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建筑文化传承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2-08-24 08:35:18

高等学校建筑文化传承的策略研究

一、高等学校建筑文化的内涵

作为一种艺术的体现,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建筑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价值以及所属地区的区域特征等在群体或个体建成环境中的反映。建筑文化是由“内核”文化与“外缘”文化构成的。“内核”文化是长期积淀渐进形成的建筑物的本质,它是古老的、纯色的、发育完善且自生根的文化,在建筑学上这种内生延续的文化被称为建筑文脉。文脉的形成是历史沉降的结果,国外学者也将其称为“历史地段”。它具有意义上的凝聚性、关联性或延续性,它是大量既往事件、时光和记忆等“文化因子”在建筑上的划痕;而外缘建筑文化是新形成的建筑符号和建筑元素的表达,或对域外建筑理念的吸收和兼容,它是年青的、非纯色的,正在发育中的一种移植文化。内核建筑文化具有强大的递延能力,外缘文化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高等学校建筑文化是建筑文化的有机构成,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教育属性,是建筑学、文化学和教育学的有机结合。具言之,就是指高等学校建筑群体及其周围空间所体现的形态设计、布局功能、意蕴风格、喻义价值等及人们对此的评价、欣赏、情感归属等文化因素的总和。高校建筑文化也可以分为内核文化和外缘文化,也是学校积累与发展的产物。一般而言,知名大学和名牌(重点)中小学具有较强的内核文化,而新建学校则吸收了更多的外缘文化。高校建筑文化是和学校及学校所在学区的整体文化不可分离的有机体,它本身就构成了学校自身的隐性课程,构成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学校的品牌形象。优秀的学校建筑文化是影响师生及社区人士情感、品格涵养以及熏染文化气质的一个相当微妙而现实的因素。“典型的高校建筑文化,能使人一踏进校园便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它的影响和存在,生活在其中能清晰的体会到高校的气氛、使命,甚至高校的价值和精神。”

二、高等学校建筑文化传承的策略

作为一种历时性与共时性存在的高校建筑文化,其在文化传承方面会比文化创新具有更大的难度和更复杂的矛盾性。比如建筑规划一所学校,由于空间的局限,在拆除旧建筑与新建校舍间必然会发生难以调和的冲突,这里面盲目的拆除和机械地保留都对学校发展不利,关键在于技术和策略的合理运用。当我们有了学校建筑文化传承的理念,那么下面的具体技术问题尽管是艰难的,但也不是无路可循,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政策与立法方面的支持

在集合专家学者意见和公众动议的前提下,会同建筑、规划、环境、卫生、文物部门出台《学校建筑现代化实施办法》,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学校建筑的方针、原则、方向,加强高校建筑的文化尺度,加大高校建筑的文化传承力度。研究保护与创新、发展与继承之间的关系,开展学校与社区协调发展,突出区域特色、营造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立法研究。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在营造绿色校园、人文校园、科技校园和数字校园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开展实证研究,并且进行政策分析和专家咨询,开展听证会,汲取各方意见,出台一系列“办法”或“条例”,立足今后几十年的发展,要加大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和公众性,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比如北京在这方面就已经意识到了立法的重要性,借2008年人文奥运之机,就城市保护进行了长远规划,出台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学校建筑文化的传承可以以此为契机,结合北京特点,提出申请,争取社会资源,展开对学校的保护与建设。如大兴赢海二小拟就学校的上百种树木申请绿色校园保护计划,而北京的府学小学、通州二中、潞河中学及东交民巷小学等学校建筑都已列入政府保护范围。

(二)专业人员的支持

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毕竟不是建筑业的行家,作为一门高度专业化的工作,高校建筑及其文化传承必需求助于专业人员,在这方面,新加坡和美国等国的经验可供我们参考,也就是政府与某些建筑设计和施工长期合作,而这些合作者都是精通社区文化、教育特点和建筑知识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是一些资质和信誉良好的大公司。而专业人员也将会同学校师生、社区人士共同商讨学校建筑及文化保护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协商与交流,必要时还要进行信息公开和公众投票。比如,北京第十一中学,在非常狭小的空间中创意出了无限的想象力和空间作法就值得借鉴,他们借助专业的形象设计公司,进行学校的CI形象识别,达到了“小中见大,无中生有”的效果。

(三)坚持的基本原则

高等学校建筑文化传承原则概括地讲有四个:一是方向性原则。现代高校建筑文化建设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先进的现代学校建筑文化是教育方针的体现,充分体现了“教育为人民服务”根本,先进的学校建筑文化是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的有机结合;二是整体性原则。现代高校建筑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因此,要从总体上对现代高校建筑文化建设进行规划,做到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课程文化、网络文化建设和学校其他文化建设相结合;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建设相结合。使各个因素协调一致,保证现代学校建筑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使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三是主体性原则。现代高校建筑文化本质上是师生文化,学生和教师均是现代高校建筑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现代高校建筑文化建设的设计者、组织者,又是现代高校建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实践者。现代高校建筑文化建设要全心全意地依靠师生员工,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尊重他们的民利,听取他们的意见,反映他们的利益,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建设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使现代学校建筑文化建设富有生命力和活力,取得扎实的成效;四是选择性原则。现代高校建筑文化是一种开放文化,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这样复杂的社会文化。高校建筑文化建设必须进行必要的过滤和选择,吸取精华,将其内化为特定的学校建筑文化内容,形成富有个性的文化系统,并且不断调整、充实和发展,以适应社会文化的时代要求和现代学校建筑文化主体的内在要求。

(四)高校建筑文化传承的基本技术

高校建筑文化传承具有一些基本技术,比如复古技术、仿古技术、移植技术、融合技术、局部保留技术、典藏技术等。复古技术就是将已经受到破坏的那些有必要修复的学校建筑,比如北京四中具有百年历史的“校门”就可以进行复古研究,但在复古的同时有一项是必须考虑的,就是建筑物的安全性;仿古技术就是将一些新建筑利用新材料和新工艺仿照过去学校的建筑重建,使其具有观摩性,比如哈尔滨师大附中新建的主楼就是仿照过去主楼进行创新后而建成的;移植技术是对一些需要搬迁或者异地安置的学校,将学校建筑的部分或局部重新移植的技术,比如北京大兴青云店学校有一颗古树,已经列入了《语文》课本之中,在学校搬迁之际,如何移植就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融合技术,就是将学校建筑文化有机的融合进社区文化之中,比如北京什刹海和鼓楼附近的学校如何融合进北京保护的“胡同文化”和“四合院文化”之中,再比如南京蒲口小学就利用学校改建的机会,请复旦大学的专业人员设计了颇具农村风情的徽式连廊技术,使学校有机的融合进了地域文化之中;局部保留技术就是对原学校建筑中无法再整体保留的学校建筑进行局部保留,或放入校史馆中进行纪念性保留,比如北京十一中学的将帅语林碑就是一例。

总之,学校建筑文化传承是联结学校历史与未来,是让学校唤发出生命力的一门科学,一门艺术,一项技术,更是一项事业,对这个问题的思索体现着包括建筑师、教育家和全社会公民在内的理智品格、历史责任、决策勇气与生存智慧。

(作者单位:1.齐齐哈尔医学院;2.齐齐哈尔大学教育与传媒学院教育系)

上一篇:房屋建筑工程中无损检测方法特点浅析 下一篇:合成空间理论与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