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野下城市建设规划探讨

时间:2022-08-24 02:28:14

生态文明视野下城市建设规划探讨

摘要:生态文明理念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我们要推动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要在理解生态文明内涵的基础上,做好城市建设规划。本文概述了生态文明及其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意义,并分析了生态文明视野下城市建设规划要点。

关键词: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空间结构

中图分类号:R126文献标识码: A

一、生态文明及其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当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提出的一种替代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它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类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为止最高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兴起有其科学理论的准备和实践基础,是当代人类在探索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逐渐明确下来的,在对人类中心观及其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行为的深刻反思的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的。生态文明包括较强的生态意识、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完善的生态制度。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城乡规划转型,具体意义如下:

1、从建设本位到生态优先

目前,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处于投资推动阶段,通过投资,推动和引导城市土地开发,以合理有效地利用城市土地资源。通过建设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从物质基础上保证“以土地换资本”的建设本位思想指导下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但是,在资源环境约束、生态矛盾凸显的社会发展背景下,以投资推动为动力的传统城乡规划并非可持续的,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服务型经济发展模式引领创新型经济发展,推动城乡发展建设进入创新推动阶段,催生城乡发展模式转型。

2、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城乡规划转型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制度和规划设计的突破。在城乡发展战略中加强生态资源的研究以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在总体规划中充分融合生态规划,在控规中创新开展城市生态设计,在专项规划中逐步规范生态内容。坚持生态优先,以生态视角看待城市发展问题,以生态框架作为思考城市问题的逻辑起点,构筑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城市生态空间体系。规划在为净月高新区构筑生态框架的前提下谋划发展结构与总体空间部署。坚持生态优先、特色引领。

二、生态文明视野下城市建设规划

(一)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人类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城市地域内的综合反映,是城市形态在空间上的物质表现形式。城市空间结构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基于生态文明的考虑,城市空间结构的建构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空间结构要适度紧凑

在西方学界,紧凑城市是近年来流行的一个概念。但是,其支持者与反对者都很多。近年来,我国的许多大城市盲目追求扩展城市空间规模,通过/撤县(市)设区等行政区划调整方式使城市的边界迅速向外推移,其结果是各城市组团过于分散,不但造成了就业)居住之间的通勤距离过长,而且使得公共交通难以发展起来,对小汽车的依赖增强,能源消耗增加很快,交通污染大幅度增加。因此,考虑到中国人多地少的现状以及节能减排的要求,我国的城市应适度紧凑发展,土地混合利用,这样有利于减少市民的通勤距离,有利于公共交通的发展,有利于减少小汽车的使用,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城市空间结构要与生态环境系统相协调规划

空间结构模式应考虑保护和提高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应考虑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在城市自然条件和容量的状态与特征允许时才进行城市空间结构的拓展,城市空间结构应与区域生态环境支持系统有较高的协调程度。

(二)城市分类用地规划

1、居住用地规划

提升城市居住质量,提高居住环境的宜居性与吸引力。倡导生态住区发展政策,严格控制居住空间向生态绿地等的渗透蔓延。生态片区以中低层和小高层住宅为主,协同发展,体现生态宜居特色,并保证居住用地内绿地率不低于30%。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局应能为居民提供完善、方便、高效的工作与生活条件,既要体现自然生态特色,又要体现现代城市文明。与循环经济相适应,促进第三产业的繁荣。健全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体现城市的公益水准,完善各项公共设施的配套项目及比例,通过公共设施的建设促进土地利用的优化。体现社会活力,强调社会和谐,合理预测,留有余地,保证未来发展的各项设施配套与平衡。通过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应包括商业、文化娱乐、行政办公、医疗卫生,教育科研、体育、市场等设施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水平与人口规模相适应。

3、工业用地

引导部分产业相对集中发展,提高产业布局的集聚度和集群化,形成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具有规模效应和乘数效应的产业发展区,并减少对生态城内部的干扰。鼓励部分产业混合分散化发展,研发与生产相结合,优先发展生态、环保型产业。正确处理产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产业布局调整,建立循环经济系统,逐步建立与地区环境容量相防调的生产模式和产业结构。选择对外交通便捷的地区发展产业用地。推进重钢环保搬迁,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原则。

4、道路广场和对外交通用地

创建以绿色交通系统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方式和城市土地利用格局,提升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的出行比例,限制私人小汽车交通的使用。交通用地布局有利于城市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土地占用,高效率、高服务品质、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发展模式。

(三)城市生态规划

1、注意保留自然景观要素

这里所指的自然景观要素(或称原生的自然景观要素)不仅仅是指山、水等自然景观要素,还应包括历史文物古迹经历了长期的环境演变,这些景观要素无论是对动植物的生存空间还是对其周围环境的适应上,都已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了相对的平衡空间,具有很大的生态保留价值不仅如此,在城市生态规划中,把这些原生的自然景观元素与城市现代的景观元素结合起来,在城市空间的塑造中保持这些即使很细小但是非常有趣味的自然人文景观部分,可以丰富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同时为新城的居民提供异样的城市空间去休闲、休息或者仅仅就是观赏和回忆自己过去熟悉的文化和环境。

2、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湿地资源是十分重要的,他是地球的净化机。它是由地球表面上的水、土和水生或湿生植物及其他水生生物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生态系统,湿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所以我们要注重对湿地的保护。对已经破坏的湿地要进行积极地修复。

(四)发展城市生态产业

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建设生态城市,首先应以生态产业作支撑。要按照“资源高效利用,废弃物循环使用”的要求,积极培育生态工业。一方面加快污染企业的搬迁改造,严格限制在市区建立工厂;一方面加快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开发无污染和低污染、能治理的绿色工业产品。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要积极建设生态科技示范园,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推广田间套养、秸杆还田等生态技术和有机复合肥、生物农药等无毒害、无污染产品,并通过工程治理、技术集成、模式带动和政策引导,促进生态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同时,还要努力培育和发展生态旅游、生态物流和房地产以及文教卫生等生态产业,通过生态产业发展,带动和支撑生态城市建设。

结束语

城市生态化建设是城市社会发展的主导,是实现人类社会、人类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在城市生态化建设规划中要把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合理布置城市空间、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精神文明新家园为战略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的归宿将走向注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参考文献

[1]毛锋,朱高洪.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与规划原理和方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年1期.

[2]叶强.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展[J].中华民居, 2013年24期.

上一篇:施工成本管理与控制 下一篇:商品混凝土早期施工裂缝的成因与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