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患儿循环内皮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时间:2022-08-31 03:22:21

川崎病患儿循环内皮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摘要:目的:了解川崎病(KD)患儿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EC)的数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28例KD患儿30名正常儿童的血液标本。结果:KD患儿和正常儿童的CEC数量分别是(7.8±4.2)/mL和(3.7±1.1)/mL,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状动脉损伤组(CAL组)患儿CEC数量(9.7±1.9)/mL,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Non-CAL组)患儿的(5.5±2.6)/mL,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意义(P<0.11)。结论:内皮损伤在KD患儿的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测定CEC对判断病情及有无冠状动脉病变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川崎病;循环内皮细胞;冠状动脉

中图分类号:R72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09-0884-02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这种血管炎以免疫系统活化和血管内皮系统广泛损害为特征,是心血管系统病理损伤的重要基础。KID多侵犯冠状动脉,已取代风湿热并成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既往的研究发现一些自身抗体与细胞因子可能与KD血管损伤过程有关。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CEC)是指外周血中测得的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hal cells,VEC),其数量的变化可反映血管内皮受损的程度,是目前唯一可作为活体组织中反映VEC损伤的直接而特异的标志物,因而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在KD患儿中的研究报道不多,其是否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成有关尚不清楚。本研究对28例KD患儿的CEC数量进行检测,旨在探讨内皮损伤在KD中的意义,以及CEC与合并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川崎病组28例为2006年1月-2007年5月住院的KD患儿,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2月至6岁,病程6d~18d。均符合日本MCLS研究会1984年修订的诊断标准。根据KD患儿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将其分为两组: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组(CAL组)12例,无冠状动脉损伤组(Non-CAL组)16例。全部病例均给予阿司匹林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对照组为30名健康体检儿童,男18名,女12名,年龄6个月至6岁,均排除了心、肺、肝、肾等疾病,年龄及性别与川崎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标本采集:抽取急性期(发热5d~7d,丙种球蛋白治疗前)KD患儿和对照组儿童肘正中静脉血5 mL,加入枸橼酸钠真空采血管(美国BD公司产品)中,弃去最初采集的2 n1IJ血,以避免静脉穿刺时脱落的内皮细胞掺入。新鲜样本6h之内进行样本处理。

1.3 仪器与试剂:EPICS PROFILEⅡ型流式细胞仪(Coulter,美国);ACAS Ultlma激光共聚焦显微镜(Meridian,美国);兔抗人多克隆yon Willebrand因子抗体(yWF)和FITC-羊抗兔IgG(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1.060 g/mL和1.045 g/mL Peroall分层液(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FITC-CD31小鼠抗人单克隆抗体(Coulter,美国)。

1.4 实验方法:CEC的鉴定,取细胞悬液少许涂片,干燥后用甲醇固定5 min,用PBS漂洗3次,干后滴加免抗入因子Ⅷ相关抗原血清,置于37℃中孵育30 min后取出,再次用PBS漂洗3次,干后滴加FITC标记的羊抗兔IgG;荧光抗体,于后滴加缓冲甘油,置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

1.5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川崎病组与对照组CEC数量比较川崎病组CEC数量为(7.8±4.2)/mL,高于对照组的(3.7±1.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川崎病CAL组与Non-CAL组CEC数量比较,CAL组患儿CEC数量为(9.7±1.9)/mL高于Non-CAL组的(5.5±2.6)/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 论

CEC可直接而特异地反映活体内内皮细胞(EC)的损伤情况,且主要反映EC的脱落性损伤。在某些病理情况下,VEC自基膜脱落至血管腔内,形成CEC,使CEC数量明显增加,这种变化可灵敏地反映血管内皮的损伤程度。因此,CEC可作为活体内血管损伤特异而直接的指示物。CEC是判定血管炎的最佳标记物,尤其是在判定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的血管炎中,其敏感度要远远超过现用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效价。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KD组的CEC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表明KD存在有VEC的损伤及脱落,与文献报道一致。川崎病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有,川崎病时免疫系统异常活化和紊乱,使大量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被释放,如白细胞介素、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和超氧自由基等。这些异常增多的炎性介质既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也可诱导机体产生抗内皮细胞抗体(AEA)、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CA)及抗血小板抗体等自身抗体,而发生自身免疫性反应,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甚至坏死,而致血管壁的损害。因此可以说CEC是KD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D2J。本研究的另一结果显示,CAL组的CEC较Non-CAL组显著增多(P<0.01),提示VEC的损伤与冠状动脉损伤呈正相关,CEC的损伤是导致冠状动脉损伤的原因。当然,这一结论还需要有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检测CEC的方法有多种,主要可分为形态识别计数法、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和免疫荧光流式细胞仪计数法等三类。前两类方法虽然简单,易于建立,但实验回收率不高,灵敏度也差,并且费时。本实验应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从全血中分离CEC,克服了以往方法的缺点,如研究的血液标本不同、分选的方法不同,以及计数的方法不同等等的弊端,具有客观、准确、省时、特异性强及回收率高、取血量少、对内皮细胞损伤小的特点。而且本实验采用流式细胞仪分选的方法,避免了单纯用肉眼进行识别的错判,可用于不同疾病病人血液中CEC的定量检测,值得在临床推广。目前又有一种新的方法――免疫磁珠分选方法问世,该法用血量少,回收率达80%~90%,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更为先进。

CEC可作为川崎病血管病变中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预示川崎病发生血管损伤的危险性,了解冠状动脉损害的状况,减轻川崎病对小儿的威胁,为进一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上一篇: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观... 下一篇:心血管疾病病人拔牙的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