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历史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

时间:2022-08-24 10:31:04

浅析中学历史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

摘要:从积极开发并巧用教学资源、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两个方面,探析中学历史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即只有把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才能迅速提高课堂实效性,

关键词:历史 素质教育 教学改革

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既要提高课堂效率,又要进行素质教育。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如在强调能力培养的同时,忽视了对基础知识全面、准确、透彻的分析;而在过分强调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忽视了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了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的严重脱节;还有,课堂45分钟教学中的无效时间也大于有效时间。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历史课的时效呢?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经验以及我校实行的“4+1”模式,我认为,初中历史课教学中应该注意加强两方面的教学工作。

一、积极开发并巧用教学资源

关于教材,新课改指出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事实上也应该如此。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但绝不是唯一的。因为,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源、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我们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只是其中的一种文字材料而已。可见,有待我们去开发和利用的历史课程资源还很多。

二、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

如果说,积极开发和巧用教学资源是历史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基础的话,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就是使学生动起来、教学活起来的框架。因此,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为此,我在实际教学中,注意从以下“四个重视”入手:

1.重视时间的利用率

首先,认真备课,加强教学计划性。要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重、难点把握准确,并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究课堂教学系统严密,这是搞好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

其次,教师要做珍惜时间的表率。按要求做到提前2分钟候课,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拖堂、不讲废话,不在教学时间批评学生,特别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因为个别学生而整班性的上思想教育课,时间上会得不偿失,且收效甚微。在我校的“4+1”模式自主学习中是不会出现类似问题的。因为通过大量练习,老师只讲学生自行解决不了的题目。大部分时间是通过生生互动,组组互动来掌握基础知识,并且从而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再次,精心设计提问,精选例题、习题,注重实效。设计问题若没有次序,想一个提问一个,整节课会上的没滋味,学生会浑浑沉沉,因此提问要紧扣关键,注重启发性、有效性。另外,要讲究语言艺术,做到精炼、简洁、准确、生动。

第四,加强课堂教学秩序管理,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4+1”学生自主讨论注重实效,特别在学生讨论及其展示等环节时,要努力使课堂气氛做到“实而不化”、活而不乱、急缓协调、动静搭配、易中求深、情景交融、严防失控。

最后,把握好最佳时机,构建“兴奋岛”,提高“专注率”,并运用“场效应”促进教学。

在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有效时间与无效时间的关系,教师主导时间与学生主体时间的关系,专注时间与学术学习时间的关系,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无效时间,合理分配教师主导活动时间,提高学生“专注率”,加强学术学习时间,以此提高教学效率。

2.重视基础知识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一定程度的历史基础知识决定了一定程度的学科能力,没有足够的基础知识作准备就无从谈起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反之,基础知识掌握的越多越牢,理解、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为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重视历史知识的条理性,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体系。

以时间为序或用序号把有关内容按并列和从属关系列举起来,常用此种方法使学生完整、清晰、系统的掌握知识,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体系,真正达到事半功倍。

其次,重视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在中国古代史中有一种考题:在中国古代史中,有封建社会经历了三次国家的分裂,四次国家的统一,从三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发展的趋势来看,其共同的结局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从中有何启示?如果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了中国历史由分裂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认识到孕育统一的诸多共同因素,那么这个问题也不难解决。为此我们在复习中应丛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地掌握历史发展的演变过程,建立起纵横交错的立体历史网络结构,这样就可以把握历史发展的本质性和规律性,较好的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

3.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

死记硬背已不适应历史教学,翻一翻多年来中考试卷不难发现,众多考察能力的题目,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做对的,为此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重视阐释能力的提高。历史阐释能力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条件下能够正确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具备正确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历史规律的能力。

其次,应重视挖掘历史现象和本质特征的能力。据中考以及高考考察难度分析,主要考察着眼点应落在历史事件的性质、特点、实质、根本原因、最主要原因、影响等方面,这就要引导学生不仅要抓基础知识还要重视历史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学会运用透过历史现象看出历史的本质特征,探讨历史发展规律,这样才能提高观察和分析历史的能力。

4.重视历史知识的落实

重视时间的利用率、重视基础知识、重视学生能力提高,但更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知识落实。无论教师讲得多好,理论多么透彻,但学生不能真正吃透消化,还是无法提高学生成绩,而如何作好知识落实呢?

首先,应做到对历史知识的及时反馈,主要通过课堂上的小组内提问,师生的提问,课后作业以及阶段性的单元检测等办法,及时发现并解决复习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今后的复习中避免重蹈覆辙。

其次,检查效果应多样化,除相应的练习和互相提问外,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真正实现教学中的学生为主体。初三历史多轮复习中,都要注重复习检查的多样化。在专项训练时,可以把一些归类问题让学生自己整理,例如,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状况,分成5个阶段:(1)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2)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经济;(3)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经济;(4)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5)“二战”后至今的资本主义经济。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查找资料,发现问题,锝出结论,得到启示。另外,在出典型性的选择题及材料分析题时,可找出突破点,师生共同讨论(把讨论式教学法贯穿于复习过程之中,从而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极其小组间合作意识),然后通过教师点拨,学生总结,集思广益,开拓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讲演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一展风采。

总之,初中历史课的学习只有真正做到重视,把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才能迅速提高课堂实效性,在测试和学业水平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上一篇:构建信息技术课中的合作式教学 下一篇:如何让数学课堂练习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