,成就课堂。

在“帮助学生明确‘公共空间’的判断标准”这个环节中,笔者设计了一个辩论赛,让两种对于公共空间的不同认知进行辩论,要求每个学生着重辨析“寝室床位和个人桌椅是否属于‘公共空间’”这一问题。虽然,不同的孩子观点有时截然相反,但在争论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反思自己的观点,分析坚持的理由。并能逐步认识到“公共空间不仅仅只是个地理概念,更重要的是进入空间的人们,以及展现在空间上的参与、交流与互动”“个人空间对公共空间也有着影响作用”“在公共空间中,人们更需要对他人的尊重与宽容”,不知不觉中,对问题的认识走向了更深刻的层面。

学生差异的存在是必然的,学生之间由于年龄相近,心理发展程度相似,这些差异的呈现,使他们同龄人之间得以相互影响,既激活了自己,又感染了别人,所以能够取得非常明显的教育效果。教师就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体现差异的设计理念,把提高和发展每个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落脚点。

三、满足学生内心需求,激发动力资源

每个学生都是带着需求走进课堂的,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便能激发起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其具有敏锐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情感体验。可见,学生的需求是课程资源生成的不竭动力。可是,在传统的班会课中,班主任的主导作用被极度强化,构成了对课堂的绝对控制。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被遏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需求难以被唤醒,任何的教育都不免沦为一种说教。

一般而言,学生除了掌握知识的需求之外,还常常有诸如“(1)趣味性——生动而贴近自己的课程内容;(2)尊严和安全感——感到被尊重、被保护;(3)权力和自由——学生希望进行自我调控和自我接纳,有自己的抉择权、自治权”等情感需求。在班会课的设计与实施中,只有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这些需求,才能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参与情绪,并能心情放松、思维敏捷,时有奇思妙想,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常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的处理中有出色表现。所以,在班会课进行的过程中,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教师,应该创建一种积极宽松的课堂环境。

总之,每个学生都是一座有待开发的资源矿藏。新课程标准下的班会课,将不仅仅致力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更希望借助生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开展更广泛、更深刻的思想交流和碰撞,激发和发掘学生的潜在发展能力,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吴文胜,董亦君.有效利用学生课程资源的问题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17.

[2]周荣秀.生本资源:课程资源构建的新视角[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47.

[3]张莉莉.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实施品德课堂教学[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4):64.

[4]崔勇锐.论中学班会课的定位及教育功能[J].天津教育,2011(12):47-48.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第十四中学)

上一篇:我的教育词典 下一篇:教师的人格魅力与高中地理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