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传统伦理思想管窥

时间:2022-08-24 06:33:50

壮族传统伦理思想管窥

【摘要】壮族传统伦理思想是壮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总和,是中华民族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传统伦理思想在壮民族家庭邻里、生产生活、礼仪习俗等方面均有广泛的反映,并制约和影响着壮族人的思想观念和日常行为。

【关键词】壮族传统伦理思想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092-02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等省区。“壮族”称谓随着历史更迭而变化,于1965年改为“壮族”。壮族历史悠久,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显示出民族的个性和独特的道德观念。

一、壮族家庭邻里中的伦理思想

家庭伦理不仅是社会伦理的缩影,而且还构成社会伦理的基础。个人的生存、民族的发展繁衍、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壮族传统伦理思想重亲情,以家庭为最基本单元,形成了以孝为基础的伦理世界,规范着家庭成员关系以及维系着邻里大家庭的和谐有序。

(一)尊老重孝

壮族是一个敬老、尊老的民族。壮族宗教经文《布罗陀经诗》中伦理观最突出、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尊老重孝。在壮乡,老者象征智慧,诗中多处提到“老人家的话就是宝,老人家的话就是药”。时时提醒晚辈要尊重老人,说话不能顶撞老人。壮族的孝道除对父母,还表现为关怀鳏寡的“泛爱”,达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境界。在壮乡,邻里关照鳏寡老人和孤儿是很自然很平常的事情,这是壮族的公德,体现了儒家思想“四心”中的怜悯之心和恻隐之心。壮族呼吁善良的人都关心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让所有人都能体会到人世间的真情和温暖。

(二)和睦齐心

壮族《布洛陀经诗》第六篇伦理道德(唱罕王)》里记载:“最亲还是长兄亲……我们宁愿承担一切苦楚,我们不谋算别人,哪天有酒有茶,找兄弟先喝,如果不让兄弟先吃,碰到倒霉落败的日子。”尤其是“不要欺负祖宗,不要欺负兄长,欺负长兄不合伦理。”壮族格言“刀砍水不断”说明了兄弟之间本是同根生,手足亲情是斩不断的。兄弟分家以“不伤手足情”为原则,分家中孝敬父母问题仍很重要,所有儿女都有赡养父母老人的义务,这点不容置疑,是人最基本的人性道德。“兄弟齐心,其力断金”。家和万事兴是处理家庭成员间关系永恒不变的真理。

(三)友爱互助

壮族聚族而居以及重农轻商,壮族村落中的邻里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壮族人民认为“邻里众兄弟,莫用话相伤”。因为壮族人民性格谦让,使得他们认为“少一句也罢,何必话相咬”。乡亲邻里之间互相帮助是壮族人的高尚美德。如《宜山县志》说:“宜山贫民,丧葬相助,如甲有丧,乙为之资;乙有丧,甲为之助,名曰节孝。”如遇到家庭建造新屋或是婚丧等事,同村和亲友,都自动前来帮助。这种互助习惯,不仅增进劳动人民之间的团结友爱,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劳动力得以组织起来,对生产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壮族生产生活中的伦理思想

千百年来,壮族人民在自身生产生活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与大自然搏斗,与剥削压迫的统治阶级斗争,锲而不舍地追求着理想和美好生活。这样的生产生活历史正是壮族民族文化、民族意识的重要载体,充分展现出壮族的传统伦理思想。

(一)开放、包容

壮族人民对外来文化持开放、包容态度,善于吸收、融化,使自身发展充满活力。如利用汉字构字法创造壮语文字,吸收汉族宗教文化,形成以“筛”为代表的民间宗教。壮族经历过自然界和其他族群力量的冲击,却不绝如缕地延续民族血脉,演化成如今拥有1700多万人口的中国第一大少数民族。这一事实本身,值得从民族血脉的繁衍以及人类与自然相适应的角度加以系统研究。

(二)公正、平等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壮族倡导和平处事,追求“人和”和人人平等的大同社会。“富家样样有,香火也断根。花钱如流水,还得见阎王。”这体现了老百姓渴望公正,对作恶者恶有恶报的愿望。同时,“以上补下”思想反映出壮族朴实的平等观。强调人民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才是历史的主人,是社会的主人。对为富不仁者进行警告:“劝你有钱人,莫欺穷汉家。量人莫量尽,他日会翻身。”通过揭露为官者生活骄奢淫逸,鱼肉百姓,胡作非为,蛮狠无道的丑恶嘴脸,烘托人民强烈要求平等的愿望。

(三)牺牲、奉献

壮族古老神话《母子访天边》是自我牺牲的赞歌。壮族及其先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从未间断过。清朝太平天国起义、辛亥革命和孙中山领导的多次起义,这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壮族人民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保卫祖国南疆的重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千百年来壮族人民正是把这种精神视为自己民族的崇高美德,每当外族入侵,或是祖国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他们就会挺身而出,敢于牺牲和奉献。

三、壮族礼仪习俗中的伦理思想

壮族人民向来都有敬贤尊誉的美德。在壮族人心中,贤德之人就是权威,他们的见解往往十分受尊重。壮族伦理思想强调取“利”必须合乎于“义”。“打老庚”习俗的出现,正是因为壮族人民主观上相互提携和重义轻利的民族性格所致。

(一)尊贤敬贤

“凡有吉庆,必唱歌以为乐”,“善唱歌者,能博得全社会一般民众的尊誉”,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刘三姐被尊为保佑人们的聪明、善歌的神仙。由此可见壮族民间尊贤敬贤的风俗。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刘三姐故事中的“对歌”说明壮族文化坚持民间性和人民性,民间立场即人民立场。在当时也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反映出壮族人民对于追求社会发展方向先进性的朴素世界观。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等,我们要加以改造与传承。这些对于个人素质提升、人际关系协调、社会风气塑造,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二)博爱尚义

壮族有“打老庚”习俗。“打老庚”又叫“认老庚”,不受民族、地域限制,邻居或远方朋友,只要性格接近,志同道合,都可成为“老庚”。虽有血缘差别,但“打老庚”后,就来往频繁,互相照应,亲如兄弟了。大家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平等的,没有地位高低、身份尊卑之分。逢年过节,相互拜访邀请,若家中有事,对方亦会鼎力相助。“老庚”关系是可以世代延续的。一般父辈有“老庚”关系的,他们的子女也会互相称之为“老庚”;对长辈也要称“老庚爹”或“老庚妈”。“老庚”之间保持淳朴的兄弟关系,几乎没有功利色彩。“老庚”情感延续,人与人的互助发展到家庭与家庭的互助,小团体之间的互助发展到大集团之间的互助。这样就能使“小爱”延展为“大爱”。

总之,壮族是富有道德传统的民族。壮族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形成了带有自己本民族特点的伦理思想,同时又受到其他民族伦理思想的影响。但总体上来说,壮族还未形成完整的理论形态,加上历史的原因,壮族传统伦理思想因长期缺乏专门、系统的研究而未能引起人们足够重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壮族地区得到深入发展。壮族人民对本民族的传统伦理思想及传统道德遗产进行了批判继承,使壮族传统伦理思想获得了新生。今天,发掘、整理壮族传统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于弘扬壮族传统民族文化,充实、丰富中华民族伦理思想宝库,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上一篇:无效 有效 高效 下一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理咨询技术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