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保险法》给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改变

时间:2022-08-24 07:48:44

浅析《社会保险法》给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速建设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体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基金和财政投入持续增长,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不断完善。随着改革深化和社会发展,经济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了出来,伴随市场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养老保障的任务越来越重,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强调了养老保险的重要性。2010年10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讨论通过了《社会保险法》草案,并定于2011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社会保险法》的颁布,维护了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对促进养老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养老保险政策历史沿革长,前后政策变化大、分支多,被专家形象的称为“碎片化”。《社会保险法》立法的目的正是在于去除“碎片化”。包括覆盖人群在范围上的“碎片化”、社保基金在层次上的“碎片化”、转移续接在时间上的“碎片化”,缴费年限在空间上的“碎片化”。《社会保险法》全文共十二章九十八条,其中就养老保险制度设立了专章,共十三条,对覆盖范围、转移接续、统筹层次、待遇构成和享受条件等七项制度作了规定。《社会保险法》的颁布为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奠定了法律基础。

一、确立了覆盖全面的保险制度

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对覆盖人群进行人为分割,造成了覆盖人群在范围上的“碎片化”。《社会保险法》力图缩小这一现象。它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三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是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是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主力,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筹集资金,采取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缴费基数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标准,企业缴费比例为20%,个人缴费比例为8%,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由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其缴费标准为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20%,其中8%记入个人账户。二是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三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居民可以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指导意见指出,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实施范围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基本一致,2012年基本实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社会保险法》用一种不同的制度模式,使全民分别投保,在这种模式下,过去按人群来建立社会保险制度以及地区分割的状况,会得到更好的改善。

二、确立了保险关系的转移续接

缴费续接不畅,造成缴费不连贯,存在时间上的“碎片化”,也是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又一大问题。由于转移接续没有普遍全国,我国某些地区出现了“退保潮”现象,这是由于制度设置的缺陷造成的。

《社会保险法》出台之后,明确规定“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基本养老金分段计算、统一支付。”由于各统筹地区收入水平差距较大,缴费基数相应也会拉大,如果不分段计算,可能导致不公平或者会导致劳动者选择收入较高的地区退休,所以有必要实行分段计算。所谓分段计算,是指参保人员以本人各年度缴费工资、缴费年限和待遇取得地对应的各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计算其基本养老金。为方便参保人员领取基本养老金,《社会保险法》还规定了统一支付原则,即无论参保人员在哪里退休,退休地社保经办机构应将各统筹地区的缴费年限和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分段计算出来,将基本养老金统一支付给参保人员。

这一规定打破了统筹地区间社会保险的壁垒,用人单位能够更加自由地选择本单位所用的人才,而不必为社保关系的转移接续研究变通的留人方法。既有利于劳动力跨地区自由流动,也解决了不同地区之间基本养老金待遇差别问题。

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在我市早已开展,目前省内外已基本实现“无障碍”转移。

三、确立了社保基金的统筹层次

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另一重点问题是:统筹层次过低,基金管理分散,调剂力度较小,造成社保征缴、管理、使用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形成层次上的“碎片化”。统筹层次低,会制约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共济效应,产生地方政府越权支配,限制劳动力合理流动等诸多弊端,难以发挥基本养老保险的互济和调剂功能,不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而且转移接续困难,影响了劳动者参保的积极性。

有专家指出,把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提高到全国,是健全养老保险制度的必然要求。欠发达的内地农民工到沿海地区打工,所缴纳的养老保险统筹部分留在了发达地区,几十年后领取养老金时,却回到内地,即使达到了省级统筹,依然是相对贫穷的内地在补偿着发达的沿海地区,这样的怪圈必须通过全国统筹才能打破。而全国统筹并不能一步到位,需要逐步完善。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有关部门评估,全国已经有25个省级单位达到了省级统筹的标准,河北省在2007年,成为首批达到省级统筹标准的省。

四、确立了不足缴费年限的待遇标准

过去规定养老保险累计交满十五年,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就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但是有些参保人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还未交满十五年,就将个人缴费金额退还,且不能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这是一种非常不科学的处理方式,形成了缴费年限在的空间上的“碎片化”。若某人50岁参加养老保险,到法定退休年龄60岁时,他只缴费十年,按之前的规定,缴费不满十五年,不能享受按月领取养老金待遇,只能选择一次性领取其个人缴费金额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社会保险法》出台后,使用了一种更加人性化的处理方式,就是参保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一是允许参保个人继续缴费满十五年,再办理退休手续,按月领取养老金;另一个渠道是参保个人可以转入新型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或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规定享受相应养老保险待遇。选择的出路多了,实际上是增进了老百姓的权益,也是更好地贯彻了“老有所养”的立法精神。

五、确立并完善了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等多项制度

《社会保险法》第十七条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遗属可以领取丧葬费和抚恤金;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领取病残津贴。所需资金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

我省规定,职工因病或非因工死亡的,其遗属可以领取丧葬费和一次性抚恤金。丧葬补助金和遗属抚恤金也是职工参保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一部分。丧葬补助金一般按照职工本人2个月基本养老金计发,一次性抚恤金一般为3个月基本养老金,若死者有2个遗属可领取6个月,依此类推。这一规定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对参保人员死亡的待遇支付范围。

此外,《社会保险法》还明确了社保经办机构的职责,严格了社保基金的监管,引入了司法强制力保障社保费的征缴等等,保证了《社会保险法》的贯彻落实。要使《社会保险法》真正落到实处,切实的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还要加强政府监管,加大宣传力度,才能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保险法》在我国“十二五”规划起步阶段颁布施行。为我国社会稳定、经济运行构筑了的“安全网”和“减压阀”。这将对我国当前经济转型时期产生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养老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险法》的重要组织部分,也存在着许多理论上和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立法基础的不够完善、制度仍需健全、做实个人账户不够彻底,还需要配套的规章制度同步实行,进一步细化《社会保险法》。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法律的约束下,我国的基本养老体系会越来越成熟。

上一篇:“基本文化权益”的内涵与意义 下一篇:中小学教辅读物鱼目混珠质量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