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阅读训练

时间:2022-08-24 10:38:05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阅读训练

摘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忽视朗读的现象仍十分严重。教学实践证明,语文课堂书声朗朗能促进学生心智发展,对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训练;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69-01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忽视朗读的现象仍十分严重。教学实践证明,语文课堂书声朗朗能促进学生心智发展,对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朗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基本手段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朗读课文,就是对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朗读的遍数越多,感性认识就越深,就更易发展到理性认识。心理学特别强调“直观教学”,而语文教学中的“直观”最主要的就是语言的直观。它包括对课文的范读、讲解和学生朗读。范读,是教给学生感知教材的方法;学生朗读,是对教材的直接感知;讲解,则是在学生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2.运用阅读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

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还应加强阅读这个领域。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很适合学生阅读,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阅读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只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3.在阅读中体会语言美

高尔基说: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可见,精美的语言多么重要。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语言都朴实清新,精美生动,读来令人陶醉其中,余味无穷。阅读文中的语言还要关注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因为这也是使文章语言更见活力、情趣盎然的重要因素。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就运用了许多精彩动人的修辞手法,他笔下淡淡的月光、田田的荷叶、脉脉的流水、袅娜的荷花、漂浮的轻雾,笔墨不多,而光、影、声、色俱在眼前,绘出了一幅空灵的荷塘月色图。可见,只要用阅读充分发掘文中的语言美,就能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营造美的氛围,增强阅读感染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一切教学手段,营造美的氛围,展示美的境界,用美来熏陶学生,增加阅读感染力。《黄河大合唱》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不畏的英雄气概,《北国之春》会让学生荡漾起想念家乡眷恋亲人的情思,贝多芬的交响曲可让学生领悟到百折不挠的生命强音。播放这些配乐曲,创设感人的情境,让学生诵读文章,会唤起他们对美的感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动静结合写景状物,能让他们领略到其乐融融的自然美;《散步》中一家人尊老爱幼和谐相处,能让他们感受到其情切切的人情美;《岳阳楼记》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能让他们体味到其心坦坦的豁达美。《鱼我所欲也》中世代颂扬的仁义美,《桃花源记》中美好生活的幻想美,《望岳》中不畏艰难的壮志美,都会在他们的读悟中融入血液汇入心田。学生对美有了深刻的体验,才会产生对语文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才可能有自己创造。

5.注意阅读教学中的动态虚拟

5.1 阅读过程中的虚拟。 如阅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课文中并未写到他伯外貌,但通过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情节的描述,感知他疾恶如仇、刚强勇猛的性格特点,脑海中就会不自觉地显现出他的勇武形象。这时让学生把他的外貌描述出来,大多数学生都写到他“浓眉大眼,满脸络腮胡,人高马大,虎背熊腰”的形象特点。当这幅画只是在读者心中时,这便是一种隐性的再造虚拟。尽管这种虚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鲁达”,但又必须是“鲁达”,而不是“贾宝玉”。这就体现了虚拟的多元性和集中性。文学作品不仅在外貌上会留有空白,因此其他诸如心理活动、语言、神态等都可以进行虚拟。

5.2 阅读结尾的虚拟。 文学作品最大的艺术空白要算文章的结尾,在读者意犹未尽时画上了句号,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例如《皇帝的新装》,当皇帝“觉得百姓们说的话似乎是对的、心里有点发抖”的时候,故事就结束了。读者不禁要想:这个愚蠢的皇帝难道就这样算了吗?这时可以让学生根据皇帝的本性进行虚拟《皇帝回宫以后》。 学生对这一类的虚拟总是乐此不彼,即使最差的学生也急于表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只有坚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调动学生,抓住文本,创设情境,讲究方法,因“文”明“道”,因“道”悟“文”,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他们的素养,促使他们朝气蓬勃地学习和生活,健康茁壮地成长。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之方法谈 下一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指导“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