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抗体分型检测和被动颗粒凝集检测结果比较

时间:2022-08-24 11:19:59

肺炎支原体抗体分型检测和被动颗粒凝集检测结果比较

摘要:目的 分析肺炎支原体抗体分型与被动颗粒凝集检测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276例疑似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依次开展肺炎支原体抗体分型检测与被动颗粒凝集检测,分别将其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二者的相关性与一致性。结果 以被动颗粒凝集检测结果为准,抗体分型检测的阳性符合率为87.7%,阴性符合率为75.3%,总符合率为83.7%,两种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随着滴度的增加,IgM、IgA及亚型组合IgM/G/A阳性比例也逐渐增加(P0.05)。结论 肺炎支原体抗体分型与被动颗粒凝集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相关性,可为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提供有效作用。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抗体分型;被动颗粒凝集检测;临床比较

目前,对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检测多通过血清学检查进行,其中以抗体分型检测和被动颗粒凝集检测最为常见,两者可分别检测血清各亚型(如特异性IgM、IgG、IgA抗体)的水平及各类型抗体水平的总和,从而反映是否发生肺炎支原体感染及其严重程度[1,2]。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者276例行抗体分型检测和被动颗粒凝集检测,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一致性及相关性,以期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检测提供理论依据[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于我院呼吸科、儿科等因咳嗽、发热且经门诊治疗无效者入院治疗的疑似肺炎支原体感染27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①咳嗽、发热等临床症状持续1w以上,且经自行服药或者门诊治疗无效者;②各患者均参照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标准确诊;③患者入院后服用抗生素,病情有所缓解者;④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研究的276例患者中男142例,女134例,年龄2~76岁,平均(30.2±14.7)岁。

1.2研究方法 276例患者自初诊时收集血液样本,-20℃保存备用,分别进行抗体分型检测和被动颗粒凝集检测。

1.2.1抗肺炎支原体抗体分型检测 对于抗体分型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包括IgM、IgG、IgA抗体的检测,所用亚型抗体的检测所使用的检测试剂盒均由以色列Savyon Diagnostics公司生产,实验操作参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其中IgM、IgG、或IgA种亚型出现1项阳性者,即定义为ELISA结果阳性。

1.2.2被动颗粒凝集检测 凝集试验采用日本FUJIREBIO株式会社生产的SERODIA-MYCOⅡ检测试剂盒进行,设立阳性、阴性对照,具体操作按照试剂盒说明书实施。试验结果以滴度表示,以1:160作为阈值判断结果是否呈阳性。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其中两种检测方法的符合率采用百分比表示,结果一致性分析行Kappa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进行;此外,对于不同滴度、不同年龄的抗体亚型阳性率对比行Kruskal Wallis秩和检验,均以P

2结果

2.1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比较 抗体分型检测及被动颗粒凝集检测的结果见表1,以被动颗粒凝集检测结果为准,抗体分型检测的阳性符合率为87.7%,阴性符合率为75.3%,总符合率为83.7%。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检验发现,Kappa系数为0.705,P

2.2不同滴度组特异性抗体亚型阳性的分布 按照被动颗粒凝集试验的结果,将患者按照滴度的差异分为低滴度组(1:160~1:320)、中滴度组(1:1640~1:1280)、高滴度组(1:2560),各组特异性抗体亚型阳性的分布情况见表2。随着滴度的增加,IgM、IgA及亚型组合IgM/G/A阳性比例也逐渐增加(P0.05)。

2.3不同滴度组与病程的相关性 一般地,抗体分型能够反映感染发生的进程,血清检测存在IgM阳性者表示为早期感染;而仅存在IgG抗体阳性则为既往感染;若存在IgM/G/A 3者均为阳性,或者IgM、IgG阳性或IgA、IgG阳性,则表示初次感染或现症感染。以此为依据,低、中、高滴度组患者中现症感染者的比例分别为76.9%、60.6%、97.6%。此外,在高滴度组41例患者中有38例患者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

3讨论

目前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病原菌培养、PCR诊断技术及血清学检测,其中,病原菌培养最为可靠,但其有耗时长、影响因素较多、阳性率低等缺点,不能满足临床快速诊断的需要;而PCR方法的应用虽然提高了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假阳性、假阴性结果偏高,也难以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因此,目前仍多通过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进行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

对不同滴度组的抗体分型检测结果显示,被动颗粒凝集检测阳性者中以IgG亚型最为常见。对于IgM而言,其阳性例数随着滴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低滴度组患者的IgM阳性率仅为10.6%,因此,被动颗粒凝集检测用于肺炎支原体感染检测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增加,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现阶段肺炎支原体血清学检测阳性率较实际感染率偏高。此外,在对被动颗粒凝集检测结果与病程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仅高滴度组患者的病程情况与抗体分型检测结果相一致,这可能与个体差异、是否具有感染病史、年龄等因素有关,在临床诊断现症感染时须同时进行抗体IgM、IgG和IgA亚型的检测。

参考文献:

[1]张健,李莉,王文龙,等.肺炎支原体抗体分型检测和被动颗粒凝集检测结果比较[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35(7):12-14.

[2]王建红.肺炎支原体不同原理检测方法及其实用性探讨[J].临床肺科杂志,2014,19(6):1139,1141.

[3]程云华.被动凝集法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的临床应用及流行病学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23(1):95-96.

上一篇: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 下一篇:浅谈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对预防医院感染的管理