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时 散文式议论文的阅读

时间:2022-08-24 02:24:12

第19课时 散文式议论文的阅读

想一想:我本节课应抓住哪些要点?

1. 文意把握:感受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概述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表达目的。

2. 要点概括:分析作品思路,辨识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文章要点。

3. 词句品析: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语境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言外之意(潜台词),及其渗透的感情。

4. 内容探究:准确识别线索、感情基调;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判断文章的基本写法,判断文章的表现手法等。

5. 作品感受:品味文中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慨与启迪。

试一试:我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一、

放松与力度

① 学琴时,最大最致命的毛病是,力度上不去。因此,声音立不起来。拉的是大提琴,发出的声音却与大提琴相去甚远,是一种什么也不是的声音,这实在有点可悲。我怨自己身体太弱,力气太小,而老师却说:没有力量是因为――不放松。

② 老师说,要将全身的力全蓄聚到肩膀,由肩膀传到大臂,由大臂传到小臂,由小臂传到手腕,再由手腕传到握弓的手指,最终,力量落在了弦上。要使力量顺利地传达到终点,必须要放松,任何一个部位任何细微的紧张,都会抵消这力量,妨碍这力量直达目的地。这放松的感觉很不好找,老师教也教不会,看也看不见,只能靠自己去琢磨,去体会,去悟。有时候,自以为放松了,实则紧张得要命;有时候,正糊里糊涂,忽然拉出一个真正的大提琴声音,老师说:“放松了。”而一得意,一注意,那放松的感觉却溜走了,再也找不着。来无影,去无踪,真正成了仙踪。

③ 我苦苦地寻了几年,也未找到它并留住它,因此那力度始终也上不去。声音始终立不起来。我的大提琴,到底也没有奏响。看来,这把琴命定不属于我。我在那弦上费了偌大的心血,算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到头来只懂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道理――力度来自放松。

④ 写了几年小说,渐渐发现,这个拉琴的道理似乎可运用在我的创作上。

⑤ 要将这宏大的世界和生活所给的感受,蓄聚到心里,由心里传到笔尖,最终变成小说,这从生活到心,再从心到笔的路途,应该是通畅的,少障碍的。我以为,也不能紧张,要放松。

⑥ 生活中,切莫牢记自己是作家,端起作家的姿态,皱紧眉头,瞪大眼睛,牢牢地看定生活,一心想看出什么奥秘,什么真谛。恰在专心一致看生活时,生活从身边湍湍地流了过去,连些水声都没在耳边留住。莫记自己是作家,莫以写小说为己任,只是像一个常人似的认真地、放松地、热情地生活;吃喝、工作、劳动、恋爱、交朋结友等等。自然会悟出一些意思来,虽不是真谛,也不是奥秘,可总会给人一点启示。好比,生活是大海,要去捞它,用碗,用瓢,用盆,用缸,终能得水几多?应该变成一条鱼,游入水中,自由自在,整个大海便都获得了。

⑦ 心湖蓄满了,该从笔尖流出来了,这路途更要畅通无阻。如何结构,如何组织;选用什么样的形式,意识流还是生活流;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幽默的还是抒情的;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样的深而新颖的哲理,要达到什么样的社会效果,要追求什么样的风格等等,也许不必多想。想多了,纠缠久了,或许会抵消力量,会妨碍心中的喜怒哀乐自然流出。有时候,也许会使心里的东西流出来,面目全非,成了什么也不是的东西,成了什么别的声音。就好比,大提琴发出了不是大提琴的声音。有时候,事情就是这样奇怪:越是刻意地去追求,越是达不到。好比贾宝玉求黛玉梦里一见,诚心诚意,敛声屏气,那黛玉就是不来。

⑧ 我自以为学琴时没有得到的良好感受,写小说时悟到了一点,尽管还是影影绰绰,飘忽不定。仙踪难觅,修到家还早呢!我决心修下去了。

⑨ 实际上,小说也是一把琴呀。我自以为找着了属于自己的琴,我要将这琴拉响,奏出这琴真正的声音。

(取材于《名家精品阅读之旅・王安忆散文》)

1. 从全文看,文章前三段写作者学琴的经历和体会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⑦段中“心湖蓄满了,该从笔尖流出来了”这个语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说“力度来自放松”,从⑥⑦段看,对作家的创作而言,“放松”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作者说:“越是刻意地去追求,越是达不到。”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不少于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 这篇文章写了作者学提琴的体会和进行小说创作的感悟。题目阐释了放松和力度之间的玄妙关系。

B 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刻意观察体验生活反而不能获得生活真谛的道理。

C 苦苦学习了几年的大提琴“到底也没有奏响”,作者借此表达了对生活中许多事情“命定不属于自己”的无奈和伤感。

D 文章强调作家应该“像一个常人似的认真地、放松地、热情地生活”,意在号召作家要多深入生活实际,不要高高在上。

E. 本文行文自然流畅,娓娓道来,多处运用口语又不失文雅,有些语句含义非常丰富,富有哲理。

二、

回家去问妈妈

毕淑敏 ① 那一年游敦煌回来,兴奋地同妈妈谈起戈壁的黄沙和祁连的雪峰,说到丝绸之路上僻远的安西,哈密瓜汁甜得把嘴唇粘在一起……一直安静听我说话的妈妈,淡淡地插了一句:“在你不到半岁的时候,我就抱着你走过安西。”我大吃一惊,从未听妈妈谈过这段往事。

② 妈妈说,你生在新疆,长在北京。难道你是飞来的不成?以前我一说起带你赶路的事,你就嫌烦,说知道啦,别再嗦。

③ 我静静地倾听妈妈的描述,才知道我在幼年时曾带给母亲那样的艰难,才知道发生在安西的感动源远流长。突然意识到,在我和最亲的母亲之间,潜伏着无数盲点。

④ 我们总觉得已经成人。母亲只是一间古老的旧房,她给我们的童年以遮蔽,但不会再提供新的风景。我们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的价值。全神贯注地倾听上司的评论,字斟句酌地印证众人的口碑,反复咀嚼朋友随口吐露的点滴印象,甚至会为恋人一颦一笑的涵义彻夜思索……我们极其在意世人对我们的看法,恰恰忘了,当我们环视整个世界的时候,总有一双微微眯起的眼睛,始终在背后凝视着我们。母亲默默地关注,就像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打磨描绘她们制造的精品。于是我们厌烦了,不客气地说,老提那些过去的事,烦不烦呀?从此,母亲就真的噤了声。

⑤ 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远远没有长大。我们幼年的顽皮、成长的艰辛、与生俱来的弱点、异于常人的禀赋……从小到大最详尽的档案、每一次失败与成功的记录,都贮存在母亲宁静的眼中。我们曾经满世界地寻找真诚,却不知最想要的真诚就在母亲那里。

⑥ 我们像一本没有结尾的书,每一个符号都是母亲用血书写的。我们还未曾读懂,著者已撒手而去。从此我们面对书中的无数悬念和秘密,无以破译。我们流落世间,成为飘零的红叶。

⑦ 趁老树虬曲的枝丫还郁郁葱葱,让我们赶快跑回家,去问妈妈。

⑧ 一定要赶快啊!生命给我们的允诺并不慷慨,两代人命运的云梯衔接处,时间只是窄窄的台阶。从我们明白人生的韵律,距父母还能明晰地谈论以往、并肩而行的日子屈指可数。

⑨ 给母亲一个机会,让她重温创造的喜悦;给儿女一个机会,让我们深刻洞察尘封的记忆。

(选文有删改)

1.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引发了作者的哪些感悟?(感悟答出两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如何理解第④段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读了本文后,请你联想一次“问”的经历,写出独特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一听:我一定会深受启发!

目标点击一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重点把握以下四类词:1.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2.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在理解时要结合具体语境,推断确定词语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如《放松与力度》第3题“放松”一词就要结合具体语境,这里是针对创作而言的,因此意思是“自然融入生活,自然抒感”,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临时意义。4.有些具有特殊指代含义的词。

目标点击二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常考的有两类:1.理解句子的哲理意义。哲理意义是指文中简练的警句所表现出来的深刻含义。它们是作者人生经验的总结,显示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分析句子哲理,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句子所在文段的语言环境,即该警句产生的土壤。2.理解句子的隐喻意义。隐喻意义就是因使用比喻、象征、双关等手法而产生的临时含义。分析句子的隐喻意义必须抓住喻体、象征体与本体的关系来判断和整合。《回家去问妈妈》第4题,就是把“母亲”比喻成“老艺人”,把“我们”比喻成“精品”来表达观点的。

目标点击三 归纳内容要点

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要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释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性强的语句,但与实际要求归纳的角度并不一致;也有一些文学作品并没有相应的概括语句。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独立概括。

目标点击四 概括作品主旨

归纳主旨,必须对全文有整体的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抓住本质,进行概括。要求既要重视细节和局部,又要跳出细节和局部,提纲举领,高屋建瓴,具有高度的审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舍弃枝叶,取其主干,留存筋骨,去其皮肉。《回家去问妈妈》第1题,要概括这件事引发了作者哪些感悟,结合文章中心,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等都是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如果紧扣标题“问妈妈”,抓住这个关键点,不失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有效途径。

目标点击五 分析特殊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理解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要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

首句的作用一般为:点明主旨、总领下文,也可以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以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激发兴趣、引起思考等。过渡句的作用为:承上启下,在内容上转换或逐层深入。结尾句的作用为: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括全文、深化主题、启人思索、言尽意远等。

目标点击六 欣赏语言的表达技巧

欣赏语言的表达技巧,要能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一是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二是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烘托、反衬等;三是布局谋篇,如开头或结尾的特色、线索设置、过渡等;四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设问等。

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结构上的作用,如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承上启下、前后照应、总结全文等;二是表达上的作用,包括渲染气氛、铺垫、烘托人物形象、点题、深化等。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语言特色(如运用了什么技巧、什么特殊句式等)。第二步,对这种特色进行阐释。第三步,指出其表达效果。如《回家去问妈妈》第2题就要从文中的比喻性、抒情性的语言入手,结合语言特点分析句子含义。

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三、 (2011・甘肃省兰州市)

心灵百叶窗

刘心武 ① 你的心灵小木屋,有与外界沟通的窗口,那心灵之窗,你安装百叶帘了吗?

② 常常地,你为那从窗口满泻而入的金光,满心欢喜,无比自豪。是的,人生怎能没有光明,心灵怎能任其幽暗?心灵小木屋,必得有大千世界的光和热涌入,才会有生机,有生趣,才能酿出灵感,产生出创造的冲动。所谓幸福与欢乐,与心灵门窗的敞开程度,一般来说,是成正比的。

③ 但是,在生命历程的某些时段,外界所射入的光,未必都是纯净的阳光。你取得了某些成绩,获得了某些收益,于是,捧场的光、阿谀的光、嫉妒的光、怀疑的光,都可能灼热刺目地破窗涌入,或许令你兴奋莫名、忘记了自己的实际斤两;或许令你顿生烦恼、不能冷静自持。这时, 你的心灵之窗安装了操纵自如的百叶帘, ,你就可以灵活调整那叶片的开合程度,使那些光线恰到好处地透射进来――你需要适度的鼓励之光,以滋润你那在奋进中也许有些疲惫的心灵;你也应该适度地容纳批评挑剔之光,以使自己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④ 不过,当下的中国人,因成功发财而受到强光照射的,毕竟还是很小的一部分,中间状态的所谓“芸芸众生”,多有“不如意事常八九”之叹;还没有走上社会的学生,学业的压力、考取高一级学校的压力、家长“望子成龙”的压力、同学间公开竞争与隐性攀比的压力,都不小;从技校或大学毕业出来的青年人,求职的压力、求到职后工作任务的压力、特别是人际交往间怎么也磨合不好的压力,都会使心灵里蓄满焦虑。在这种情况下,适当开大心灵的窗户,增加进光量,并扩展自己的视野,可作为第一步措施。但天有阴晴风雨,不能总是企盼外光来疗救自我心灵因焦虑而派生出的幽暗低沉;再说,望外面那精彩的世界,这山望去那山高,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固然有激励自己在这以竞争为发展机制的社会中,胸怀抱负艰苦奋斗,以期能跻身“成功人士”行列的好的一面;但过多地“外望”,欲望膨胀,把心旌弄得噼啪乱卷,也可能会生发出好高骛远、不自量力的浮躁乃至非分之心。这样,就必须采取第二步措施――安装窗帘,使自己和窗外的光线与风景,保持一种变化的互动关系。

⑤ 在生命的某些时刻,不仅卷起百叶帘,而且洞开窗扉,让外界的阳光、气流,挟带着人间的复杂滋味,任其涌入,当然是必要的,也往往会给我们带来生命中最直接的。

⑥ 但是,在生命的更多时段,还是以心灵之窗的百叶帘,把内心的光线与氛围调节在对自己最恰切的状态吧。如果外界泻入的光线太强,就把百叶合拢一些,保持一派安谧平静;如果外界一时阴雨绵绵,就点燃你的心灯,把你的心灵小木屋照得和平时一样明亮。

⑦ 你那心灵小木屋的窗户还没有安装百叶帘么?莫迟疑,快动手,赶紧把它装上!

1. 阅读全文,说说你对标题“心灵百叶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空格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为 但是B 即使 那么C 虽然 但是D 如果 那么

3. 第⑥段中加点的“泻入的光线太强”“一时阴雨绵绵”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泻入的光线太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时阴雨绵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你的一次经历,谈谈对“所谓幸福与欢乐,与心灵门窗的敞开程度,一般来说,是成正比的”这句话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2010・湖南省恩施市)

时间在头发里行走

迟子建 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 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我觉得左右摇摆的钟摆,就是一张可以对所有人发号施令的嘴,它说什么,我们就得乖乖地听。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我们得做课间操,我们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床,我们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够不想回屋睡觉,但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听从父母的吩咐。他们理直气壮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都几点了,还不起床”,要么就是“都几点了,还在外面疯玩,快睡觉去!”这时候,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锅磕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真想把它给掀翻在地让它永远不能再行走。

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也是温情的,比如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可以放纵地提着灯笼在白雪地上玩个尽兴,可以在子时钟声敲响后得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想着用这钱可以买糖果来甜甜自己的嘴,真想在雪地上畅快地打几个滚……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大手给放在挂钟里的,从来不认为那是机械的产物。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它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经得起诱惑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奏,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

我上初中以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我看见时间躲在一个小小的圆盘里,在我们的手腕上跳舞,它跳得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行进得那么清脆悦耳,“滴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所以,手表里的时间总给我们一种鬼鬼祟祟的感觉,从这里走出来的时间因为没有声色而少了几分气势,这样的时间仿佛也没了威严,不值得尊重,所以明明到了上课时间我还会磨蹭一两分钟再进教室,手表里的时间也就因此显得有些落寞。

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身的地方就多了,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让时间和心脏一起跳动;台历上镶嵌着时间,时间和日子交相辉映;玩具里放置着时间,时间就有了几分游戏的成分;至于计算机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它们,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有时间……时间如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迹;让一座老屋逐渐地驼了背;时间还会变戏法,它能让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瞬间消失,在他们曾为之辛勤劳作过的土地上,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就这样,让时间给无声地接走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脚印,只能在清冷的梦中见到他们依稀的身影……他们不在了,可时间还在,它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

现在,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在涨了又枯的河流中;在小孩子戏耍的笑声中;在花开花落中;在候鸟的一次次迁徙中;在我们岁岁不同的脸庞中;在桌子椅子不断增添的新的划痕中;在一个人的声音由清脆而变得沙哑的过程中;在一场接着一场去了又来的寒冷和飞雪中……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我们和时间是一对情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选自《中外文摘》2011年第7期,有删改)

1. 作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时间有不同的理解。请根据文意,填写下表。

2. “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一句中,两个“行走”的含义分别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 “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锅磕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这个比喻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读了本文,相信你对时间有更深刻的认识。请把你的感悟写下来。(不能抄原文,不少于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郎永淳:“国脸”是如何炼成的 下一篇:虚拟采访鲁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